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就该有一千零一种“打开方式”
2024-05-16任冠青
任冠青
继城市漫步、菜市场漫游等风潮之后,集章式旅行又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动选择”。
据《光明日报》报道,在某短视频平台,热门旅游景点和城市有无数条集章攻略,“故宫博物院盖章”的短视频播放量高达488万余次,弹幕多达5000多条;在网上搜索“旅游集章册”,多家店铺集章册销量过万。充满仪式感的集章,让很多古老的城市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前不久,笔者一位朋友来北京,就自带精致笔记本,点名要去中国工艺美术馆集章。说实话,我起初的心态是兴致索然加不解、讶异。当时,我印象中的印章,还停留在传统模式——要么是大大的博物馆名称,要么是简单的建筑外观。谁知一到现场,就瞬间感觉“真香”了:十几枚印章各有不同主题,名称、色彩和纹理都充满美感,相得益彰。
比如,名为“旷古遗音”的印章,展示的是一把古朴典雅的馆藏七弦古琴,颜色是清幽的淡紫色;名为“含香聚瑞”的印章主角是一件玉雕花薰,颜色是中国传统色中的翡翠色,与其原本的翡翠材质形成巧妙呼应。朋友看后感慨道:“这就像是在用中国美学‘洗眼睛。”
过去,由于时间、交通等条件的局限,人们的旅行模式比较相似,大多是一路急匆匆的,迅速完成必去景点“几件套”的“打卡”。如今,很多人的旅行节奏慢了下来,对城市的“打开方式”也逐渐丰富多样:喜欢户外骑行的人,可以自定一条老建筑观赏路线,一路走走停停,感受城市的独特文脉;对“盘串”感兴趣的年轻人,可以与店主交流沉香、老山檀、金丝楠木等各类木材的质地和香气,了解传统的大漆制作工艺,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一个充实的下午……
其实,这种人与城市的相遇模式才是最美好、最自然的。毕竟,每个人的兴趣点各不相同,城市也自有其多元的特点,旅行就该有一千零一种“打开方式”,而不是被固有的范式所框定。松弛下来,静待二者“化学反应”的过程,反而能让人发现更多城市文化宝藏,收获更多不期而遇的惊喜。
可以看出,不管是博物馆集章、在菜市场的吆喝声中感受人間烟火气,还是城市漫步、“盘串”心得分享,人们的旅行诉求不再只是“完成”那么简单,而更多在意的是停留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的连接是至关重要的。
前不久,笔者去福建,偶然遇到了一家设计别致的冷泡茶店。老板十分热情,问我们从哪里来,有什么饮茶偏好。点过单后,我们聊起老白茶冷泡和热泡的风味差别,于是她索性也泡了热茶,请我们自己对比。随后,她还详细为我们讲解了茉莉花茶的制作方法,“生普”和“熟普”的区别,以及正山小种的命名缘故。她的言谈中充满对茶文化的热爱。就这样,一次原本普通的消费变为一场小型品茶交流会。那一刻,福建的饮茶文化不再只是宣传册上的文字,而是真正地。活”起来了,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
街巷的另一头,一位年轻店主则致力于“烟火书写”,希望通过在不同场地、不同生活用品及原料上的书写,“复原”毛笔字本身“叙事达情,书写烟火”的力量。于是,在店里的书签上,在街道一旁的芭蕉叶上,都能看到那些充满意蕴的毛笔字。
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店主的热爱和表达,为游客创造出独特的消费体验,也赋予这条商业街不落窠臼的文化气质。
一座城市的文化宝藏,需要这样用心地挖掘和传承。通过各种鼓励性政策,为“文创者”们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才能为城市的“打开方式”创造更多可能,实现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选自2023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