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析

2024-05-16庄小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公民案例法治

庄小艳

摘 要:本文旨在深度探析小学道德與法治课中渗透德育的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德育内容,以及如何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德育 渗透策略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5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在这门课程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合适的策略,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德育。本文通过知识点、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面,探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这些策略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德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对社会伦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偏重知识的灌输,缺乏针对学生的德育,难以实现德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渗透德育的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道德与法治的本质,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通过渗透德育,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知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民素质。同时,渗透德育也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通过知识点的渗透进行法治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点的渗透来进行法治教育。通过知识点渗透法治教育是通过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法治精神渗透到具体的知识点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和法治精神,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法律制度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通过知识点渗透法治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遵纪守法、尊重法律、维护公序良俗。

以小学六年级《我们的守护者》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探讨的是公民责任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内容,是知识点渗透法治教育的一个良好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法治教育的概念,告诉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公民应该具备法律意识。接下来,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效力,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规定,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和适用情况,以及与公民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

同样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一些课堂规则,例如不说脏话、不打闹等,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应该遵守的规则,借此向学生讲解法律法规中的规则和原则,让他们理解为什么需要制定课堂规则,以及规则对于保证课堂秩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性。在制定不说脏话、不打闹等规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投票等方式进行。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协商制定最终的课堂规则。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规则的制定过程和法治思维方式,并加深学生对规则和法律的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法治教育元素,教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法治精神,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有法律意识、有法治观念的公民。

三、案例教学渗透德育

案例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探究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同时,了解道德和法律规范,提高他们的德育素养和法治意识。例如,教师可以从《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单元着手,为学生带来案例讲解。

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打篮球时发生争执,小明说自己的球进了,小刚却认为没有进。争执升级后,小明朝小刚扔了一个篮球,结果小刚被球击中,导致受伤。在抛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问题,譬如小明和小刚的争执是如何开始的?小明扔篮球导致小刚受伤这个行为是否合理?如果你是他们,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解决纠纷?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正确的呢?

通过在课堂中讨论和分析这个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德育和法治知识,包括处理争执的正确方式,了解到沟通、妥协和包容的重要性,学习如何用理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要认识到暴力行为的不当性和危害,明白扔东西可能导致他人受伤,进而学会懂得如何约束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暴力行为所涉及的法律责任和后果。

在进行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时,教师需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案例,并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和疏导,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当然,教师亦可以日常安全为出发点,讲解儿童安全的法律法规,提供关于儿童安全的案例。例如,教师通过讲解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展示儿童在过马路时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并提供交通事故中儿童受伤的案例,引导学生意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在以案例教学策略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作用,激发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德育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发展,并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公民。

四、情境教学渗透德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的另一个策略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模拟现实情境来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渗透德育,则是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有意识地创设有关德育主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认识道德、品德、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德育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如模拟法庭、模拟选举、模拟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比如,在模拟法庭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证人、被告等角色,通过审理案件、辩护、作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法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教师在课前可以设计一个法律案例,然后分配给学生不同的角色,如法官、律师、当事人等。在模拟法庭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了解案件的背景和相关法律知识,准备并进行模拟庭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相关的案例进行模拟法庭,譬如学生在校园内发生了打架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分析事件的经过和责任,探讨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约束,进而增强法治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模拟庭审,让学生了解和探讨社会公正、公平和法治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

在学生扮演“好公民”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公民责任和义务的认识。比如,在模拟选举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选民的角色,讨论选举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讨论选民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在活动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或调查,进一步加深对德育的理解和认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政府机关或社会组织,了解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表达个人观点和想法,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实现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情境教学是一种渗透德育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德育知识和法治观念,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渗透德育知识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的策略中,德育也可以通过渗透知识点来实现。德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目的的教育,是通过心灵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有良知、有担当的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通过渗透知识点来实现德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价值的认识,从而培养积极向上、有担当的品质。

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内容背后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来渗透德育。以《我們是公民》单元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公民?公民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什么是公平正义?

学生通过学习公民的定义和特点,可以认识到作为公民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到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如诚实守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爱他人等,这些素质体现了公民的责任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和故事,认识到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应该具备的价值观念,而作为公民,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维护公平正义。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并从中汲取道德教育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我们是公民》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讨论垃圾分类问题,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垃圾分类所蕴含的环保、公共利益等伦理道德问题。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这体现了保护自然环境和公共利益的伦理道德;同时,垃圾分类需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行动,这体现了个人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伦理道德。通过讨论垃圾分类问题,学生可以探究与伦理道德相关的问题,从而深入理解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担当。这将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也可以通过渗透德育知识点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在公共场合如何行为得体。这些案例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担当意识和判断力。

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教学效果的评估

1.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的策略也在逐渐转变,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和发现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而不是传统上在教学中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知识。同样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讲解者和主导者,而在德育渗透的策略中,教师则是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问题,共同参与讨论和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奖惩,而在渗透德育的策略中,教师更多的是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自我评价,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

2.教学效果的评估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的过程中,评价的重点在于德育的渗透效果。教育评价理论主要分为目标导向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目标导向评价主要关注教育活动达成目标的程度;过程评价则关注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否符合规范、有效性和合理性等;成果评价则关注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成果评价的方式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了解德育渗透的程度、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适应程度。

反思性实践理论是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习者通过反思和实践来改善学习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教学效果的评估也需要与反思性实践理论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来了解学生对于德育渗透的理解程度和反映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反思自我评估,进一步认识自己在德育中的不足,并通过反思性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

总之,本文深度探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包括知识点渗透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渗透德育等,这些策略能够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为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形成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策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国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

[2] 顾芸《在生活化教学课堂进行德育——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年第3期。

[3] 穆遥敏《着眼德育细节,夯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2期。

[4] 谢芳《面向德育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求知导刊》2022年第36期。

[5] 黄国兵《德育为首,文化先行——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文化渗透途径探析》,《新教育》2022年第32期。

猜你喜欢

公民案例法治
论公民美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