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版“桃花源”
2024-05-16陈恒舒
陈恒舒
从先秦时代起,我们的先民就开始了对理想社会的探求和追寻,比如《老子》中的“小国寡民”,《孟子》中屡次提及的“五亩之宅”,还有《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了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于理想社会的想象可谓登峰造极,“桃花源”也成了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在陶渊明之后,这种想象并未停止,这篇《录海人书》中就延续了这种想象。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虚拟了一篇号称由秦末海人(也就是所谓“岛民”)给皇帝的上书。在这封上书中,这个海人说自己被大风吹到了一座岛上,然后描述了当地人的生活情状: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欢歌笑语,悠然自得。俨然一个海岛版“桃花源”。随后由当地人亲口述说他们的来历——原来是徐福东渡带走的童男童女。当年徐福入海求仙,不知所终,正好是一个有虚构空间的“历史空白处”。按说,古人一般不愿背井离乡,而且这里的日子看起来也很平常.为什么他们不想回去呢?因为这里没有“五岭之戍、长城之役、阿房之劳”,也没有“太半之赋、三夷之刑”啊!最后辞别之时,又借当地人之口劝诫统治者“薄天下之赋,休天下之兵,息天下之役”——这是人民摆脱压迫和剥削、追求自由安乐生活的美好愿望,也是作者本人的政治理想。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背后往往是对现实的不满。如果说《桃花源记》对于当时社会动荡黑暗的批判还比较含蓄的话,那么《录海人书》就相当直接了——虽然明面上骂的是秦政,但借古讽今是古代文人的惯用手法,明眼人一看便知。王禹傅生活的北宋初期,一些地区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在今四川一带爆发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就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这是历史上少见的在王朝初期就爆发的农民起义。本文大约作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至淳化二年(991)之间,当时王禹偁任右正言(谏官)、直史馆(史官)。他生性正直,遇事敢言,又曾出任州、县官,深知民间疾苦。这一阶段,他先后奏上《端拱箴》和《三谏书序》,向宋太宗提出恳切的治国建議。这样说来.《录海人书》也可以视为特殊的谏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