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对策分析
2024-05-15高婷婷
[摘 要]地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针对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所面临的问题,文中提出加强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建设、建立地方文化与思政课的跨学科融入机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等对策。
[关键词]地方文化;高校思政课;融入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育内容应当包含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元素。然而,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高校思政课教育中普遍存在地方文化传承不足、融入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不足,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一、地方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重要性
地方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地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代表着特定地域的精神风貌和人文特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适当引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地方文化也是培养学生地方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地方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处地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地方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实践平台。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技艺,这些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创新探索的机会,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
(一)多元性和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也带来了多元性和教育内容统一性的矛盾。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保证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统一性,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地方文化的融入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教育内容,这可能会影响到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和正确性。
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给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方法帶来了挑战。一方面,地方文化的融入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等,以便更好地展示地方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如何保证教学方法的统一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偏差和误解,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多元性和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导致地方文化的融入还面临着学生认知的矛盾。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对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也抱有好奇和求知欲。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地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二)教材选择和内容设计有待完善优化
当前,思政课教材普遍存在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的现象,大多数思政课教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普适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特色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体现。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难以将地方文化融入自己的思想道德体系中。除了教材选择的问题,思政课的内容设计也需要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然而,目前的思政课内容设计往往只关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与地方实际的结合,这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难以感受到思政课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当注重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三)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不高
目前,许多思政课教师对地方文化的了解较为有限,缺乏对地方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这不仅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价值,也无法有效地将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现有的思政课师资队伍中,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比例较低。同时,一些教师缺乏对地方文化的热情和认同,使得他们在参与涉及地方文化的思政课教学中积极性不高。另外,许多高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缺乏针对地方文化知识的专项培训,导致教师无法及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此外,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也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地方文化的自主学习和研究。
(四)融入方式单一
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方式单一,通常表现为将地方文化直接复制到思政课中,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融入。在融入地方文化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和方法,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讲解。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以及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导致融入效果不佳。在融入地方文化的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环节,没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入了解和体验地方文化。
三、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对策
(一)加强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建设
地方文化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其中涵盖了历史人物、文化遗产、民俗风情、地方艺术等多种形式。为了将这些资源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高校可以组织教师深入地方,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查阅地方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挖掘和了解当地的文化教育资源,这有助于获取一手的文化素材和教育资源,为后续的教学内容设计提供支持[1]。
在挖掘到的地方文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高校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和筛选。筛选的标准可以包括资源的典型性、时代性、教育性等,确保选取的资源能够代表地方文化的精髓,并适合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将地方文化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创新。教师可以根据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方式将地方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入。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互动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文化的探讨中,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
为了方便后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高校可以建立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库。资源库中可以包括地方文化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用和参考这些资源,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效率。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地方文化教学资源。通过合作共建,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共同推动地方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融入与发展。高校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将其有效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地方文化与思政课的跨学科融入机制
学校可以与地方文化部门或专家学者合作,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民风习俗、历史人物等,确定跨学科课程的主题和内容。这些元素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能够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结合思政课的核心价值观念,设计跨学科课程的详细大纲,确保课程内容既涵盖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够强化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大纲应当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详细规划,以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地方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文献资料等,用于支持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针对跨学科课程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项目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对地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体验。课程设计能够有效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和思政课的核心价值观念,使得跨学科课程更加有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3]。
(三)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促进地方文化在思政课中的传播和应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地方文化在思政课中的传播和应用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将地方文化的特色、历史、传统等内容进行生动展示和讲解。可以制作微电影、纪录片,或者录制当地民间艺术表演的视频,以此作为思政课教学资料。开发或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手机应用等工具,建立地方文化教学资源库和互动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课程、参与讨论、完成作业,加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利用网络直播平台,组织地方文化节庆活动、名人讲座、民俗体验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参与其中,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利用虚拟实境技术,打造地方文化的虚拟体验场景,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亲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
要增加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并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可以增加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计划,包括定期举办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地方文化等方面的培训班,确保每位思政课教师都能接受系统全面的培训。建立思政课教师导师制度,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地方文化研究背景的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促进新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学术合作。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及教学交流活动,促进他们与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拓宽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组织针对地方文化的专题培训,邀请地方文化专家学者授课,让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化内涵。组织思政课教师走出校园,深入当地社区、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进行调研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后期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案例。鼓励思政课教师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如民间艺术、习俗传统等,融入教学内容中,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搭建思政课教师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分享教学案例和心得体会,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素养提升和经验交流[4]。
(五)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是一项富有前瞻性和深远意义的教育改革举措。通过深度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思政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在邀请当地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术家进校园进行传统技艺展示和表演的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例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书法、民间乐器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通过参与其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精心设计相关课程,将地方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道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比如,在思政课上,教师可以以地方文化为案例,探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5]。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拓展思政课教学的领域和深度,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程。
结束语
通过探讨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及其重要性,得出了一些启示性的结论。高校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等方式,使得思政课更具生动性、接地气,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孔庆为.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20):19-22.
[2]杨术友,高祥玉.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3):89-92.
[3]涂文艳,张清贵.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原则及路径研究[J].品位·经典,2023(9):90-93.
[4]周蕾.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创新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4):103-105+108.
[5]程世利.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实践[J].活力,2022(21):10-12.
作者简介:高婷婷(1985— ),女,汉族,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2021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JGSZD2021006)。
2022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课题编号:GJB1422511)。
2023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3D010)。
2023年度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3SJ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