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多元统整,指向深度学习
2024-05-16孙佳雯
孙佳雯
摘 要:在知识时代,学校教育应紧跟时代潮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实现教材内容的多元统整,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此,本文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提出指向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能够深入整合教材、深层理解文本、促进知识迁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大单元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从而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 大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27
在小学语文中,一线教师常用单篇教学法,将课文根据内容分成多个课时,立足于单篇课文的教学,看似与学生学习规律相符,却存在诸多弊端,如忽视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条件,未能实现单元内知识的贯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见森林,只见树木”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加强改革,立足于学生的深度学习,采取大单元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指向深度學习的大单元教学意义
(一)深入整合教材
语文课堂的大单元教学不是简单合并课文为大单元,而是要关联、贯通不同课文。语文知识不是孤立、简单的存在,其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丰富性的特征,每个单元均由主题相似的不同文本构成。为了让学生了解语文“是什么”“怎样使用”,教师必须调整单元组合,整体观照原有教材,做好分析工作,根据大单元教学任务与目标构建相应的学习单元。此时,深入学习指的是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推敲知识,对比不同的文本特点,将知识按照逻辑整合,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二)深层理解文本
语文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积累文字与语言材料的同时,对其进行加工与再创造,实现语文知识的生成与更新,不断延伸拓展。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不同,教师可基于学生的能力水平,紧扣小学学习目标,挖掘知识价值与内涵,促使学生从机械学习转变成有价值学习,从零碎学习转变为整体学习。学生在深入理解后,能够整合旧有知识与新知,实现知识的深入联系,思考知识的内涵,赋予新知个性化的领悟与解读。
(三)促进知识迁移
在小学语文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在于技能与知识,也要迁移所学内容至现实中,解决情景问题,实现深度学习。以往的学生习惯死记硬背,对知识的互通性有所忽视,无法举一反三,也难以将课堂知识向现实迁移,未能打通语文实践与学习的关联。现阶段,教师基于深度学习理念,采取大单元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实现学生思维的延伸发展。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自觉搜索脑海中的解决方案,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问题情境中。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方法
(一)提取单元主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掌握单元主题,根据单元主题与课程目标开展教学,开展多样化阅读,包括略读、自读等,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主动探究能力。在单元导读中,教师结合单元目标布置内容,应考虑学生理解单元内单篇课文的个性与共性,梳理单元知识规律,自主调节教学内容、顺序与方法。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在确定主题教学任务后,应构建课内外文本联系,实现文章的整合,重构课堂知识体系。
例如,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由《难忘的泼水节》《朱德的扁担》等构成,围绕“人物”这一主题。其中,《难忘的泼水节》讲述了傣族人民与周总理共同过泼水节的故事,充分展现出人民爱戴周总理的情景。《朱德的扁担》则讲述了红军战士与朱德同志共同挑粮的故事,展现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品质。教师在整合课程内容的同时,可以收集课外“影响巨大的人物”故事,增强学生整合意识,助力学生将学习过程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二)确立单元活动
1.接近现实,围绕主题
在小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注意不同文章之间的联系,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探究、合作,关注学生需求,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合作学习,可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将小学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相契合,有助于弥补学生缺失的生活体验感。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文本特点,设置语文活动,模拟现实生活的同时,紧贴热点,让课堂更接地气、更为鲜活。真实而有价值的活动能够改变学生认知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时,没找到妈妈时小蝌蚪焦虑、不安、彷徨,找到妈妈后喜悦开心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亲情。教师可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对自身的关爱,懂得孝顺父母,当外出走丢时,也要沉着冷静,寻求警察和他人的帮助。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分享自身和父母有趣小故事的作业,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对亲情产生新体会、新感悟。
2.人文关怀,情感体验
情感是语言的本质,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运用文字和理解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想象与联想,让文本鲜活起来,为学生提供帮助,实现与作者的情感沟通、心灵交流。教师可以利用情感体验模式开展单元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阅读模式,进而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情感,丰富自身认知。
例如,在教学《刘胡兰》的过程中,教师讲解刘胡兰就义时,就要引领学生朗读:“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并播放相关电影片段,直观地将刘胡兰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形象展现出来,给学生强烈的震撼与冲击。之后,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刘胡兰同志是怎样的人?”有的学生说她“勇敢”,有的学生说她“坚强”,还有学生说她“宁死不屈”,“那么刘胡兰为什么宁死不屈?为什么坚强勇敢?”“她是为了保护人民与国家。”教师借此肯定刘胡兰不畏牺牲、英勇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我们现在享受着幸福和平的生活,享受着明亮的教室与生活的快乐,但也要记住是革命先烈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美好。”通过此种方法,学生能够加强情感的共鸣,感受人文关怀,提升教学质量。
(三)单元深度比较
1.内容对比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相同单元内文本相似之处较多,可采取对比教学模式,通过多层对比,对课文语言、文本教材、实践活动等进行研究,引领学生共同探寻教学重难点,在多层对比中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单元间对比指的是结合单元文本布局,对比不同文章主题、写作方式、表达手法、写作风格等,通过新知巩固、复习旧知,实现知识的积累与融合。例如,文章体裁不同,会影响抒情方式、写作手法、结构构思等,教师需抓住以上重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二年级下第一单元中,《村居》《咏柳》为古诗,《开满鲜花的小路》为童话故事,《找春天》为现代散文,均以春天景色为主题,教师可引领学生思考,以上文章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体现春天的哪些景色?表现形式有哪些不同?通过此种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思维角度,寻找其中差异,构建个性化认知。
2.语言对比
在小学语文中,部分文章体裁相同,风景描绘存在相似点。以童话故事为例,多以大自然景物或動物为主题描述情节,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体现不同道理,在故事设计、主体情节等方面存在共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以语言风格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比感知,进行自我思考,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二年级下第七单元以“改变”为主题,文章有《小毛虫》《青蛙卖泥塘》《蜘蛛开店》《大象的耳朵》,故事具有思维价值,引人入胜。有不断改变的小青蛙,有一直耐心努力的小毛虫,有改变后发生诸多故事的大象与蜘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深入分析几篇文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大象耳朵有问题吗?青蛙是否卖出去了泥塘?小蜘蛛开店选择那些产品?小毛虫变成什么样子?”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讨,开展探究活动,带着问题学习,顺利完成任务。
(四)构建单元知识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阅读是核心环节,经常需要花费诸多时间,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可通过读写联系的方式,让学生以作文回顾阅读,复习单元知识,实现知识迁移。为此,教师可立足课文、课堂与单元训练,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知识点进行集中训练,方能让学生提升思维模式,学习深层知识。
在读写联系中,教师可以以读促写,帮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不同特色。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主题为“爱家乡、爱祖国”,文章包括《葡萄沟》《日月潭》《黄山奇石》。在单元教学前,教师提前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浏览地方名胜,撰写一篇文章,在课堂上即可根据学生作文讲解课文,表扬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鼓励其自行修改不足之处。学生从《葡萄沟》中了解到,景物描写时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介绍家乡特产;从《日月潭》中学习怎样精准描写景区位置,可根据一定顺序描写景物;从《黄山奇石》中学习排比、拟人、比喻的景物描绘方式,加深读者的印象。通过此种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分析不同文本,反思自身的习作,充实写作内容,在修改中实现自身能力的稳步提高。
(五)形成多元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也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立足课堂开展评价,助力学生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教学评价的方式较多,包括形成性评价、相对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由于大单元教学内容较多,师生需要经常交流,对于课堂问题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坐井观天》中,学生要续写童话结局,对于自主创作的课堂任务,即可采取小组评价交流方式,评价标准为“语言是否生动”“故事走向是否合理”“想象是否恰当”“故事是否具备新意”等,据此提出建议,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也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独特性,不能采取统一的标准,要尽量贴近学生特点,理解和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三、指向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制定微观与宏观目标
在大单元教学目标设置中,教师应当以宏观统领微观,以整体控制局部,以大任务引导小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关注课文文本。教师在面对不同目标时,应当明确达成宏观目标,均需要依赖实现多个微观目标的累积,不能对微观目标有所忽视。语文大单元教学同样如此,需以宏观目标为引,细化微观目标,开展微观目标教学,保证学生在达成微观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宏观目标。
(二)制定主题要聚焦核心价值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为两条线索,各单元组成的文本有所不同,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在不同文本的阅读中能够解读出多种内涵。但无论如何,均以某一话题为核心。所以,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基于文本核心内容确定主题,根据单元话题,对单元任务群与人文主题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核心主题,方能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三)设计课堂内容需有逻辑性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要做到围绕核心人物,从主到次阶梯分明,形成扩展延伸的任务链,将主题逐级分解,降低单元学习难度,为学生提供支持。教师在确定单元教学后,需整理单元内容,采取恰当方法进行连接,构成教学框架,并从任务、目标、文本、活动等多方面出发,保证内容完整、逻辑清晰。教师根据教学框架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梳理教学流程和内容,实现深度学习。
(四)整合单元结构需具备可行性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将松散零碎的知识梳理成为连贯有序、彼此衔接的整体。教师可以采取整合的方式,将内容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整合单元文本的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初步判断,查看文本间是否存在联系,探寻文本共性。此种共性包括相同的文本、相同的主题、相同的任务群等。在确定共性后,教师要梳理文章逻辑,把控单元结构,构成教学整体。
(五)开展活动要考虑必要性
学生在单元情境下学习,是以任务为驱动开展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对语文各要素进行整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和引领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在深度学习下,教学活动作为大单元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必须考虑其必要性,以免出现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的情况,对其教育意义有所忽视。例如,课后练笔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思考,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如果教师无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则课后练笔会丧失其作用。学习活动同样如此,如果活动情境难以让学生理解文章,则会浪费教学时间。
总之,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育整体化,强调将某阶段内容整合为整体开展教学设计,加强知识链接,改变以往知识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提取单元主题、确立单元活动、单元深度对比、构建单元知识、形成多元评价的方式,推进课文的多元统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丽《“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探寻》,《考试周刊》2023年第27期。
[2] 蒋辉《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探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年第6期。
[3] 陈思佳、盛新凤《从深度融合到走向开放——任务群理念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路径探索》,《江西教育》202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