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预埋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2024-05-14陈俊辉朱宝春刘承玄常国栋冉洪玉胡江华
陈俊辉 朱宝春 刘承玄 常国栋 冉洪玉 胡江华▲
1.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肾病科,重庆 404100;2.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重庆 400021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肾脏损害和/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 60 ml/min且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1]。据统计,我国CKD患病率为10.8%[2],且在逐年上升,形势不容乐观。临床上恶心呕吐、纳差是CKD的主要消化道症状,西医对此治疗多采用抑酸、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若进入尿毒症期,予以肾脏替代疗法治疗[3],但恶心呕吐症状易反复发作,不宜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且面临治疗费用高昂的局面。近年来,中医特色治疗CKD引起的恶心呕吐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揿针预埋指在消毒后用揿针贴于所选穴位并保留一段时间,在表皮下产生微弱而持续的刺激以达到治疗效果,它结合了针刺与埋线的优点,被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恶心呕吐,效果显著[4]。但揿针对于CKD引起的恶心呕吐能否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故本研究选取揿针预埋双侧足三里、内关、腹通谷穴,探讨其对CKD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1月1日至4月30日就诊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本院)肾病科伴恶心呕吐的CKD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掀针组、联合组,每组各20例。治疗期间揿针组有1例患者脱落而终止,最终纳入研究共60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CKD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过程遵循“不伤害、有利、公平公正、知情同意”的原则,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批号:20220807),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CKD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5],且具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②排除其他疾病及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的患者;③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的疾病,心肺功能基本正常;④自愿参加本研究,无认知、视力、智力等相关障碍。
排除标准:①吸毒、酒精依赖,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②精神异常,无法正常沟通,无法配合,有晕针史或严重的晕车、晕船疾病史;③感染性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内关、足三里、腹通谷穴处皮肤破溃感染者;④不能坚持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临床常规止吐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促进胃肠动力药物)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444,规格:20 mg),每次20 mg,2次/d;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3,规格:5 mg),每次5 mg,3次/d,共治疗7 d。
1.3.2 揿针组 消毒双侧内关、足三里及腹通谷穴处皮肤后,选用针行牌一次性揿针(0.22 mm×1.5 mm)垂直刺入内关、足三里、腹通谷穴并固定,在埋针处进行轻微按压,使患者感受到轻微膨胀,且疼痛不明显,指导患者分别在埋针后每隔3~4 h或恶心、呕吐发作时进行1组按压,每组20次,力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每48 h更换1次揿针,共治疗7 d。
1.3.3 联合组 即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掀针预埋,揿针预埋同揿针组,共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1 恶心呕吐控制分度 记录三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4、7 d内恶心及呕吐严重程度。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6],并结合临床进行分度,①恶心:0度为无恶心;Ⅰ度为轻度恶心;Ⅱ度为明显恶心,影响进食及正常生活;Ⅲ度为频繁严重恶心,不能进食而卧床。②呕吐:0度为无呕吐;Ⅰ度为1~2次/d;Ⅱ度为3~5次/d;Ⅲ度为>5次/d。程度高代表症状重,对三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7]。
1.4.2 恶心呕吐中医证候积分 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的频率、时间、强度及纳呆的伴随症状,根据恶心、呕吐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分[8],评分为0、1、2、3分,分别对应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个级别,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并参照尼莫地平法将评分统计后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Htest);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无序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有序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Htest)。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恶心呕吐分度比较
干预前,三组恶心呕吐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4、7 d后,各组患者恶心和呕吐分度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7 d后,掀针组和联合组恶心和呕吐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的恶心和呕吐分度略低于掀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3。
表2 三组患者恶心分度比较[度,M(P25,P75)]
表3 三组患者呕吐分度比较[度,M(P25,P75)]
2.2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干预前,三组患者各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4、7 d后,三组各证候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7 d后掀针组和联合组除症状强度评分外,其余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各证候评分略优于掀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表4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注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aP < 0.05
组别干预前干预4 d干预7 dH值P值频率对照组3.00(2.00,3.00)2.00(2.00,2.00)2.00(2.00,2.00)23.7900.000掀针组2.00(2.00,3.00)1.50(1.00,2.00)a1.00(1.00,1.75)a29.2100.000联合组2.00(2.00,3.00)1.50(1.00,2.00)a1.00(0.25,1.00)a31.3160.000 H值3.3377.60115.687 P值0.1890.0220.000时间对照组3.00(2.00,3.00)2.00(2.00,2.00)2.00(1.00,2.00)25.6370.000掀针组2.00(2.00,3.00)1.50(1.00,2.00)1.00(1.00,1.00)a32.6220.000联合组2.00(2.00,3.00)1.50(1.00,2.00)1.00(0.25,1.00)a32.8130.000 H值3.4674.91711.965 P值0.1770.0860.003强度对照组3.00(2.00,3.00)2.00(1.00,2.00)1.00(1.00,1.00)42.7480.000掀针组2.00(2.00,3.00)1.00(1.00,2.00)1.00(1.00,1.00)35.7480.000联合组2.00(2.00,3.00)1.00(1.00,2.00)1.00(0.25,1.00)35.9900.000 H值1.0393.9203.068 P值0.5950.1410.216纳呆对照组2.00(2.00,3.00)1.00(1.00,2.00)1.00(1.00,1.00)32.7270.000掀针组2.50(2.00,3.00)1.00(1.00,1.00)0.50(0.00,1.00)a46.4980.000联合组2.50(2.00,3.00)1.00(1.00,1.00)0.00(0.00,1.00)a48.0950.000 H值2.1364.73310.594 P值0.3440.0940.005
3 讨论
CKD患者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恶心呕吐的消化道症状,现在普遍认为其作用机制为肾功能受损导致体内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在肠内蓄积,进而引起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肾功能进一步损害等症状[10],肾为胃之关,由于湿、浊、瘀等病机,肾阳虚衰,肾水上逆,胃失和降,从而出现恶心、呕吐,目前西医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效果有限,CKD引起的恶心呕吐仍然为临床治疗的难点。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医在CKD的治疗效果上有着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
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表浅的埋针,又叫做“揿针型皮内针”,是将揿针埋入特定穴位的皮内或皮下,且长时间留置并间断按压,通过微弱而持续的刺激,产生“得气“的感觉,从而达到持续治疗改善肠道功能的目的。其来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中的“静以久留”,理论来源于针灸学的十二皮部理论、卫气理论[11-12]。本研究采用揿针预埋双足三里、双内关、双腹通谷穴。内关为手厥阴、阴维脉之会,近于尺关寸之关位,内关如内脏之关隘以泄内贼,以御外邪,《循经素穴编》云:“内关……主翻胃隔气,中满痞胀,脾胃不和,脏腑胸胁一切疾病”[13],刺激内关穴可达到通调三焦气机,宽胸理气、和胃止呕的作用,使得木气畅达、调和脾土,从而达到治疗恶心呕吐的目的,是治疗脾胃病的首选穴之一[14]。足三里,胃之大穴,既是合穴又属土,三里既有位置之三里,亦有理腹部上中下三部之意,源自《灵枢·本输篇》,乃是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15],是脾、胃等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治疗穴位,刺激此穴可起到调理中焦,降逆止呕的作用[16]。腹通谷,取自通达谷道之意,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为冲脉、足少阴之会。主治脾胃病症及心下满等病症,治疗胃肠道病症时,常与内关、足三里相配选穴。三者合用,兼顾心肾,强化治疗脾胃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揿针组及联合组治疗7 d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恶心呕吐频率及时间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联合组与揿针组相比较,恶心呕吐的缓解差别不大,表明掀针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可能优于单用药物,但该结果尚不能证明掀针联合化学药物优于单独使用掀针疗法,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揿针预埋足三里、内关、腹通谷的治疗方法对减轻CKD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的效果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且该治疗方法简单易操作,容易被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