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2024-05-14夏明

经济与管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吸收能力制造业

夏明

关键词: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

中图分类号:F062.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24)03-0075-09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结论并未完全一致,究其原因,逆向技术溢出的实现取决于能否有效吸收海外转移来的先进技术[1] 。因此,关于吸收能力的研究成为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中最热议的主题之一。

国内外关于吸收能力如何影响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者着眼于地区或国家层面选取一些重要的吸收能力指标进行研究,但得出的结论不完全相同。Herzer[2] 研究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母国劳动力市场负向影响ODI 逆向技术溢出,而人力资本、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度却无显著影响。陈岩[3] 基于省级数据发现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取决于企业所在省市的吸收能力,进一步分析认为技术差距过大、人力资本不足、经济开放度提高以及金融发展水平不高会对技术吸收产生不利。霍忻[4] 研究认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投入,缩小技术差距,能提高我国ODI 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于立宏等[5]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绿地投资的创新溢出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朴英爱等[6] 研究发现研发强度、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差距、对外开放水平等表征母国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能显著增强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有些学者认识到之所以不同研究结论之间存在差异,有可能是各项吸收能力指标在影响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时存在前提条件。这些学者利用地区或国家数据,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研发投入、技术差距、金融发展、经济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吸收能力指标确实存在影响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 门槛”条件[7-11] 。

纵观国内外研究,多数着眼于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层面吸收能力,通过构建相关吸收能力衡量指标,研究宏观层面吸收能力对于整个国家或地区的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但是,源于企业微观层面的ODI 最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层面的技术进步产生影响,需经由行业这一中观层面。因此,仅仅研究宏观层面吸收能力还不足以全面和深入地探讨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还需补充以中观层面即行业层面吸收能力的研究,然而,目前鲜有关于行业层面吸收能力的研究。另外,已有研究也证实吸收能力对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可能存在作用“门槛”,要进一步考察宏观层面吸收能力指标的作用“门槛”,需要从行业层面来分析。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我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角度,研究行业层面吸收能力对于制造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相较于已有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之处在于:(1)针对目前鲜有关于行业层面吸收能力的研究,试图从我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角度,研究行业层面吸收能力对于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这是对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2)依据一定原则,构建了一系列体现行业特性的行业层面吸收能力指标;(3)基于门槛模型,分析行业层面吸收能力影响制造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门槛条件。

二、行业层面吸收能力指标构建

对于吸收能力如何影响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国内外学者都作过一些有益的研究,归纳起来,学者多从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等方面构建吸收能力指标进行研究。由于已有研究多数是基于国家、地区或省际层面进行的,因此这些吸收能力指标是宏观性的、区域性的,难以反映具体行业的特征,所得结论难以针对性地指导具体行业的发展。本文从行业层面分析吸收能力对于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怎样的影响,因此在构建吸收能力指标时相应的就要结合行业特性来考虑。

本文从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分析吸收能力对于制造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对于行业样本的选择,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结合我国历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各类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对有些行业进行合并或口径调整①。同时,本文还结合OECD 行业分类标准将制造业按技术水平高低进一步划分为低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四大类②。

(一)指标构建

本文对制造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指标的构建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从现有研究中选取能用于分析具体行业吸收能力的指标,排除不能很好反映行业特性的宏观性、区域性指标,如基础设施、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吸收能力指标虽然对行业的发展有间接影响,但难以反映行业本身的特性,因此予以舍弃。

二是指标需能反映行业特性。除了行业本身的资本状况、财务状况和信息化装备水平等之外,考虑产业集群因其带来的规模效应和网络外部性而对相關产业的发展会产生影响,本文选取能反映产业集群状况和特征的相关指标作为行业吸收能力的一个衡量指标。同时,考虑行业的市场结构对行业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还选取能反映行业市场结构特征的指标作为行业吸收能力的一个衡量指标。

基于以上原则,本文最终所构建的行业层面吸收能力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中的行业吸收能力指标总共有七个,其中两个是常规性指标,也就是将已有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指标应用到行业层面,包括行业研发强度和行业人力资本水平,分别从技术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源两个维度来衡量吸收能力。其余指标是反映行业特性的指标,包括产业集聚度和市场集中度,分别从产业集群和市场结构两个角度来衡量吸收能力,同时还有行业获利能力、行业资本密集度和行业信息化水平,这些也会影响到行业对技术的吸收消化。

(二)理论逻辑

行业吸收能力对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1)行业研发强度。行业研发强度体现了行业对于技术研发的倚重,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行业的技术层次。一般而言,研发强度越高的行业其技术层次也越高,研发强度对于行业本身的技术水平有重要影响。这会影响到行业的技术吸收能力。(2)行业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吸收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行业中各类科技活动人员来进行的,包括研发人员在内的科技活动人员对于技术的研发、传播和应用等会直接影响到对技术的吸收能力。(3)产业集聚度,用来反映产业集群状况。产业集群因其带来的规模效应、协同性和网络外部性而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某个行业的产业集聚度越高,说明该行业中有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产业集群中来,这越有利于该行业的技术研发创新和技术消化吸收。当然,产业在空间上的过度集聚也会使得集聚成本迅速攀升从而导致集聚不经济现象,因此可能存在某个门槛。(4)市场集中度,反映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产业组织学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市场结构对于行业内的竞争状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市场竞争则会影响到企业和行业方方面面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率和行业的技术进步状况等。(5)行业获利能力。对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吸收利用,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需要资金的支持。(6)行业资本密集度。行业的技术研发、改造和引进吸收,以及各类技术工程的实施可能会受到资本密集度的影响。(7)行业信息化水平。行业生产率、对技术的吸收消化、行业内技术信息共享和交流、行业间协作效率,会受到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影响。

三、行业层面吸收能力指标测度

本文指标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03年至2020年。

一是行业研发强度。行业研发强度是通过各行业的研发经费支出与各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来计算。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计算得到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历年研发强度。

二是行业人力资本水平。采用行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劳动者比重来作为衡量行业人力资本水平的指标。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计算得到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历年人力资本水平。

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具体企业的官方数据等相关数据,测算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历年市场集中度。

五是行业获利能力,用行业人均利润表示。各年数据均以2003 年为基期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根据有关统计年鉴计算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历年人均利润。

六是行业资本密集度,用行业人均固定资本表示。各年数据均以2003 年为基期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根据有关统计年鉴计算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历年人均固定资本。

七是行业信息化水平。参考有关研究,从行业微电子控制经费(y1)、行业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y2)以及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y3)这几个方面来测度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信息化水平。相关指标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并以2003 年为基期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

本文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行业信息化水平,先对每一个观测样本作归一化处理,由于数值过小,因此乘以100。

四、行业层面吸收能力影响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国内外学者通常采用国际研发溢出模型(CH-L-P)对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在该模型基础上通过构建行业层面吸收能力指标与特定变量的交乘项来分析行业层面吸收能力对于制造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三)检验结果与分析

经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模型中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经F 检验和Hausman 检验,最终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另外,以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检验,发现内生性在统计上不显著。

1. 制造业总体回归与稳健性检验。通过对包含不同吸收能力指标的模型进行回归,得到各种吸收能力指标对制造业总体的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4。

从制造业总体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除了产业集聚度和行业资本密集度对于制造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不显著之外,其余几方面吸收能力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制造业ODI 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其中:当吸收能力指标取行业研发强度时的交乘项系数为0. 018,且达到1%显著性水平,说明研发强度在强化制造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上的作用是明显的。行业研发强度的增大可以提高整体制造业本身的技术能力,这为消化吸收外来先进技术打下了自身技术基础。因为如果技术差距过大,技术接收方会因为能力不够而无法掌握;同时,对外在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离不开将先进技术与行业本身技术特征和生产工序的有机结合,而高强度研发有时就会涉及对技术的改进、转化和应用,最终会提高本行业自身技术水平,有利于吸收先进技术。实际中,那些通过ODI 促进自身技术进步表现较好的行业和企业,往往都是研发强度较大的。从行业人力资本水平看,交乘项系数为0. 011,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水平对增强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是存在的。对于技术的消化吸收,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技术是由人来学习和掌握的,高素质科技人员对技术的领会、应用和管理,以及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对先进技术的传播和转化具有直接的作用。从产业集聚度来看,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并没有对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起到正向的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制造业中不少行业目前的集聚度依然偏低,还未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以致产业集群的积极作用还不能真正发挥出來。另外,我国目前很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或工业园区规划不到位,管理不善,导致基地或园区内的企业和相关组织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从市场集中度来看,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对我国制造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影响较小,交乘项系数只有0. 005,但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会有利于行业中资源的集中和整合,进一步强化行业龙头企业在带动本行业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行业人均利润对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获利能力能为技术吸收、人才培育和引进提供财力支持。行业资本密集度对ODI 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不明显,这与技术研发、知识信息的吸收消化对智力和技术基础的依赖较大,而对固定资本的依赖较小有关。行业信息化水平显著地增强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技术交流、各类技术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

2. 制造业各层次行业回归。为进一步分析吸收能力对制造业不同层次行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对制造业各层次行业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从低技术行业看,除了行业信息化对逆向技术溢出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他吸收能力均无显著影响。低技术行业研发强度偏低、人力资本水平偏低,不利于对先进技术的吸收。产业集聚度低,无法通过集群效应促进技术吸收。进入门槛低,市场集中度低,存在过度竞争,同时缺乏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不重视将企业盈余用于创新,获利能力的提高并未促进技术吸收。低技术行业不少依赖于自然资源,很多固定资本具有资源属性,资本密集度的提高难以促进技术吸收。

从中低技术行业看,我国石油、非金属、金属工业加大研发强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信息化水平均有利于其吸收海外先进技术。在一定范围内的市场集中度提高也有利于技术吸收,表明行业龙头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创新作用。但中低技术行业集聚度低,未能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不利于技术吸收。中低技术行业中多为垄断性企业,企业将利润用于创新的动力不足,不利于技术吸收。中低技术行业多为资源型企业,有些还存在产能过剩,资本密集度对逆向技术溢出促进作用不显著。

从中高技术和高技术行业看,七个方面的吸收能力均显著。我国的化工行业、机械行业、医药行业、信息產业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行业特性决定了这些行业必须加大研发强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行业信息化水平,也注重将企业盈利用于技术创新,行业资本设备技术层次也较高,因此相对应的吸收能力指标对ODI 逆向技术溢出具有促进作用。我国中高技术和高技术行业中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如汽车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医药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度的提高有利于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我国中高技术和高技术行业中存在一些研发实力较强、资金雄厚的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表明龙头企业对行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引领作用。

(四)门槛检验

同一吸收能力指标对不同技术层次行业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导致这些差异的门槛条件。

门槛回归结果如表7 所示。

由表7 可知, 行业研发强度的门槛值为0. 483 2,只有当研发强度高于这一门槛时,研发强度对ODI 逆向技术溢出的调节作用才显著。结合行业层面吸收能力指标测算结果可知④,低技术产业低于这一门槛,因此低技术产业的研发强度并没有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行业人力资本水平的门槛值为2. 749 1,只有当人力资本水平高于门槛时,人力资本才促进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低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水平从未达到这一门槛,这就造成该行业的人力资本因素没有发挥出对技术的吸收作用,而其他三类行业全部或大多数年份的人力资本水平均高于此门槛。产业集聚度的门槛值为0. 040 2,只有高于门槛时,影响系数才显著,只有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业集聚度高于这一门槛。行业集中度的门槛值为两个——0. 072 2 和0. 280 1。当集中度低于第一个门槛时,影响系数不显著,而当集中度过高从而高于第二个门槛时,影响系数又会下降。低技术行业不显著,表明集中度过低导致行业缺乏龙头引领和规模经济效应。中低技术行业显著性较中高技术和高技术行业有下降,表明集中度过高会出现垄断引致的创新动力不足问题。行业获利能力的门槛值为3. 078 8,四类行业在样本期间内的多数年份均高于这一门槛,但是否显著促进了对逆向溢出技术的吸收,还要看是否注重将企业盈利用于科技创新。受行业特性影响,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对创新的重视要弱于中高技术和高技术行业。行业资本密集度的门槛值为10. 289 3,四类行业均高于这一门槛,但是否显著促进了对逆向溢出技术的吸收,还受行业资本设备的技术层次影响。中高技术和高技术行业的资本设备的技术层次要高于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行业信息化水平的门槛值为19. 226 4,如果高于这一门槛,则影响系数会明显增大,且显著性也得到提高。只有高技术产业的信息化水平高于这一门槛。

五、结论与启示

从行业层面构建了反映行业特性的七个吸收能力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测算。运用计量模型检验了行业吸收能力对制造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对制造业整体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度和行业资本密集度对ODI 逆向技术溢出无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行业研发强度、行业人力资本水平、市场集中度、行业盈利能力和行业信息化水平均不同程度地增强了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于不同技术层次行业的检验结果表明:行业研发强度和行业人力资本水平除对低技术行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无显著调节作用之外,对中低、中高和高技术行业均有显著调节作用,门槛检验表明低技术行业研发强度和人力资本水平均未超过门槛值。产业集聚度对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无显著调节作用,但对中高和高技术行业均有显著调节作用,中高和高技术行业产业集聚度超过了门槛值。市场集中度对除低技术行业之外的其他三个层次的行业有显著调节作用,低技术行业市场集中度过低。行业获利能力和行业资本密集度能显著增强中高和高技术行业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对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无显著调节作用。行业信息化水平对各技术层次行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均有显著调节作用。

本文的政策启示如下:一是行业研发强度和行业人力资本水平对制造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有强化作用,制造业各行业要持续加大研发强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低技术行业研发强度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加强,瞄准国际高端消费市场,提高出口消费品竞争力。其他三类行业在现有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制造业整体上看集聚度较低,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不多,不利于对海外先进技术吸收。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形成有效的集聚效应。可以借助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之契机,加快跨区域产业集群、区域内产业园区建设。三是低技术行业要借助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加强行业资源整合,促进更多龙头企业的出现和发展。但同时中低技术行业要防止过度垄断阻碍技术创新。四是要利用相关金融、税收、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注重将越来越多的盈利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尤其是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更要强化行业盈利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撑。五是要提升制造业资本设备等固定资本的技术含量,多采用先进设备,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尤其是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更要在该方面加强,发挥制造业整体行业资本密集度对制造业O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正向调节作用。六是要持续提升制造业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尤其要注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王冬年

猜你喜欢

对外直接投资吸收能力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与导因分析
我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