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预适应训练对全子宫切除术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2024-05-15张惠聪许安娜曾启清
张惠聪,余 榕,许安娜,曾启清
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术式,广泛应用于子宫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等疾病治疗,随着腹腔镜技术日渐成熟,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已逐渐替代传统开腹术[1-2]。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但该术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且易出现应激反应,以苏醒期躁动最典型[3-4]。苏醒期躁动是影响全身麻醉手术病人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5],周敏等[6]研究显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病人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达24.00%,其发生涉及病人自身、手术、麻醉多方面因素,该研究认为,临床应加强对全子宫切除术病人苏醒期躁动风险的评估、管理。当前围绕苏醒期躁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明确了苏醒期躁动风险、危险因素[7-9],并强调应结合危险因素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感官预适应训练是结合苏醒期躁动发生的感官性因素而制定的护理措施,强调通过术前预适应性训练促进机体适应感官刺激,从而弱化身心感知,降低躁动风险。本研究在全子宫切除术病人中应用感官预适应训练,探究其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福建省晋江市中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2例全子宫切除术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定行全子宫切除术,且符合手术指征;首次手术病人;入院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正常;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级、Ⅱ级;病人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合并神经、精神、心血管疾病;对干预措施不耐受;围术期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故中途退出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年龄(58.23±14.08)岁;子宫良性肿瘤19例,子宫恶性肿瘤23例,其他9例;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麻醉下气管插管;ASA分级Ⅰ级27例,Ⅱ级24例;手术时间(2.02±0.38)h;麻醉时间(2.32±0.30)h。观察组:年龄(58.14±14.22)岁;子宫良性肿瘤17例,子宫恶性肿瘤21例,其他13例;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麻醉下气管插管;ASA分级Ⅰ级25例,Ⅱ级26例;手术时间(2.11±0.32)h;麻醉时间(2.41±0.28)h。两组病人年龄、疾病类型、麻醉方式、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批号:2021-013号)。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1)术前常规宣教:术前1 d护理人员借助视频动画资料对全子宫切除术病人实施宣教,播放宣教视频,结合视频内容向病人介绍术前准备、手术流程、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护理等内容,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了解其存在问题及护理需求,并予以解答、疏导,以缓解病人术前焦虑、恐惧情绪,宣教时长20~30 min[10]。2)术中护理:手术当天准备手术器械、物品,调节手术室温度(22~24 ℃)、湿度(40%~60%);核查手术药品、器械,协助麻醉师执行麻醉操作;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采用手术巾对手术区域外身体部位实施保温[11]。3)语言唤醒:手术结束后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并对病人实施言语唤醒,如病人出现苏醒动态引导病人配合护理、睁眼,保持双拳紧握[12-13]。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应用感官预适应训练,具体如下。
1.2.1 成立护理小组
1.2.1.1 挑选小组成员
本研究设置有执行组、管理组2个小组,管理组共3名成员,包含护士长、2名高年资护士(主管护师、工作年限≥10年),管理组负责监督、指导护理工作,提出护理改进要求、方案,以提高护理质量;执行组共5名成员,均为科室护士(非进修护士),工作年限超过3年、熟悉研究内容及相关护理项目、自愿报名且全程参与,在管理组指导下开展护理工作,实时收集病人反馈信息。
1.2.1.2 组员培训分工
正式开展护理前由管理组对执行组护士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有护患沟通技巧、感官预适应训练、资料收集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培训方式为现场演示教学,培训教师介绍护理流程、演示说明护理操作、明确统一规范或要求,培训共2课时,培训结束后随堂考核,考核方式为现场演示评价,如操作符合统一规范,则考核合格。
1.2.2 感官预适应训练
1.2.2.1 训练准备
正式开展感官预适应训练前护理人员结合流程图向病人介绍感官预适应训练,包括训练目的、时间、训练流程、训练操作等,现场演示感官预适应训练操作,说明病人配合要求,明确训练中需注意问题,确保病人完全了解上述事宜后,即可正式实施感官预适应训练。
1.2.2.2 全感官预适应训练
1)训练准备。创设特色“全感官体验室”,包含手术环境模拟室、麻醉复苏模拟室,手术环境模拟室构建要点包含手术环境(温度、湿度、光线)、手术台布置、手术仪器、术中管路等,麻醉复苏模拟室构建要点包含环境布置(温度、光线)、监测设备(心电监护仪)、管道(压缩空气管道、供氧管道)及其他设备;同时,采用录音设备录制唤醒语音,包含护士唤醒语音、家属唤醒语音等,按“病人姓名+住院号”格式对录音文件进行命名。2)全感官预适应训练。各模拟室按现实状况运行,即设置温湿度、启动灯光、启动仪器,形成声、光、温全感知环境;引导病人先、后进入手术模拟室、麻醉复苏模拟室,取相应体位,聆听声音、感受光线与温度,促进病人逐渐适应手术室环境、复苏室环境,以期缓解其焦虑、不适感;全感官预适应训练分为“一感知一感受”,第1次全感官预适应训练旨在引导病人主动感知环境,第2次全感官预适应训练护士配合介绍操作,促进病人接受相关信息,每次20 min。
1.2.2.3 置管刺激预适应训练
护理人员基于教学模型向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演示导尿管留置操作,介绍手术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说明各操作环节可能出现的不良体感、持续时长,如留置膀胱测压管时产生疼痛、异物感等,明确不良感受形成的必然性、正常性,以消除病人顾虑,时长20~30 min。尿动力学检查前,说明、演示尿动力学检查操作,如选取F16双腔膀胱测压管,完成消毒等准备后,经尿道插入膀胱测压管,说明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包括尿道不适感强度、持续时间、可能损伤;尿动力学检查时,坚持“一指令一操作”,即操作前发出提醒指令,病人有相应心理准备后再执行操作,引导病人切实体验操作,操作结束询问病人感受,如“对膀胱测压管留置不适感的耐受情况”,根据病人反馈情况优化操作,如放慢操作速度、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
1.3 观察指标
1.3.1 苏醒期躁动
采用Riker镇静-躁动量表(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对病人进行评价,根据病人对外界刺激、指令的反应将病人分为不能唤醒、非常镇静、镇静、安静合作、躁动、非常躁动、危险躁动7个级别,对应分值1~7分,评分≤4分无躁动,评分≥5分躁动,统计躁动病人例数,计算躁动发生率,即出现躁动病人例数/病人总例数×100%[14-15]。
1.3.2 苏醒质量
干预后比较两组病人清醒时间、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
表2 两组病人苏醒质量比较 单位:h
3 讨论
3.1 感官预适应训练可缓解苏醒期躁动
本研究针对全子宫切除术病人实施感官预适应训练,通过全感官预适应训练引导病人切实感受手术环境、麻醉复苏环境,以期消除病人对环境的陌生感,促进其逐渐适应环境;通过置管刺激预适应训练向病人介绍导尿管留置操作不适感的产生时机,感受导尿管留置不适感,并促进其逐渐适应,以降低机体敏感度,从而降低躁动发生风险[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感官预适应训练可缓解苏醒期躁动,降低躁动发生率。而张淼等[19]调查发现,留置导尿管是全身麻醉术后病人苏醒期躁动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该研究指出,留置导尿管病人是苏醒期躁动发生的高危人群,而导尿管留置刺激是躁动发生的主因,能为本研究结论可靠性提供支持。
3.2 感官预适应训练能改善苏醒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清醒时间、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感官预适应训练能改善苏醒质量。究其原因,本研究针对全子宫切除术病人实施全感官预适应训练,模拟手术环境、麻醉复苏环境,引导病人切实感受手术室环境,能促进病人对手术室温湿度、光线温度的适应,能消除环境因素带来的负性作用,缓解其对机体的影响。通过麻醉室环境模拟能强化病人对苏醒室唤醒操作的认知,提前了解唤醒操作、唤醒语音,可促进机体形成相应反馈机制,进入麻醉苏醒阶段机体对相关语音刺激的感知更为敏感,有助于实现尽早睁眼、清醒,进而改善苏醒质量[20-21]。李文奇等[22]研究在全身麻醉手术病人中应用多感官唤醒方案,其中言语唤醒方案与本研究苏醒室模拟内容一致,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苏醒相关时间指标评价优于对照组,提示护理干预有效,证实了本研究结论。与该研究相比,本研究的提前适应训练能促进机体适应环境、强化其唤醒信号的感知,故本研究苏醒质量评价更出色。
综上所述,感官预适应训练在全子宫切除术病人中的应用能缓解苏醒期躁动,有助于改善苏醒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