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在经腹部外伤性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05-16姜秀琴
陈 琳 姜秀琴
(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外伤性脾破裂是临床中腹部外科常见的一种急诊疾病,该病的临床主要症状是患者由于腹腔内出现出血症状而造成患者出现休克性窒息。肝脾破裂症状一般都是因为外界损伤等导致患者出现这种病症,发病急,病死率高。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目前,腹部外伤性手术是临床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肝脾切除、肝脾缝扎填塞等,也可为患者进行综合疗法。对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治疗效果[2]。因此,给予经腹部外伤性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综合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经腹部外伤性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经腹部外伤性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3)。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8~72岁,平均(65.48±4.26)岁;受伤原因:跌倒12例,坠落10例,斗殴10例,车祸1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27~73岁,平均(65.84±4.51)岁;受伤原因:跌倒13例,坠落10例,斗殴8例,车祸1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纳入标准:均有明确的受伤史;均明确诊断为脾破裂;进行腹部外伤性手术[3]。
(2)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合并严重骨折、内脏破裂者;凝血功能障碍者;认知、精神异常者;正在参与其他研究者[4]。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患者通气道通畅,避免分泌物堵塞,及时清洁口腔和气管。通过翻身、被动活动等方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疼痛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确保患者舒适。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监测尿量和尿液性状,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应对手术的不适和恢复过程中的困难,提升其治疗的依从性和心理素质。定期更换患者的体位,预防压疮和肌肉萎缩。维护患者的营养状态,提供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确保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定期观察手术部位的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的发生。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1)术前:①准确评价患者意识清醒的程度,对患者是否出现休克、昏迷、意识模糊、刺激反应迟钝等症状进行仔细的观察;对患者的血压值每30 min记录1次;一旦发现患者血压偏低,马上联系主治医生,并协助其对症进行处理;对患者皮肤湿度、黏膜色泽、尿量、体温、脉搏等进行定时观察并详细记录。②心理护理。患者因脾破裂后,因恐惧、担忧等情绪,对临床诊疗及护理较为抵触,对自身病情及治疗情况过度担忧,也会导致其治疗的依从性差。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明确患者个人情绪对其手术及康复的影响,并积极与患者沟通,告知其手术流程及手术操作进展。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情绪控制,尽量避免对患者病情造成不良影响。在诊疗过程中,充分关注患者情绪,告知其注意事项。为患者提供其想指导的信息,以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的配合手术治疗。③手术前护理。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充分了解其病情,做好详细的检查。根据手术的要求,检查器械及用品,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解答患者存在的疑虑,向其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并告知手术团队的专业性,要求其积极配合。同时,告知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为患者制定治护理计划,保证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手术前,遵医嘱进行普鲁卡皮试和青霉素皮试,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在手术前,需要协助患者做好尿常规、血常规、胸片、心电图等检查。根据手术的需求,做好备皮准备,做好插导尿管、胃管及固定等工作。记录患者在引流过程中的情况。观察是否出现蛋白尿,将患者的尿液留样后送检。(2)术后:①护理人员要主动、耐心的和患者进行沟通,详细的解答患者的问题,并仔细询问患者的疼痛感觉,通过交流发现患者出现的心理波动,并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进行疏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并指导家属做好预防措施。②为患者构建良好的病房环境,按时通风、保持病房内环境整洁。注意调节室内的温湿度,保证患者舒适度。定期开窗通风,每天消毒清洁病房内的设施。为保证患者充分休息,需要为患者提供安静休息的环境,保证患者术后能够充分休息。保证病房整洁,每天清洗,避免感染。③开展基础护理。在术后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重点关注体温、呼吸及心率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意识障碍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有口渴、少尿及发热症状。定期更换术后切口敷料,告知患者保持切口干燥、清洁,预防切口感染。在观察过程中,若出现渗液情况需及时处理,避免影响引流。指导患者在术后保持半坐卧位,保证伤口尽早愈合,定期翻身拍背,定时清洁呼吸道,避免出现术后呼吸道感染或者坠积性肺炎。为患者进行术后肢体按摩,避免出现压疮。指导患者每天进行口腔护理,餐后使用生理盐水漱口,避免出现口腔感染。遵医嘱进行血小板指标检测和抗凝治疗。术后康复良好的患者,指导其尽早下床活动。做好皮肤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是否出现渗血渗液、周围皮肤是否变化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马上和主治医生联系并协助其进行处理。④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术后1 d可食用流质食物,如果没有不良症状出现,协助患者制订饮食计划;不可食用高糖、高蛋白的食物;排气后可以慢慢食用半流质食物,慢慢正常饮食。⑤护理人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出现并发症,患者苏醒后帮助其按摩肢体,协助家属帮助患者被动活动,指导家属按摩手法,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对血小板水平进行监测,结合监测结果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⑥生活护理。术后,患者未清醒时,协助家属将其摆放为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将其引流管充分固定,保证引流通畅。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异常情况的妥善处理,及时告知医生。患者术后卧床6 h,指导其下床活动,促胃肠蠕动。指导患者每天尽早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告知患者保持轻松愉悦的情绪,避免对病情康复造成影响。⑦并发症护理。术后增加引流管颜色、量的观察,一旦引流量高于15 mL,出现引流液颜色鲜红的情况,需要评估是否为腹腔出血,立即告知医生,进行手术准备。在术后护理过程中,需要警惕胰漏及胰腺炎情况,在引流液观察过程中,如果出现量增加的情况,可申请检查引流液中淀粉酶浓度,以评估是否胰液漏出。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高流量胰漏情况,需要做好禁食及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可定时挤压引流管,避免堵塞影响引流。同时,需通过体温监测等密切关注感染情况,术后1周是感染多发期,体温在38.5 ℃以下为正常,若体温高于此指标,则可能出现感染情况。术后还需要观察切口敷料是否始终保持干燥,是否有渗血、渗液情况。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发生感染后,需要遵医嘱指导患者使用抗生素。在术后,还要指导患者尽量早活动,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⑧疼痛护理。外伤性脾破裂手术切口较大,术后常伴有明显的疼痛。患者因疼痛而活动受限,又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切口疼痛上。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深呼吸,告知患者可通过听音乐、聊天等方式,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对于严重的疼痛的患者,可指导患者使用镇痛药物,以保证患者疼痛有所减轻,防止影响患者术后下床活动的依从性。
1.3 评价指标
(1)心理状态:护理前、护理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2组患者心理状况,SAS<50分为正常,≥50分为焦虑;SDS<53分为正常,≥53分为抑郁,分数越高,心理状态越差。(2)生活质量:护理前、护理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切口感染、压疮、切口出血发生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切口感染+压疮+切口出血)例数/本组总例数×100%[5];(4)术后恢复情况:比较2组患者卧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脾窝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5)护理满意度:采取《维多利亚住院患者满意学监测》评估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本组总例数×100%[6]。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SAS、SD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SAS、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例数SAS评分SDS评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4354.62±4.2628.54±2.1258.37±4.6829.15±2.63对照组4254.68±4.2333.26±3.5458.42±4.6534.46±3.95 t 0.0657.4780.0497.311 P 0.9480.0000.9600.000
2.2 2组SF-36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SF-36评分比较(±s,分)
表2 2组SF-36评分比较(±s,分)
组别例数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4348.26±4.6286.34±5.3747.22±2.5387.42±5.23对照组4248.31±4.6979.15±5.2147.31±2.6278.46±4.37 t 0.0496.2630.1618.560 P 0.9600.0000.8720.000
2.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2%)低于对照组(1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4 2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卧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脾窝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d)
表4 2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d)
组别例数卧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脾窝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435.61±1.1052.66±5.4835.20±4.2681.88±5.6012.35±1.66对照组428.52±1.4381.26±6.02108.35±4.78135.50±10.7716.74±2.05 t 10.63322.91574.52628.89511.213 P 0.0000.0000.0000.0000.000
2.5 2组护理总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率(97.67%)高于对照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外伤性脾破裂临床中分为开放性脾脏损伤和闭合性脾脏损伤。当前,临床主要是通过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但是该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一旦出现并发症,就会对手术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7]。因此,需要给予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有效的护理,以降低并发症发生发生风险,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常规护理无法给予患者个性化服务,容易忽视患者部分需求,应用效果不够理想。综合护理是一种新型的、全面的护理模式,从患者的身体、心理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能够保证患者在围术期得到全面的照顾,保证手术结果,保证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经腹部外伤性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综合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及术后两部分,术前护理包括监护患者病情,观察其体温,进行心理情绪的疏导。术后护理主要集中在患者生命体征监护、康复护理、饮食及并发症、生活护理等多个方面[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针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疼痛干预,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疏导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避免了因为疼痛和心理原因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鼓励患者身体条件好转后尽快下床活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状况及生活质量[9]。并发症是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2%)低于对照组(1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综合护理模式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指标,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此外,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并发症的重大危害,并教会他们相应的预防措施和了解各种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同样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10]。通过以上综合护理干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得到了较好的照顾,也有助于其尽早恢复健康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卧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脾窝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与脾破裂手术前后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及优质的服务促进患者恢复有关。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整体情况有明显的好转,可尽早康复出院。因此,在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综合护理在脾破裂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给予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综合护理能够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