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4-05-16夏霜
夏霜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说明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忽视了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机械地引导学生解读说明文,引发了诸多问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理清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高度重视说明文阅读教学,尤其要以日常教学为依托,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为着眼点,探索适宜的策略,实施说明文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说明文 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14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其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如记叙文、古诗词等。大部分教师往往围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实施说明文教学。学生早已深谙说明文教学的“套路”,机械地跟着教师的脚步进行解读,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看似听懂了说明文内容,实际上却一问三不知,直接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众所周知,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理清说明文阅读教学对于核心素养培养价值的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用恰当的策略改进当前的说明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成为说明文阅读主人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增强说明文阅读兴趣,自觉投身到说明阅读教学中,推动说明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一、说明文阅读教学之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
(一)有助于学生提高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点,是学生在体验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积累、梳理、整合、运用,具备的良好语感、语言经验、语用意识和能力。说明文是重要的实用类文本,说明文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将事物说明清楚,使听者能清楚地了解说明事物。说明文往往借助清楚的说明顺序、明晰的说明结构、不同的说明方式、精炼的说明语言将说明事物说清楚。学生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可以探究其中的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式、说明语言,获取语言素材,汲取说明经验,学会将事物说清楚,以此自然而然地提高语用能力。
(二)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行想象联想、归纳判断等的认知表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明了人类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初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需要总结归纳经验,使用假设—演绎来解决实际问题。初中生具备了基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一篇说明文中,作者为了说清楚抽象的事物,往往要先确定使用何种说明架构,再确定使用何种次序来串联说明材料。在阅读说明文时,学生会一步步地认知抽象的事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获得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可以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便于提升思维能力发展水平。
(三)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创造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感受、欣赏、理解、评价语言文字内容而获得的审美经验。尽管说明文更具平实性,但是其中不乏美的因素。例如,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本身就是一种美。在不断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学生会反复地与平实的语言互动,无声无息地受到平实美的熏陶。说明文会介绍一些极具美感的事物。学生在了解这些事物的过程中,会从不同的方面感受到它的美。
(四)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文字不光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说明文是由汉字建构起来的。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反复品味汉字之美、文化之美。部分说明文内容与工农业生产、科技探究有着密切联系,记录了历史的发展痕迹,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学生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农业生产成果、科技发明等感受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体会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从心底产生民族自豪感,这有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二、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表现为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这是实施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需要教师使用恰当的策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方面获得良好发展。
(一)紧扣文体知识,注重语言运用
说明文有自身的特点,如语言具有严谨性,结构具有逻辑性等。这些特征表明学生需要掌握文体知识,在丰富语言储备的过程中增强语言的严谨性、逻辑性,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水平。
1.掌握文体知识
在八年级之前,学生很少接触说明文,缺乏对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良好认知。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无法确定说明对象,无法理清基本结构框架,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说明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当是让学生掌握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意图等文体知识。
以说明对象为例,基本上所有的说明文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结构、说明顺序等都在为说明对象“服务”,助力读者了解某种事物,或某种事物背后蕴含的道理。如《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将物候学及其研究作为说明对象。学生只有先确定了这一说明对象,才能走进《大自然的语言》深处,积极探寻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研究物候的意义和知识,真正地感知到物候学的特性和本质,获取丰富的语言知识。
2.强化语言运用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的“双翼”。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而在书写说明文时,学生可以提高自身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紧密结合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作者在《苏州园林》中先从整体角度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接着从四大层面入手来说明苏州园林之美。在阅读《苏州园林》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感知苏州园林之美,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还可以汲取行文经验,掌握总分这一架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仿写活动,以《我们的校园》為话题,模仿作者的写法,按照总分这一架构来说明我们校园的特征。如此,学生可以在增强认知的同时,使自身的语言更加准确、严谨。
(二)依托文章内容,注重思维发展
思维是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工具”。通过发挥思维的作用,学生可以获取关键信息,理解说明文内容;通过阅读说明文,学生可以提高思维能力。说明文阅读教学应当以文本内容为基础,使用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获取关键信息,提高思维能力。
1.使用关键词法
一些说明文中会反复出现一些词句,目的是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反复出现的词句正是学生需要获取的关键信息。关键词法可以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重复出现的词句上,反复诵读、分析,体会中心思想,同时理解关键词的价值,提升阅读经验。
例如,《梦回繁华》这篇说明文围绕“繁华”这一词来进行说明。文章开篇叙述了北宋历史,描写了繁荣兴旺的工商业发展局面。第二段通过讲述北宋与金常年对峙的局面,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第三段介绍《清明上河图》长、宽、高等基本情况。第四、五段浓墨重彩地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清明上河图》中的主要内容,反复提及北宋时期汴京的繁华。因此,在《梦回繁华》这节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视线锁定在“繁华”上,促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照北宋、南宋的发展历史,感受到繁华已是过去,深刻地体会到“梦回”一词的内涵,感悟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现实意义。
2.使用列表法
列表是梳理信息的重要方法。一般情况下,表格可以清晰地展现阅读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同时,读者在表格的帮助下可以建立清晰的逻辑,增强对文本内容的认知。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例说明文,使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说明了“物候”的定义、影响因素和物候学的意义。学生可以采用列表法,逐步梳理测量仪器、影响因素、意义作用,逻辑清晰地建立整体认知。
教师则可以以学生绘制的表格为立足点,引导其在深入探寻细节内容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表格,实现从整体—细节—整体的阅读,增强阅读水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鉴赏感悟作品,注重审美创造
1.精细品读发现美
与散文、古诗词等文体相比,说明文的美不是很明显,但是,说明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是不容忽视的。鉴赏感悟说明文中的种种美是帮助学生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途径,是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必由之路。
例如,《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土木专家、桥梁专家。在专业知识的支撑下,他在《中国石拱桥》中对石拱桥的描写具有科学性、严谨性,是经得住推敲的。例如,在提到旅人桥时,作者引用了《水经注》中的相关记载,使用一些约数词(大约、可能)来进行限定。这些约数词恰好体现出了作者描述的准确性。在重点阅读、分析这些约数词时,学生虽然会觉得这部分内容有些模糊、不确定,但是能感受到其反映了客观现象,体会到作者用语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说明对象的科学性,便于受到理性之美的熏陶。
2.任务驱动感知美
说明文内容往往专业性较强,学生在理解与鉴赏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如何把握说明文背后的思想性与文化性,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此,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通过搭建学习支架能够促使学生突破思维瓶颈,透过文字表征感受说明文独特的魅力,形成更为深刻的审美感知。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借助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提供了新思路。教师可以围绕阅读主题设置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任务链条,引发学生主体感知与客观文本的碰撞。
例如,《蝉》是法国昆虫作家法布尔在长期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篇科学小品,用生动有趣的文笔呈现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极具鉴赏价值。教师以此为着力点布置以下学习任务:一是阅文观物,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说明顺序;任务二,对比分析,品味语言特点;任务三,延展阅读,完成《昆虫记》整本书阅读。三项任务形成阅读思维主线,首先由整体作为切入,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特征,在作者对蝉所做的长期、大量、细致的实地观察中感受说明文的严谨;其次以语言特色为核心,感受作者用文艺笔调创作说明文的优势;最后,教师要由课内延伸至课外,通过《蝉》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度阅读的兴趣,开启《昆虫记》阅读探究之旅,在整本书阅读中理解其文学地位。教师在学习任务群中要强调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阅读空间,让学生沉浸于文本情节,形成以人性观虫性的深度思考,深刻体会说明文的文学之美、哲理之美。
(四)普及科学知识,建立文化自信
科学素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具象化,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储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是公民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说明文是科学知识的良好载体,承载着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学生学习说明文更是在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体会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中国石拱桥》這篇说明文先后介绍了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长虹大桥这四座石拱桥。其中重点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作者在介绍的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详细地说明了赵州桥、卢沟桥的形状、设计理念,展现出了我国石拱桥设计、施工的独特性、创造性以及艺术价值。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石拱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感受到中国石拱桥的艺术性、中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从心底产生民族自豪感,自觉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此外,卢沟桥更具历史意义,是中华儿女抗击外来侵略者的鲜明旗帜,是不可多得的红色教育资源,到今天为止仍在发挥着育人作用,时刻提醒着中华儿女勿忘国耻,努力奋斗。
核心素养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大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当前,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过渡阶段,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承载着助力学生提高语用能力、思维能力的重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剖析说明文教学之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影响,高度重视说明文教学,以日常教学为依托,以说明文内容为基础,以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这四个维度为立足点,紧扣文体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语用能力;依托文章内容,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鉴赏感悟作品,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创造能力;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真正地体现出说明文教学的育人价值,提升说明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丽娜《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名师在线》2022年第36期。
[2] 袁洪亮《语文说明文教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探究》,《成才之路》2022年第15期。
[3] 刘重达《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探究》,长春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4] 李欣睿《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部编本初中说明文教学研究》,淮北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5] 殷陈力《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淮北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