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底片在显影
2024-05-15苇虹
苇虹
我越来越愿意为那一个美妙的段落而放弃整个秋日的下午,明知阳光与微风有多么撩人——许知远在他多年以前的一本文艺气息浓郁的旧作里说。读着浪漫,其实你细品,骨子里却是务实的踏实的笃定的坚韧的,充满了自身力量感和方向感——
“为那一个美妙的段落而放弃整个秋日的下午”——其中的一取一舍,一追求一放弃,是否值得,也都是自己主動站出来作为体验者和评判者。不知从何时开始,如今做成一件事情,心里早已波澜无惊,至多唤起一种欣慰的情感,一种感到自己没有徒增岁齿、虚度年华、浪掷光阴的释然。能够借此减少自己的原罪感。除此之外,并无多少成就感、自豪感、自我价值实现感。有些倦怠的时候也会心生疑问,甚至会向许多大家大师取经,比如反复地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那里寻求某种确认——众所周知的是,马斯洛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创立了需求层次理论:1954年提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晓的是——1970年马斯洛著作《动机与人格》新版书中加入了两项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顺序排列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之间。是的,求知、审美,在人生中比我们自己认为和想象得还要重要、重大、强烈、必不可少。于是坚定信念,继续投入全副身心地拥抱、享受和创造那些文字之美、思想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
若你留意,总能发现路上不乏风景和过程美感。若你耐住心性、从心出发,更是能够常常收获一种叫做历练的宝贵财富。作家张炜说过:“当人完全躲避了粗粝的现实生活,收获的就只有浅表的哀怨和欢愉了。”或许说到底——化蛹为蝶、结蚌成珠、百炼成金,这个漫长而艰难的蜕变过程,这个坚韧而恒久的淬炼过程,是蝴蝶、珍珠、钻石自己的事情。所以,在需要粗粝的时候投入地现实主义生活,在需要流汗的时候不吝力气和付出,将之视为一种素材积累生成的必经阶段。以待后来付之以新历史主义的重温、浪漫主义的表达:将风起云涌化为云淡风轻而不是相反,把大江大海凝为杯水风波而不是相反,那时候,自然不会是徒有肤浅的闲情逸致与矫情的低吟浅唱了。
而书写最大的魅力,或许除了向外界表达和传播,更是向自己发出一种清晰的心理暗示。书写本身会梳理你心中混沌、混乱的意识与潜意识,静定成一幅“白日梦”的清晰影像,像是用显影剂把心灵的底片冲洗成照片。让你检点自己并且试图自问自答——你该怎样才能珍惜并善用自己“生命的喜悦感”和“深层的内驱力”呢?你为什么写作,是否能够在文字中穿透表象发现和传达生活的本质、生命的真谛?即使倦怠有时,迟钝有时,即便现在早已过了“人生若止如初见”的最初新鲜,是否依然保持新奇的超越性的心态和视角,是否已臻足够的通透、颖悟和智慧?是否已经抵达自足、自律、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