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课堂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和路径分析
2024-05-16冯宝宝
冯宝宝
摘 要: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学习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同时对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和路径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传播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43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新时代,民族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中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同时对学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培养具有积极价值。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研究,基于中小学语文课堂,分析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路径,希望对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帮助。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传播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在长时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思想活动和相关产物,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文化特质,这就构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符合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是历史上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各种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语言、文字、书法、音乐、民俗、节假日、曲艺等等。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内容被视为封建糟粕,与民族发展是相背离的,我们在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那些去除封建思想糟粕之后具有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能够体现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力量的传统文化。
(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从学生层面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小学语文课文中传播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更真实、生动地了解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明白一些传统节日、生活习俗的来源。例如,通过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学生能够明白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祭月,春节时放鞭炮、吃饺子等传统习俗的内涵,用自己新学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给自己的父母讲讲这些传统习俗的来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喜欢上对语文课文的学习,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师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儿女世世代代都非常重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为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育的本质就是引领和改善群体的思想能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教师通过中小学语文课堂传承优秀文化,能够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正面引领作用,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去感受历史的魅力,古人的智慧,感受到民族的伟大和国家的强大,进而从小对传统文化心生敬畏,增强小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
3.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师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传播传统文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优秀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学习,在精神层面还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科学的引领,学生很容易出现盲从心理,或者形成错误的是非观、人生观。中华传统文化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思想启发,帮助学生更好地明辨是非,進而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的核心素养,如阅读古诗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诗意和简洁之美,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解读古诗词,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提升。鉴赏古诗词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促进作用。
4.有利于提升民族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学生民族自信的提升。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思想的传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风险,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系统性学习,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能够让中小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自己国家文化的根和源、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形成中小学生特有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因此,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学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堂中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入和传承,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中小学语文课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分析
(一)挖掘教材资源,寻找传统文化融入点
中小学语文课融入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教材是语文课堂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挖掘教材资源来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更加高效。
首先,教师可以对传统文化教材进行资源挖掘和梳理提炼,寻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由于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晚,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精准找到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入点,导致传统文化教学成为课堂的附加内容,传统文化学习流于形式,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教师要提前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内容进行资源挖掘和梳理,寻找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然后整理教学内容,撰写教案,这样的学习针对性更强,系统性更强,同时教学也更加深入。
其次,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的互联网资源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同时,教师在进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过程中,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学习,从而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下册学习《二十四节气歌》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询问学生知道哪些二十四节气,并尝试着从《二十四节气歌》中找一找,看看能找到几个。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讲解古人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和非凡的生活智慧,讲一下每个节气的典型气候特点,或者民俗特点。如学习小暑这个节气,可以引入古诗《小暑六月节》,让学生通过古诗来了解小暑的气候特点,大自然的变化等等。如热浪突然袭来,院里的角落长满青苔,蟋蟀开始出现等等,从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二十四节气产生更加清醒的认识。
再如,在学习《赵州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通过教材体会古人的智慧,感受中国传统的大国工匠精神,从而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生活引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尤其是对于性格尚不成熟、注意力难以稳定的中小学生来讲,理论性太强、太过抽象的知识性学习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对语文课堂中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经验,现有的知识体系相衔接,将纯理论性的学习转化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学习,从而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不是中小学生触不可及的,而应该是能够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的。
例如,在学习《伯牙鼓琴》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例如,教师讲解中国古琴艺术在夏商周时代就已经成熟了,有很多不同的乐器,乐器表达的是古人对礼乐文明的一种尊敬和崇拜。中国古琴艺术中所体现了中国人求静、求深、追求内敛,趋向自然的一种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古琴的悠扬,如“学习强国”中有很多中国古琴在国外街头演奏的视频,气势恢宏,大气凛然,非常有感染力。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高山流水》悠扬的音乐,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为更多小学生普及古典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三)依托传统节日习俗,拓展实践教学活动
教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样是中小学语文课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很多传统文化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中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对很多农时、农事相关的民俗文化不够理解。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依托学生熟悉的一些节日习俗,不断拓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找传统文化的身影。中国传统文化很多都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细节,在生活中去探寻传统文化的存在,从而更好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中秋节期间,我国有很多节日习俗,如北方有中秋宴俗、玩兔爷等活动,南方则有烧塔、舞火龙、烧斗香、竖中秋等活动。教师在中秋节前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拓展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今天,随着交通网络的发达、运输技术的提升,南北方物品交流更频繁,因此,教师可以借机开展一些节日习俗互换活动。如南方的学校可以在中秋节前组织“玩兔爷”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下用泥土或者橡皮泥做“兔儿爷”形象,带到班中观赏。北方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玩花灯活动,让家人购买一些柚子,做一些柚子灯,拍照后在班级群分享。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探索一下本地与中秋节相关的民俗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组织语文情景专题学习活动,渗透文化教育
为了进一步实现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情景专题学习活动,进行渗透式的文化教育。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学情特点,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生理特点,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课堂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之后,教师可以借机组织一次情景专题学习活动,以“父亲告诉我的话”为主题,展开家风家训的分享活动。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分享发生在家中的温馨小故事,阐述父母的优良品质,或者哪一句话对自己产生了很重要的启发。教师在主题活动过程中也可以分享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故事,或者名言警句,例如二十四孝的故事,《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如曾国藩的家教理念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强调立志和勤奋的重要性。《林则徐家训》强调“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過”,强调一个人要修好自己的德行,才能够更好地管理钱财,不被钱财所累。
(五)利用名著鉴赏感知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堂的载体,在语文教材的内容设置上,题材丰富,时间跨度大,内容整合度非常高,有很多经典名作。经典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品中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名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知识和智慧。鉴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名著和一些经典作品,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八年级学习《端午的鸭蛋》这节课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更多中国美食的相关知识,如选一些《红楼梦》的片段,引导学生去鉴赏经典名著中的经典美食。在《红楼梦》中,不仅包括众多贵族家庭的日常饮食,还有一些特殊的、典雅风致的美味佳肴。据统计,《红楼梦》中描写的食品多达186种,包括菜肴、点心、主食、饮品以及瓜果等。如三十八回写的“螃蟹宴”“豆腐皮包包子”,第十九回写的“糖蒸酥酪”“茄鲞”等等,精致的描写呈现出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对学生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对学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培养都具有积极价值。本文分别从挖掘教材资源,寻找传统文化融入点;注重生活引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依托传统节日习俗,拓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语文情景专题学习活动,渗透文化教育;利用名著鉴赏感知传统文化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小学语文课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常雪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8期。
[2] 黄志群《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探究》,《学周刊》2023年第24期。
[3] 张彧《传统文化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思路》,《智力》2023年第21期。
[4] 金锋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7期。
[5] 聂荣才《传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小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