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学生规则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4-05-16普措
普措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启蒙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较强的道德观念,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社会规则,严格要求自我,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需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懂得社会规则并进行实践。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支撑,组织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在不同的活动当中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并做好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且懂得各项规则的含义,逐渐建立正确的“三观”,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快速成长,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规则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52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每个科目的内容开展规则教育,促进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科目,通過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规则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还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目前的教育现状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规则教育并未真正展现出价值和意义,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过于流程化,导致个人的成长速度较为缓慢,也并未深入了解不同规则的含义和意义。为此,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做好教学优化工作,在推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深化规则教育,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从不同的活动中体会规则、了解规则、践行规则,真正体现出规则教育的目的。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规则教育的作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规则教育具有多个方面的突出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规则教育能够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受到传统授课理念的影响,不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方法展开教学,导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缺乏趣味性,使得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如人意,难以对学生的品德培养产生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规则教育能够从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角度开展教学,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更多功能,不仅能够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形式,而且还能够增强教学趣味性。
其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规则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以往的中小学教育过于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的品德素养、体育素养、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规则教育能够在增强学生德育素养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形成规则观念,增强学生对于各种规章制度的认同,确保学生在后期的生活和学习中自觉遵守各种规则,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持续提升。
最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规则教育能够促进教学手段的革新。为了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和规则教育的有效结合,不少中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会采用合作教学、情境教学、翻转课堂等各种教学模式,上述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得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促进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内容的持续优化,推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我国小学规则教育存在的不足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行为意识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开展规则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各种社会规则的认识,促进学生遵守各种规则。然而,现阶段各地区小学生的规则教育还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不少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各种规则的含义和意义。由于不少中小学教师在规则教育过程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导致学生对授课内容的了解不够深入,虽然小学时期的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道德知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但是由于该时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有限,年龄相对较小,对于事情的看法还不够全面,导致不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规则观念不强,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错误以及不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
另外一方面,学生的言行并不一致。虽然不少学生对规则的认识较为深刻,也养成了遵守规则的习惯,在校园中知道尊老爱幼,也懂礼仪、讲礼貌,不会随意破坏校园的公共设施,对班级较为热爱,但不少学生只是在校园内遵守相关规则,在放学回家后,其行为与在学校内差别巨大。许多学生并非是发自内心地去遵守一些规则,并未将遵守规则转变为下意识的行为,在教师的监管范围内,不少学生会切实遵守各种规则,但一旦脱离了教师的视野,小学生便会认为已经完成作业,不需要再遵守各种规则,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规则教育的策略
1.开展情境教学,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不少道德与法治知识对学生而言相对抽象,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一些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时存在困难,为了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保证规则教育的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增加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实现规则教育的目标。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将较为概括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以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理消费》的内容为例,在传授合理消费的有关内容时,教师通过口头讲解会让学生对日常的消费行为有所思考,为了持续提高学生的规则观念,除了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播放当前一些年轻人不合理的消费视频,呈现不合理消费带来的影响,教师通过构建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对所讲解的内容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形成合理消费的意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以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说话要算数》的內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说话不算话导致的不良后果的视频,在学生观看完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构建授课情境,在学生的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明白信守诺言的重要性,保证学生能够在后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做到诚实守信,同时将其作为一种人生准则,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实现规则教育和小学道德法治课程的有效融合。
2.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体会规则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专注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事物是否感兴趣,并且小学生的兴趣具有明显的盲目性特点,较容易转移。对于中小学时期的孩子,特别是小学时期的孩子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相对抽象,使得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内容缺乏兴趣,阻碍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规则内容,保证学生明白规则的具体用途,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借助故事开展教学,将规则教育贯穿于具体的生活案例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来理解规则和遵守规则,增强学生对于各种规则的理解。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时,就可以讲解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违反网络文明公约带来危害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在网络空间中遵守相关规则的重要性,在后期上网时自觉地遵守相关的文明公约,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上网的习惯,实现规则教育的目的。
3.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只通过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要开展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之中,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于各种规则的理解,促进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明显的弊端,过于关注教学以及道德知识的传授,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实际存在脱节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不一定能够对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帮助。教师要想实现规则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开展,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形成法律精神,而法律知识的学习则是次要的。基于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借助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设计任务清晰、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开展公德教育,带领学生参与社区管理,引导学生开展“我的社区我管理”的活动,借助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素养,规范学生的行为。
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我们当地的风俗》的内容时,首先可以对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于各种本地风俗习惯的认识,确保学生能够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当地的风俗活动,加深学生对于各种风俗习惯的认识,通过切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的意识,实现规则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4.调整教学理念,明确授课目标
现阶段,随着各地区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必须要调整教学理念,保证其授课手段与时俱进,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序进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自身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增强学生对于各种社会规则的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方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形成持续学习的理念,革新授课手段,学习翻转课堂、情境教学、合作教学等多种新型的授课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借助先进的授课方法讲解知识点,精心制作教学方案,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全面的授课计划,使学生能够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理解各种规则的作用,为学生塑造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另外一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切实分析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尚未成熟,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全面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身的看法,营造和谐有趣、高效融洽的课堂氛围。
以四年级《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的内容为例,教师在讲解该内容时除了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之外,就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利用视频播放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切实了解到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授课工作开始之前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环保的知识以及环保的方法,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学生对于该章节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切实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5.引导学生制定规则,做规则的践行者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开展规则教育的宗旨是加深学生对各种规则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将各种规则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各种规则,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践行各种规则,提高学生对于各种规则的执行力。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与班级共成长》的内容时,就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和投票的方式来制定班级的规则,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参与度,由于规则的制定有自己的参与,每个学生也会切实地遵守各种规则,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观念。
6.保证教评合一,提高规则教育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除了要关注教学知识的讲解之外,还必须要挖掘教育其他方面的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案,保证教与评的高度融合,提高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
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变废为宝有妙招》的内容时,除了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对理论内容进行讲解之外,还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在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展开评价,评价主要包括自评和互评,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情况进行评价,保证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以鼓励为主,让每个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同时向学生讲解各种规则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教评融合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规则观念,教师必须要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其兴趣点出发,借助多种授课手段展开教学,营造趣味十足的授课氛围,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规则的认同,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规则的观念,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各种规则的执行力,促进学生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于永红《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新智慧》2023年第8期。
[2] 葛国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学生规则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界》2023年第3期。
[3] 冯成芳《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小学规则教育实践研究》,《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2期。
[4] 马红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界》202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