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对COPD伴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2024-05-16付静宋广玉
付静 宋广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异质性肺部状态,以慢性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为特征,是由于气道异常(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 (或)肺泡异常(肺气肿)导致的持续性(常为进展性)气流阻塞,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1]。而COPD患者对病情反复、发病时间较长,久之可发展为心脏瓣膜病、冠心病以及高血压,严重者可导致肺源性心脏病[2]。该病治疗多以对症为主,但疗效不尽人意,又因疗程相对较长,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和躯体化症状,对治疗和康复进程具有明显的阻碍[3]。因此制定细致的护理方案,促使患者得到有效持续的护理,对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专病一体化护理,以病情为核心,制定个性化、整体化、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方案,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4]。本文为进一步分析专病一体化护理的临床作用,探讨其在COPD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96例COPD伴冠心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35~75岁,平均(50.11±3.48)岁;COPD病史(9.36±1.25)年,体重指数(BMI)(23.19±1.53)kg/m2;合并高血压15例,糖尿病12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5~72岁,平均(49.85±3.42)岁;COPD病史(9.31±1.19)年;BMI指数(23.22±1.48)kg/m2;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血管内科学》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关于冠心病和COPD的诊断标准[5-6];②生活基本自理;③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协议书。
1.2.2 排除标准:①沟通、理解、阅读、认知能力障碍;②合并肺功能、肿瘤以及脑血管疾病等;③严重昏迷或者意识障碍者;④既往精神病史者;⑤曾有过肺切除术、肺移植术者;⑥依从性差,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如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出院后3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
1.3.2 观察组:给予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如下:①专病一体化小组成立:护士长为组长, 6名护士为组员;组长负责设定护理流程,共4个阶段。②第一阶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使用认知评估表评价患者掌握效果,加以分析,并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分析讲解;通过音乐放松疗法、自我暗示、触景生情等疗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宣泄负面情绪。③第二阶段: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等基本情况对其进行教育,采用个别交流、发放宣教资料、开辟宣传栏等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简明通俗的言语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法和发病原因。适当增加夜间查房和巡视的频率,保证其进行足够的睡眠。给予患者进行运动耐力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通过膈肌缩唇呼吸、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方法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根据患者心肺功能情况为其制定适当运动耐力锻炼方案,改善心肌和呼吸肌功能,增强肺功能。同时指导患者调整饮食方案,以易消化、清淡和营养丰富为主,禁高盐、高糖、高油类食物的摄入。④第三阶段:制定问答测试卷,包含有图文题、视频题以及问答题等题目,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用于指导出院护理。⑤第四阶段:患者出院1周后,进行首次电话随访,时间控制在15 min左右,随访内容包块症状评估、健康教育及情感支持等,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之后按照1次/月的频率进行随访,随访3个月后对效果进行评定。
1.4 观察指标
1.4.1 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7],由患者或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60分为不满意;60~75分为基本满意;75~89分为满意;90~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满意)/总数100%。
1.4.2 肺功能指标: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主要包括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用力肺活量(FVC)、呼气高峰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等情况。
1.4.3 心功能指标:收集2组患者清晨空腹肘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测定。同时通过6 min步行距离(6MWD)对心功能进行评价,1级为<150 m,2级为150~300 m,3级为301~450 m,4级为>450 m。
1.4.4 生存质量:采用生存质量评分表对患者护理前后预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8],分为社会适应性、心理维度以及生理维度等3个维度,共18个健康领域,42个项目,每个项目即为1~5分,患者得分越高,生存质量相对越好,Cronbachs’α值0.92。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n=48,例(%)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2组MMEF值明显降低,FVC、PEF及FEV1值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n=48,
2.3 2组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生存质量、社会适应性、心理维度及生理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n=48,分,
2.4 2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血清BNP水平明显降低,6MWD值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n=48,
3 讨论
COPD合并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可导致其心肌细胞出现损伤,并会对患者呼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9-10]。传统护理多以轮班为主,护理人员分工不是很明确,针对性不强,且护理焦点多为住院期间,对患者饮食、心理、环境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干预相对较少,最终护理效果欠佳[11]。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文中所用的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以疾病为中心,聚焦患者身心等多个方面进行同步的护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较高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表现,鼓励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护理体系中[12-13]。相关研究显示,专病一体化护理全面考量患者的个性需求,从环境、生理、心理、等角度出发,在其身心舒畅前提下,切实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治疗过程中,从而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提高,改善患者预后及护理满意度[14-15]。
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指导其学习相关疾病知识,进行饮食护理、运动训练以及呼吸肌的功能训练,出院后定期随访,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在COPD疾病中,气道狭窄可对其肺和胸廓的顺应性进行有效降低,收缩性和活动力也随之下降,气体难以从肺泡中排除,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症状,此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呼吸机功能锻炼可有效改善此症状[16-17]。文中观察组心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训练,提高其FVC和MMEF水平,改善呼吸困难症状。而持续性的呼吸功能训练还可对患者耐力进行提高,6MWD值增加,可促进其心脏血液循环,提高心肌细胞耐缺血缺氧能力,改善了心脏抗负荷能力,增强心功能。文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度和预后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专病一体化护理小组,从患者入院、出院后制定了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实现院外内无缝衔接,起到长效照护的效果[18-19]。另外,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等基本情况对其进行教育,采用个别交流、发放宣教资料、开辟宣传栏等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简明通俗的言语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法和发病原因,明确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同时也对患者自身康复的目标进行明确[20]。出院后通过家属进行严格和辅助和监督,以及可一定程度提升机体免疫力,间接的提高患者心肺功能,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通过定期随访,指导患者居家训练和护理,对不正确的护理行为及时纠正,提升患者康复程度。随访过程中促使患者可深刻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关爱,增强居家护理的信心。
综上所述,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COPD伴冠心病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肺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和预后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