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2024-05-14中国医药科学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7期
关键词:全科中医药基层

文/《中国医药科学》 潘 锋

中医药的振兴发展需要中医药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相关提案和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天津市委副主委王遵来提交了《关于加快培养高素质基层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提交了《关于加大对基层急需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建议》。王遵来委员表示,强化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基础,是夯实中医药基层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

加快高素质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培养

王遵来说,“十四五”中医药强基层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根基,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在许多妇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上独具特色,如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儿童慢性咳嗽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中医全科医学人才专业涵盖内、外、妇、儿多个专业,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主力军。当前,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大力发展中医药,打造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升级版”,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基层中医药基础仍然较为薄弱,“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医药的优势在基层,中医药的声音在基层,老百姓的确希望能在家门口能看上好中医,只有让具有高素质中医医学人才面向基层大众,才能夯实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王遵来调研发现,在我国基层高素质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建设中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学历教育较少,数量不足。在我国,医学院校的学历教育是培养医生的最主要途径,目前全国的医学院校中,每年面向基层采取“订单定向”培养中医学本科大学生从事全科医疗人才较少,加之毕业后的部分“转行”流失后,从事中医全科医生更是缺乏。

二、团队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缺乏。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包括儿童中医专科、乳腺病中医专科等在内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创新性综合性拔尖人才;妇科、儿科知名中医药专家相对较少,影响和带动力不足,造成临床诊疗技术力量不强;由于缺乏名老中医的临床带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医生的持续性培养,制约了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缺乏职业认同感,流失严重。基层中医全科医学骨干人才成长缓慢,受到编制限制、硬件设施匮乏、中医诊疗收费偏低、用人自主权不够灵活、人才待遇保障偏低等因素制约,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职业前景不明朗,中医药传承工作受限,难以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优秀中医药人才,一些逐步培养成长起来的中高级职称全科中医人才也在向上级医院流动。

对此,王遵来委员建议,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中医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扩大供给,完善体系、创新机制,推进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步伐。首先是要扩大供给,做好基层“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一是在国家层面扩大本科层级的免费医学生的培养规模;同时,支持鼓励地方开展专科层面的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定向培养要形成“早定位、早临床、早基层实践”的“三早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将包括妇、儿在内的师承教育融入高等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专业技能,又要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供给的适配度,为基层输送更多“沉得下、用得上、留得住”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

其次,要畅通途径,推动中医医师向基层流动。基层有广大的妇女儿童患者和各种各样的妇、儿常见病,要遵循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政策,建立人才引进机制落实服务基层制度。一要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的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同时,千方百计留住已经培养出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二要构建“医联体”,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中医馆执业;三要持续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专家定期到中医馆开展诊疗、带教工作,帮助基层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健康成长。

再次要提高吸引力,稳定中医全科医学人才队伍。一要做好培训工作,探索“早跟师、早临床”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名老中医“传、帮、带”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的学术带头人,构筑中医药人才高地;二要建立与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劳动价值相匹配的薪酬待遇,完善分配制度;三要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增加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重点向经中医全科专业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倾斜,提升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岗位吸引力,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简、便、廉、验”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的就医需求。

重视中医药文化的家庭传承

王遵来在《中医药文化促进家庭健康的提案》指出,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医疗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守护着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家庭是每一个人的港湾,是培养生活习惯、健康习惯的第一学堂,中医药养生就蕴藏在一茶一饭、晨起夜卧之中。所以,中医药文化知识首先应该在家庭中传承。

王遵来认为,中医药文化促进家庭健康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中医药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三岁看老”“小儿欲得安,无过饥与寒”“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坐不骑衡”。这些俗语告诫我们:阶段教育、科学育儿、适当的生活方式对孩子一生的生长发育很重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小儿验方、推拿等特色疗法,有助孩子有充足的精、气、血、津液去长高、长壮,促进心智发育。二是要关注中医药与老龄健康。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近3亿,占全国人口21.1%,老龄人口中女性超过50%。人口学大数据测算,2035年这一规模将达到4亿,健康老龄化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医药有未病养生、顺应四时养生、情志养生等先进理念,还有验方、食疗、穴位按摩等多种养生方法,简单实用。让老年人掌握行之有效的养生防病理念及常见病的防治之法,方能真正地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就中医药文化促进家庭健康王遵来建议:一、政府和相关机构应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设立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举办家庭健康论坛、规范化培训等。从人们生活的食、用、游、学等多方面优化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教育科普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需求。

二、加大中药文化传播力度,彰显深厚内涵。首先是依托中医药文化主题博物馆进行中医药科普教育,让公众在参观中学习,让孩子们在互动中体验中医药的无穷魅力。其次是建设中医药社区生活馆。培养具有中医药文化素养的科普指导员,开展“主题开放日”活动,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营养学、运动学科普,通过主题展览、科普宣讲、知识竞赛等,让父母和孩子们了解中医药文化,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再者利用公众号、电视影视剧、纪录片、动画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讲好中医药故事。四是提供推拿、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操作体验,讲解药膳的制作、疗效、适宜人群、适用季节等,让群众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医药的温度。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普及相结合。在家庭教育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养,帮助孩子从小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教育中,创新中医药文化课堂模式,把中医药元素有效融进中小学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带回家教会了亲人,从受益者成为传播者,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更好地促进家庭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四、促进中医药文化生活化,惠及万千家庭。首先是合理膳食、药食同源。帮助群众掌握老少妇儿皆宜的药食同源的烹饪技能,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学会善用制作药膳,在尽享美味的同时悄然祛除疾病。其次是强身健体,合理运动。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指导下的现代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社区,让“太极拳、八段锦”这些具有体健融合、促进健康的运动在社区“活”起来。再者是身心一体、天人合一。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家庭中的应用,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订制一套合适的养生方案,渗透到生活中的细节之处。

完善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马骏教授在做客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代表委员说》专栏时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专门人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目前,全国中医药人员178.1万人,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的12.4%;全国中医医师76.4万人,占全国医师总数的17.1%。除了数量占比较小,人才的质量结构也存在较大差距,一个是领军人才不足,另一个是基层人才缺乏。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中医馆存在有馆无人现象,据测算,基层尚缺中医医师7万余人。同时,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活,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尚未完全建立,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

对此,马骏提出以下几种发展路径。一、在中医药本科教育中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中医药经典理论为重点,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早跟师、早临床的学习制度;改革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设置和培养体系,增加中医思维训练和师承带教的教学比例,强化中医临床思维培养。

二、积极发挥中医药名医、名师、名家作用,培育壮大领军人才的队伍。打造一批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多学科的交叉创新人才,加强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学科的交叉融合。

三、推动人才向基层有序流动,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和中医(专长)医师在基层执业;推广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鼓励医联体内人才柔性流动;落实服务基层制度,在职称评定、表彰评优中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中医药人员倾斜;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此外,还要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机制体制,积极推进公立中医医院职称评审改革,稳慎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完善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特殊支持政策,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和职称直聘办法;综合医院建立中西医联合查房和会诊制度;加大西医学中医的培训力度,提升西医学中医普及率。

庞国明介绍,全国中医馆建设虽然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他在走访调研中发现,部分中医馆中医师缺乏,“有庙”而“无和尚”的现象严重存在,未能很好地利用国家投资搭建的平台开展中医药诊疗活动,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普遍面临中医人才招录难的局面。基层中医药人才供给端严重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已成为医改中的短板,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就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庞国明建议:一、扩大中医药院校招录计划,实行对基层中医药院校财政补贴政策。以河南为例,目前河南仅有2所本科院校、12所大专院校、1所中专院校有中医临床专业,无论总量还是增量,与西医师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应进一步扩大中医院校中医临床专业及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急缺专科人才等招生规模及财政补贴,逐步缩小与西医临床专业在校生数量差距。

二、建议尽快恢复中医传统师承教育,作为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丰富中医人才培养渠道,并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考试考核工作,真正为确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员合法执业破除障碍。同时探索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新模式,将中医药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从小培养孩子对中医的浓厚兴趣。(封面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天津市委副主委、天津西青信泰中医医院院长王遵来)

猜你喜欢

全科中医药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走基层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