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社团与青年人才实现“双向奔赴”
2024-05-1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社团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一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走上科技社团领导岗位,主动带领科技社团履行“四服务”职责,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综观青年人才的成长轨迹,从加入科技社团到成为青年领导者,并非一路坦途,其中突出地表现为科技社团在领导力建设方面还缺少良策,还存在短板。
2023年11月,第六届世界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之科技社团青年领导力沙龙在厦门举办,来自全国学会、省级学会和市级学会的秘书长及有关负责同志,围绕“科技社团青年人才培养与领导力建设”这一主题开展深入交流和研讨,给做好新时代科技社团青年人才培育工作带来不少有益启发。
“引才聚才”存在短板
目前很多学会面临专职人员少、人才流失等现实困境,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短缺、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久而未决,从业人员稳定性和专业性不尽如人意。比如,某省科协近期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仅有15家省级学会拥有从事学会工作年限5年以上的工作人员,并且大多是秘书处的秘书或财会人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会队伍职业化依然任重道远。
学会专职工作人员何以难寻?一方面,青年人才加入学会后,缺少职业拓展的空间和通道,职务晋升难度大。学会内部更多聚焦于如何服务科技工作者,很少涉及专职人员的培养或晋升问题。学会专职人员相关的职称管理标准尚未统一,岗位内容也没有明确规定。尽管中国科协已经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公路学会等10多家全国学会试点开展学会专职人员水平评价,但还处在探索阶段,省级学会层面尚未得到全面推广,不少学会专职人员的发展路线依旧模糊。另一方面,许多学会面临经费不足、收入来源不畅等发展困境,导致其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对基础学科学会来说,经济来源渠道不畅,就不可能给予青年人才以足够的物质激励。有些学会所在学科领域的成果应用性不强,与产业结合不紧密,很难从地方政府与企业中获得经费支持。由此,学会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有心无力,导致青年人才成长缓慢、滞后,学会后备力量不足。
“养才育才”渐有良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年专职人员是科技社团创新发展的亲历者、推动者,建设一流科技社团亟需打造一支富有领导力的青年人才队伍。
关于现代科技社团青年领导力的核心素质,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秘书长杨瑾在本届沙龙上表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决策能力,二是有较好的团队管理和人才培养能力,三是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具体而言,在学会内部,青年领导者要理清党委、理事会、监事会之间的关系,做好协调联系、统筹管理工作。对外,青年领导者除了要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科协工作要求完成好“科创中国”“产学融合”等项目的工作任务,还要同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工作联络,同全国学会、有关省级学会开展全方位的沟通交流。同时,青年领导者还应具备专业前瞻性,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明晰创新发力点,如此,才能更好为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围绕上述目标,一些学会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吸纳青年人才进入理事会,并在学会内部成立青年理事会,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一些学会成立青年委员会,将帮助青年人才成长纳入常态化工作,提升青年工作者的能力,为学会发展打造生力军。不少学会鼓励青年人才学习深造,建立完善工作团队培养机制。例如,中国航空学会制订专职人员学历提升计划,资助学会青年人才继续深造,补齐短板。只要青年人才能够取得入学资格,学会都承担他们的学费。青年人才协调好自身的工作和学业,顺利通过考试的,学会还会给予奖励。在年度考评中,学会设置专业知识测试,得分占考评总得分的20%,以鞭策青年人才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储备。
“用才留才”应受重视
从长远来看,增强青年人才培养的延续性应该成为学会的工作内容之一,学会应多方面考虑如何留住人才。
首先是感情留人。学会要加强青年工作者对学会历史的认识,可以在会庆等重要纪念日和其他场合,向青年工作者讲解学会历史,增強他们对学会工作的认同感。要让青年人才明白,学会工作归根到底是为学科发展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是为促进和实现科技经济融合服务的。青年工作者们坚定信念,学会才能发展得更好。
其次是待遇留人。一些学会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员工管理要参照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有关规定来执行。学会自身需要经营和发展,又与企业类似。因此,学会在制订工作人员薪酬方案时要协调好实际情况,既要考虑他们的职业发展路线,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又要满足个人待遇需要,以待遇留人。
最后是事业留人。学会工作对于青年个人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个人的成长和学会的发展紧密相连。青年人才可以依托学会平台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在工作过程中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目前,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学会的工作环境相对稳定,能够给予青年人才更多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青年人才成长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做好人才工作,学会自身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发展机会,推动青年人才成长政策落地生根。同时要把社会组织、行业专家学者进一步动员起来,为学会青年人才成长提供更多帮助,让科技社团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更高效,也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