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2024-05-16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鲤南中心小学郑仙霞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鲤南中心小学 郑仙霞
劳动教育是“五育”的组成内容,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现行教育政策的基本要求之一。经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和吸收的经验来看,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鼓励学生坚持劳动、尊重劳动,树立劳动是伟大且光荣、高尚且美丽的理念。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除了积极举行劳动教育活动外,还应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使学生在有知识与体验、有发展与反思、有群体与个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劳动的真谛,在实践中思考、迁移、运用,从而强化劳动观念,全面提高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以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为目标展开探究,分析融合的可行性、要点以及具体策略,以提高综合素养培育效果。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
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劳动教育回归大众视野,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劳动的内涵与价值,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认真劳动的良好习惯,培育健全的劳动素质。与以往的劳动教育相比,新课标对其教育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放大,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劳动教育成为独立的一部分,不再附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在课程上两者相互独立,但是从教学内容来看,交叉与融合点较多,共存性较大,两者的融合具有客观载体。
在看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密切联系时,也要认识到两者具有很大区别,在教育中的地位、实施内容以及功能地位上均有所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为基础的课程,统整了劳动课、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三部分内容,主要发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劳动教育强调劳动的育人功能,主要发挥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能力的作用,实施过程强调课内外结合。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劳动教育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完善理论基础,体现活动多元育人价值,从而既能在自主、实践、开放、探究的活动中完成劳动理念、素质、技能的培养,也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基于此,可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是可行之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要点
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过程中要抓住以下要点,一是秉持生活化原则,向校外拓展。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方式引领活动,可以使活动拥有更多可能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的启发和教育也切实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且深刻的影响。二是坚持持续优化,组织多元活动。为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水平,教师应积极开发活动载体,利用形式新颖、目标明确、指向清晰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探寻劳动与能力素养、道德品质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从而使能力与素养同步提升,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三是关注完善性,优化活动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素丰富、涉及领域广,虽然与劳动教育紧密联系,但要想促成劳动素养的发展,还需要在两者融合过程中建立一套全方位覆盖、内容精细的活动体系,熏陶学生的劳动意识,保障学生劳动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并使实践训练和劳动教育系统化推进,让学生尽早养成自主劳动意识与能力。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策略
(一)基于“创意+劳动”,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热情
1.利用制作活动,激发创新思维。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以及劳动技能进行创意物化,是目前教学手段中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方式。实际教学中,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利用创意想法完成设计,再配合劳动技能完成作品创作。
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生活垃圾的调查与处理”主题中,为了设计垃圾箱,引导人们垃圾分类,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垃圾箱图片;结合生活体验,分析使用不同样式垃圾箱的感受,体会其中的创意与设计意图;交流、创新,尝试设计具有创意且具有实用性的垃圾箱。其中,在创新与设计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创意思路,思考如何实现,可以在确定设计方向后,找寻更多同类型的设计形式,分析垃圾箱的结构、外形、色彩、标识等,拆解其中的设计元素和创意表达方式,不断刺激内心创意的生成。此时,不要盲目地投入实际创作中,应先将创意设计出来,可以运用文字与图片、简笔画等方式,简要地呈现创意,感受创意中需要完善与优化之处。这一做法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可以以具象的内容扩展其构思,引发更广阔的联想,充分激活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创意,亲历创造与劳动的过程,品尝劳动果实,从中获得成就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2.布置创意作业,感悟劳动魅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时代进行考虑,了解学生生活时代现状,以及对学生劳动素养以及劳动能力的要求,并为学生布置多种形式的课后创意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劳动的魅力。
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节电小专家”主题活动中,通过家庭用电情况调查、设计节电方案两项活动,学生对电能的消耗情况有了宏观的认识,初步形成了节约资源的意识,但是为了深化节电节能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节约用电知识,树立主人翁意识,产生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宣传出去,指导他人正确用电,或加强实践,熟练运用节电知识。课堂节奏紧凑,难以实现学生素养的深度培养,且在紧张的氛围中,缺少渗透劳动教育的契机,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体会新时代劳动的特点,领悟劳动的独特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围绕“节电”主题为学生设计一份综合实践活动单,包括写一份倡议书、做一份手抄报、设计浪费行为纠正活动、以“节电知识我宣传”为主题进行演讲、以“节电技能我展示”为主题录制科普视频。学生要任选2~3 项,自行通过网络、图书、电视节目等渠道获取资料,或向长辈请教,或与同学在线上组建合作小组,顺利完成任务,在不同的实践劳动形式中感受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承担的宣传节电责任,亲历新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劳动形式,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其次,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评比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意思维,强化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感受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色。
(二)基于“活动+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1.基于考察探究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
考察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活动形式,同时有着重要的劳动教育价值。为了凸显考察探究活动的综合育人功能,教师应因势利导,利用具有一定特色的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并在班级乃至校园形成崇尚劳动的氛围,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劳动是对社会有价值的贡献,劳动者最值得尊敬。
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中,清明节,教师组织悼念烈士活动,带领学生到本地烈士陵园扫墓,为烈士献花,引导学生学习烈士的先进事迹,感受烈士身上正气凛然、视死如归、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无论未来处于哪个领域、哪个行业,都要有忘我精神和奉献精神,将劳动视为为祖国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敢于挑战自我。端午节,教师与学生共同观看纪录片《仲夏蒲月话端午》,片中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节日中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讲述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事迹,欣赏屈原留下的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在鲜活真实的资料影像中,学生被劳动人民充满生机、团结一致的精神所感染。基于此,教师组织“制作粽子”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包粽子的方法,在劳动中真实地感受劳动精神,并通过成功包粽子真切地体会到劳动最光荣。
2.基于职业体验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劳动兴趣。
从教育实践取得的成功经验来看,在贴合学习主题的客观情境中,以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劳动活动进行劳动教育,能够让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意识成为学生的精神内核,使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成为学生的人生底色。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拥有创造、还原、模拟客观情境的条件,教师可以通过职业体验引领学生感受不同的职业,发现劳动的乐趣。
例如,在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我做非遗小传人”主题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体验“剪纸艺术”,首先,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发展,学会区分窗花、墙花、喜花、礼花、枕花等剪纸的差别,区别南北方剪纸在风格上的差异。其次,学习剪纸技巧、造型装饰手法,练习运用折叠法实现“剪剪相连”,练习对称式人物剪法。再次,体验作为剪纸艺术家为完成传统文化推广所做的工作,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宣传,向他人讲解自己学习的内容,教会他人简单的剪纸方法。最后,教师组织剪纸创意大赛,融入时代元素,鼓励学生创新剪纸形式,为剪纸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生命力。基于此,学生完整地体验一份职业,感受了作为剪纸艺术家需要具备的能力、道德、品质,对敬业、精益、专注等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深化了工匠精神的培养,真正发现了劳动的乐趣,有效激发了劳动内驱力。
(三)基于“服务+劳动”,使学生广泛习得劳动技能
1.将劳动服务落到实际行动。
小学六年级,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以及劳动无贵贱的道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劳动知识,形成劳动服务意识。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两者可以相互作用,共同开发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域,持续以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形式强化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
例如,在家庭场域,要求学生每周选择2 ~3 天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感受作为家庭一分子需要承担的责任;每天坚持学习一项生活技能,接受家长的检验与教师的监督,从而通过家庭劳动感受到其中的艰辛,培养学生主动为家庭贡献力量、勤俭节约的品质。在学校,将“勤劳志愿者”“最美义工”等活动常态化,学生报名参与活动,成为维护学校秩序、保护校园环境的“志愿者”,教师要记录学生参与志愿劳动服务的情况,阶段学习结束后进行评比,赋予获胜者劳动荣誉称号以及物质奖励,从而在校园劳动中让学生体会尽职尽责服务大家的成就感。在社会,以研学活动或义务服务为主,带领学生到街道、公共场所清理垃圾、维护秩序;排练文艺节目,到养老院送慰问;开展周末“小义工”活动,到社区帮助老年群体、残疾人群体或其他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劳动,从而在社会服务劳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劳动技能的应用,践行社会职责。在不同维度的情境中提供劳动服务,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感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认识到社会关于尊重劳动已达成共识,毫不吝啬地赞美在各个领域付出劳动的人,并切身体会到劳动为自身带来的无限光荣。
2.以生活自理强化技能锻炼。
校内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空间有限,即使能够向社会层面拓展,但是受学生年龄限制,诸多活动无法进行,且频次有限。因此,从长期来看,家庭仍然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最佳实践场所。而且良好的劳动品质与综合素养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家长的教育,因此,家校之间应做好衔接,为学生打造一个活动空间充足的实践场景,形成强有力的教育保障,促进学生劳动品质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搞好个人卫生”一课中,教师简单地为学生讲解了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有益价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课上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达成共同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独立洗头、洗澡、换衣服、洗袜子,保持干净卫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参与学习活动或与人交往。在学生有一定的成长后,教师可以组织“保护干净我能行”竞赛活动,比拼更换衣服速度、洗衣服速度与洁净程度、衣物分类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理能力,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兴趣,更广泛地习得劳动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四、结语
综合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有效地融合使教学计划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有序推进,在做好日常引领的前提下,同步开发家庭、社会等活动场域,结合时代做出改变,丰富活动形式,优化教育策略,从而形成完善的教育机制,既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优势,又能发挥劳动教育的理论优势,使两者积极融合,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从而在科学的劳动教育中健康成长,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