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概况
2024-05-16胡旺凯杨俊红
胡旺凯 杨俊红
基金项目 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No.20-21ZY1044);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项目(No.232102311196)
作者单位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
通讯作者 杨俊红,E-mail:13838119371@163.com
引用信息 胡旺凯,杨俊红.热敏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概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7):1283-1286.
摘要 论述热敏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概况,通过分析热敏灸治疗中风后的理论研究及临床研究中的排泄障碍、情绪障碍、肢体障碍、其他障碍,发现热敏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热敏灸不仅操作简便安全,而且病人易于接受,为中风后遗症病人提供了临床治疗经验,为其他脑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在临床应用中有较好的前景。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热敏灸;脑卒中;艾灸;综述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07.022
中风,亦称为脑卒中,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堵塞或突然破裂,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1]。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脑卒中是导致我国成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首位病因,患病人数已位居世界首位[2]。脑卒中病人常并发多种后遗症,如排泄障碍、情绪障碍、肢体障碍、其他障碍等,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对病人、家庭及社会都产生极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热敏灸法是利用悬灸刺激基础穴位,使某一部位出现一种及以上的“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的热敏现象,则该部位就是热敏腧穴的准确位置[3]。热敏灸法因人而异,专人专治,无论是从灸感、灸量还是灸效上都优于传统艾灸,已经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疾病、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取得了显著疗效[4]。本研究就热敏灸在中风后遗症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为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及恢复提供参考。
1 热敏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理论研究
中风后遗症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病情进展到中风后遗症期五脏受损,元气亏虚,经络不通,气血不畅。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后遗症期除了服用中药和进行康复治疗外,对病人进行艾灸治疗,恢复效果显著。《普济方·针灸门诸风》:“凡治中风,古方虽用续命防风等汤,然此只可扶助疾病,若要救危急收全功,必须火艾灼灸为良。”艾灸的温热、温通、温补作用,不仅可以益气扶阳,温经通络,疏通气血,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代谢机能,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机体康复[5]。承淡安认为“中风瘫痪半身不遂之症,总以艾灸为愈,以大艾为良,盖艾能温通经络。”利用艾灸的特性对中风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治疗,效果显著[6]。《针灸逢源》中指出在中风病发生时尽可能多采取灸法,会使疾病的治疗效达到最佳,对于中风病的预后也有一定指导意义[7]。热敏灸在艾灸基础上找到热敏穴位,进一步使热量扩散,将热量深达机体内部,使腧穴灸疗效达到最大,激发经气感传,气至病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张毫[8]研究热敏灸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炎机制,发现热敏灸能降低大鼠血清中的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和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并可以减少大鼠脑组织的梗死面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热敏灸对大鼠脑卒中的治疗效果优于艾灸。
2 热敏灸在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2.1 排泄障碍
中风病人后遗症期由于肢体活动不利,大多卧床休息,运动减少,加上脏腑功能失调,气虚推动无力,瘀血阻滞津液输布,大肠传导失司,多数会出现便秘的情况。后遗症期脾肾功能受损严重,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固摄功能减弱,病人后期会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尿潴留等情况。随着病情进展,如治疗及护理不当,可能还会有压力性损伤、尿路感染等症状。
冯泽慧[9]通过热敏灸联合黄芪汤与单纯黄芪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便秘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热敏灸联合黄芪汤在改善便秘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效果更佳,为临床治疗中风后便秘提供疗效确切的新方法。谭艳丽[10]通过观察热敏灸炼脐术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发现热敏灸炼脐术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昏迷促醒效果显著,并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明显降低脑卒中后病人便秘、睡眠障碍及多痰等症状的发生率。方芳等[11]将脑卒中后虚型便秘病人随机分为热敏灸和针刺组,发现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虚型便秘病人的便秘症状,证实了热敏灸对中风后遗症便秘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彭婷婷[12]研究发现,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热敏灸能促进中风后尿失禁病人排尿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包烨华等[13]将9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热敏灸气海、关元、三阴交治疗,对照组采用艾灸盒治疗,治疗后两组尿失禁治疗分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热敏灸可以降低脑卒中病人尿失禁治疗分级,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萧蕙等[14]观察热敏灸干预后中风留置尿管病人拔管率,发现热敏灸干预组提高了留置尿管拔出率,减轻了病人的焦虑恐惧,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2.2 情绪障碍
中风后抑郁是一种情绪心理障碍,经研究发现中風后出现抑郁症状病人的患病率为39%~52%,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5]。中风后病情复杂,常合并其他疾病,病情缠绵,恢复期长,心理情绪的变化极易影响病情的发展。中风后抑郁是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也是影响脑卒中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中风后抑郁在中医属于“郁证”的范畴,中风后期五脏虚损,气血亏虚,导致阴阳失调,思虑过多,伤心伤脾,气机郁滞发为郁证[16]。
高慧等[17]通过热敏灸联合补气解郁方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疗效及神经功能进行观察,发现热敏灸联合中药复方进行治疗后神经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抑郁程度明显降低,进一步改善了病人的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抑郁程度,提高了中风后疾病的恢复率。邓科穂等[18]观察热敏灸联合改良森田心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发现热敏灸可明显减轻病人抑郁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有助于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万国强等[19]比较热敏灸与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MESSS)评分、抑郁程度为观察指标,得出热敏灸治疗对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较药物显著。
2.3 肢体障碍
中风后病人出现最多的症状还是肢体障碍。瑞典物理治疗师Brunnstrom根据中风后瘫痪肢体的不同表现将中风分为6期,Ⅰ期为完全性软瘫,肌张力消失或减弱,肢体呈弛缓状态;Ⅱ期为肌张力增加,有轻度肢体痉挛;Ⅲ期为肌张力明显增高,肢体痉挛进一步加剧;Ⅳ期为肌张力显著增高,但有降低的趋势;Ⅴ期为肌张力逐渐降低,随意运动逐渐协调;Ⅵ期表现为运动功能接近正常[20]。中医认为中风后,多属于气虚血瘀,脏腑虚损,阳气亏虚,气不化血行血,精血津液运化输布失常,筋脉肌肉失于濡养,导致肢体活动不利。
黄国民等[21]将88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抗痉挛手法,观察组加用热敏灸联合穴位按摩,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手功能状况、力量状况、记忆交流能力、行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的肌张力评级、Fugl-Meyer(FAM)评定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表明热敏灸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人效果显著,热敏灸有助于改善肌肉张力、提高病人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通过热敏灸来调补气血,舒筋通络,促进肢体障碍的恢复,比普通康复治疗效果更好。邹来勇等[22]研究热敏灸结合电针对中风肢体不遂病人康复的影响,发现两种治疗均能改善中风后肢体活动不利的症状,其中热敏灸结合电针与单用电针相比临床疗效较好。左刚等[23]通过观察热敏灸联合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疗效,发现热敏灸联合头针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治疗效果较好,能减轻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肢体活动能力。周城林等[24]选取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病人,给予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巴氯芬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巴氯芬片配合热敏灸治疗,发现热敏灸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病人肌张力增高的症状,效果显著优于西医药物治疗。卢荣等[25]观察头针结合热敏灸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手软瘫的临床疗效,发现经热敏灸辅助治疗后疗效显著,而且用热敏灸进行操作,安全性高,病人心理负担小,也更容易接受。李鴳等[26]为了探讨热敏灸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将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及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热敏灸进行治疗,通过探寻“热敏点”,选取环跳、足三里、承山、解溪等穴进行灸法治疗,发现热敏灸结合等速运动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能力。
肩手综合征为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2.5%~70.0%[27]。彭宏等[28]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neuromuscular proprioceptive facilitation,PNF)技术治疗组和热敏灸结合PNF技术治疗组,发现两者联合的总有效率在95%,热敏灸治疗组和PNF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65%和60%。可以看出热敏灸配合一种康复手段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其中一种方法,但是单用热敏灸进行治疗,比其他一般的康复治疗效果更佳。姜殷[29]通过对热敏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进行临床观察,发现热敏灸和针刺都可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但在减轻病人疼痛方面热敏灸优于针刺治疗。贾荣艳等[30]观察热敏灸与冰硝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病人的临床疗效,通过冷热交替治疗减轻手部和前臂的肿胀疼痛,比普通康复训练疗效更好。
2.4 其他障碍
中风后遗症除了排泄障碍、情绪障碍、肢体障碍外,还有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但因为临床研究文献不多,暂统一称为其他障碍。徐秀梅等[31]利用热敏灸联合祛风化痰通络方治疗脑卒中后失语,试验中选择热敏腧穴百会、四神聪、风府、哑门等,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失语症状,明显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刘美娟等[32]探讨热敏灸疗法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在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发现热敏灸联合治疗仪的总有效率为95.24%,热敏灸廉泉、金津、玉液、风池、大椎、阳陵泉等可刺激舌下神经和舌咽迷走神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吞咽功能。杨志伟等[33]通过观察加味牵正散与热敏灸联合应用在周围性面瘫病人中的临床疗效,发现在面部及耳后进行热敏腧穴灸法,疗效显著。陈丽华[34]研究热敏灸预防脑卒中后压疮的临床效果,比较治疗前后Norton评分及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发现热敏灸可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从而治疗脑卒中后压疮。许媛等[35]将脑卒中康复期眩晕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予以热敏灸联合头部经络梳理护理,观察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头晕障碍量表评分,发现热敏灸联合头部经络梳理治疗脑卒中后眩晕病人疗效显著,在热敏高发穴区进行灸疗配合头部经络梳理,使脑部气血经络疏通,增加脑部血流量,提高机体平衡性,改善生活质量。
3 小 结
热敏灸是通过特定的手法,利用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激发腧穴的敏化状态,进而实施个体化灸量的一种新灸法。《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对于针刺和艾灸来说,得气的标准都是“气至而有效”[36]。经研究发现,腧穴在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下,对艾灸产生的热量的反映情况明显不同。人在病理状态时,腧穴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激发的、高反应的状态,也称为热敏点。热敏点出现的平均概率为70%,而健康人群中热敏点的出现概率约10%[37]。熱敏灸利用艾热刺激相应热敏点,使经气感传,气至病所,激发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进而提高艾灸疗效,研究表明,热敏灸得气的发生率在95%[38]。李洁清[39]探讨热敏灸治疗中风病人的疗效,通过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临床症状、徒手肌力评定(MMT)评分以及临床治愈率进行评估,发现用热敏灸治疗中风病人,能调整机体阴阳失调,疏经通络,将病人紊乱的生理状态调整到正常水平,更好地帮助中风病人恢复。
热敏灸相比针刺及其他疗法更易让病人接受,而且操作简单,适用性高,疗效显著,是中风后病人恢复机体功能的优选方案。但热敏灸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操作过程中热敏腧穴的定位是关键,但许多文献中对腧穴的选定过程描述不具体,对腧穴灸感的产生没有详细分类,未记录灸感未达到标准或消失情况如何处理,对热敏灸后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没有进行叙述等。今后,热敏灸可加强在操作上的规范,加大基础研究,阐明作用机制,使热敏灸能更加广泛应用在各科疾病上,以便于在临床治疗、预防及康复中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86-187.
[2] 王陇德,彭斌,张鸿祺,等.《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概要[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9(2):136-144.
[3] 康明非,陈日新.论“反应点”与腧穴[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3):37-38.
[4] 黄秀娟,冉妮,周建伟.热敏灸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29(11):46-49.
[5] 洪金标,彭宏,易受乡.艾灸对机体产生的多重效应及其机理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2):2077-2081.
[6] 张建斌,李浩,周颖,等.承淡安灸治中风的经验与实践[J].中国针灸,2019,39(1):77-79.
[7] 贾红玲,张学伟,张永臣.《针灸逢源》中风灸法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5):70-71.
[8] 张毫.热敏灸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炎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15.
[9] 冯泽慧.黄芪汤结合热敏灸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便秘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
[10] 谭艳丽.热敏灸炼脐术促进脑卒中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20.
[11] 方芳,龚燕.热敏灸配合针刺在脑卒中后虚型便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0):2323-2326.
[12] 彭婷婷.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热敏灸对老年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20.
[13] 包烨华,楚佳梅,李丽萍,等.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7):786-788.
[14] 萧蕙,包庆惠,马玲.热敏灸对中风患者留置尿管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1185-1186.
[15] 王家兴,聂皎.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23):157-159.
[16] 李世明,冯为,崔凤伟,等.中国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meta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6):2058-2064
[17] 高慧,冯柏阳,张少玲,等.补气解郁方联合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J].环球中医药,2022,15(3):515-518.
[18] 邓科穂,刘娇,黄建华,等.热敏灸联合改良森田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2019,50(12):50-52.
[19] 万国强,马红梅,周国香.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9-11.
[20] 孙梦珠,肖伟,章显宝,等.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近5年临床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2):168-170.
[21] 黄国民,周毛生,周星辰,等.热敏灸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7):66-69.
[22] 邹来勇,艾瑛,朱玉辉.热敏灸结合电针对中风肢体不遂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5):118-120.
[23] 左刚,任聪颖,吴毅明,等.热敏灸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11):1685-1687.
[24] 周城林,徐秀梅.热敏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30例[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1):92-93.
[25] 卢荣,杜小正,袁薇.头针结合热敏灸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手软瘫33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3):73-77.
[26] 李鴳,孔芳芳.热敏灸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中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4):742-745.
[27] 黄慧,朱强,罗云,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22,62(28):105-108.
[28] 彭宏,张娟,王应军.热敏灸结合PNF技术治疗脑梗死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1):92-95.
[29] 姜殷.热敏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4):66-67.
[30] 贾荣艳,李珺,高丽英,等.热敏灸与冰硝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观察[J].中國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2):78-80.
[31] 徐秀梅,廖华敏,黄意珩.祛风化痰通络方联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2022,53(9):50-52.
[32] 刘美娟,罗静,魏雅云.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热敏灸疗法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及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42(6):54-56.
[33] 杨志伟,付淑兰,刘娟.加味牵正散与热敏灸联合应用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1):97-99.
[34] 陈丽华.热敏灸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压疮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3):262-265.
[35] 许媛,侯静,杨瑞,等.热敏灸联合头部经络梳理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眩晕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23):113-116.
[36] 陈日新,吕志迈,谢丁一,等.热敏灸得气灸感量表的研制与初步评价[J].中国针灸,2018,38(11):1229-1234.
[37] 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46.
[38] 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39] 李洁清.热敏灸在中风病人的临床应用[J].名医,2020(12):14-15.
(收稿日期:2023-03-10)
(本文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