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记忆视角下工业遗产住区适应性更新研究

2024-05-14刘鹏飞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工业遗产人居环境

摘 要: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遗留物,从侧面反映了人类进步的历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老工业逐渐走向没落,工业遗产住区只能随着企业融入城市街道。由于长时间的居住使用和人为损坏,以及人们的艺术审美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工业遗产住区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亟须进行更新改造。以武汉市青山区八街坊社区更新为例,提出一些可行的工业遗产住区适应性更新方法,从而改善老旧社区空间环境,实现社区人居环境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城市记忆;工业遗产;人居环境;适应性更新

城市工业遗产是文化资本的载体,并具备向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转换的潜力:它既是拼贴在新街区中与众不同的稀缺资源,又因空间适应性强和良好的区位而具备转型再开发的潜质[1]。本文的研究对象八街坊社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青山江滩旁,东起建设八路,西起建设七路,北起红钢一街,南起红钢二街。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恢复后,为构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了156个重工业发展项目,掀起了工业建设的热潮。武汉市青山区北邻长江,有码头水运等交通优势,且位于城市的近郊区,具有宽广的用地面积,所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选址青山区。这里自此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随着产业工厂的建设完成,天南地北的人才聚集于此,大批工人生活居住的问题急需解决。“红房子”应运而生,它是改善工人生活状况的住宅。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工业居住区在建造方式上具有明显的“街坊特征”。片区统一用数字命名,形成了区域大小均等的标准化街区,八街坊就是其中的一个街区。

一、八街坊社区的人文价值及人居环境

(一)人文价值评估

《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定义: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遗存组成,这些遗存拥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这些遗存由建筑物、构筑物和机器设备、车间、工厂、矿山、仓库和储藏室、能源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以及所有的地下构筑物及所在的场所组成,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教育机构等)也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2]。因此,工业区住宅环境也属于工业遗产范畴,它们同样需要得到保护和更新。城市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实体,其经济、文化和政治历史不断交织变化,正是这些变迁塑造了城市的特色。工业遗产住区无疑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层次,大大增强了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确立了我国发展工业的首要目标。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作为“一五”期间的重要项目,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奋发建设国家的决心和斗志。作为“一五”期间工业文化的历史遗存,八街坊社区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具有工业遗产住区风貌的代表性居住区。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该地的居民80%是钢铁厂的职工,在这种街坊式住区模式下,邻里关系和谐,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氛围[3]。对于长期工作在此的工人及家庭来说,工业区住宅环境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

(二)人居环境分析

八街坊社区总面积约8.8公顷,建筑均为20世纪50年代建造,多为三层建筑。红砖外墙、剖屋顶、开放式的外廊,构成了鲜明的建筑风格。居住区的每个街坊都由几组沿道路周边建造的居民楼组成,居民楼中间形成合院,合院中间是宽敞的绿地,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秩序感[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每家每户几乎都对住宅進行了装修。在建筑立面上,人们集中于对窗户的改造,多半采用彩钢雨棚和蓝色玻璃,导致新旧材料不融洽。在建筑空间上,底层住户通过打通建筑外墙将其改造成商铺,二层以上的住户大都封闭了阳台或者增建了无烟灶台。这些搭建或改造的附属建筑和构筑物,造型各异,颜色混杂,影响了街道的协调感和视觉的统一性。同时,住户对于建筑的修缮只是一味地追求新面貌,通过粉刷墙面完成更新,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在社区街道空间中,居住区内部道路布局规整,四通八达,建筑前后留有4—5米的绿化带,围合院落中有绿地广场,绿化率较高,但这些绿化空间80%作为观赏性空间。在景观搭配上,绿化形式仅有房前屋后种植的简单植物,缺少景观塑造。在植物配置上,乔木以香樟、悬铃木和水杉为主,灌木以桂花、冬青为主,品种过于单一,草本、地被植物缺乏,没有色彩的变化。在空间造景上,多数是乔木和灌木组合形成的绿篱,这些绿篱阻挡了人与空间的互动,造成了大量空间的闲置。如今,场地居民已全部迁出,八街坊社区还未开工改造,场地处于闲置的状态。

二、八街坊社区适应性更新

(一)适应性更新原则

1.整体性原则——放眼全局,整体提升

工业遗产住区对于整个城市来说,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需要从城市整体角度来思考如何升级工业遗产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该原则包括对城市场所记忆的保护及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使得工业遗产住区能够融入城市整体,并为居民提供宜居环境。另外,居住区的行为主体是社区居民,要从居民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面,综合考虑居民对于社区空间的行为需求,有序地改造各部分,实现新旧部分的同步和分治,以推动整体性治理的实施。

2.生态性原则——绿色健康,共同创造

工业遗产住区更新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保持生态健康。为避免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更新改造中,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原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优化,为工业遗产住区居民提供更优美宜居的环境。同时,在景观提升的过程中,可持续性是不可或缺的,要合理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增强设计的灵活性,不要将场地标签化、定义化,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看待场地,考虑未来的可变因素,让设计留有余地。

3.人性化原则——人群主体,全盘考虑

只有发生人的活动,才能带来空间构成的意义。在工业遗产住区更新中,要将人的需求置于景观更新的核心地位。在设计过程中,应增强居民的参与感,打造人性化的景观空间,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的需求,进行无障碍设计,以确保工业遗产住区的居民能够充分享受空间带来的意义。另外,设计师不是唯一的决策者,应综合考虑居民的意见,促进社区参与和共建。

(二)适应性更新方法

1.多元提升法——多方共建共治

为了从更多主体层面思考社区更新方法,使社区适应多方主体的需求,本文提出多元提升法,旨在创建多方共建社区、共享成果、共同监督的更新模式。在社区更新上,需要企业合理开发产业资源,挖掘场地价值,引进优秀的设计手段,打造有内涵、有价值的宜居社区空间,并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维护。在社区治理上,由相关部门引导保障,对企业开发改造进行合理监督,保障城市脉络得以延续;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协调管理,并收集居民意见,使社区改造更适应居民需求,满足群众利益;鼓励居民志愿者参与建议及基层组织统筹协调,打造“五位一体”多方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有效保证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和个人利益。

2.智能提升法——智慧社区营造

新时代下,为了适应智慧城市的需要,使居民生活更便利,可采用一系列数字化方法打造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将社区家居、社区物业、社区医疗、社区服务、电子商务、网络通信等整合在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之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实现生活、服务智能化,是一种基于大数据智能处理的新型管理形态社区”[5]。结合智慧社区功能,进行一系列社区便民化升级,比如信息收集、信息解读、绿色能源、疾病防控管理等。

(三)公共空间适应性更新策略

1.造型简约,注重视觉的美观性

老旧工业遗产住区公共空间面积较大,不宜改造得过于复杂,以免显得元素过于杂乱。在改造时,要考虑居住区的整体公共空间,充分考虑景观之间的融合,以保持景观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比如在设计住宅楼间的公共绿地空间景观时,如果要在此设计建造一个小的景观廊架,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场所,就要考虑以下方面:首先,在设计阶段要注意合理安排景观元素,避免砍伐重要的乔木。这些树木不仅可以提供舒适的环境氛围,还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其次,要考虑到该地区夏季强烈的日照和冬季的阴霾天气,景观设计可以采用简约风格的“玻璃+钢”材质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景观材料具有透光性和耐用性,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光线。例如在设计景观廊架或观景亭时,可以采用透明的玻璃顶,为居民提供休息的地方。到了冬季,阳光可以透过这些玻璃,使居民享受温暖的午后时光。最后,根据场地整体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确定最终景观廊架造型,让景观廊架与场地绿化之间有机融合,达到形式美和实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2.以人为本,注重设施的适用性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核心是从人的视角出发,并充分考虑人的基本需求。这种理念由著名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即“形式追随功能”。他认为设计应该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基于该理念,在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中,设计师需要重视居民的自发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模式,以及特定的功能需求,从而在改造中充分体现出“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

对于面积适宜的绿地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不仅需要确保良好的绿化率,还要设计更多的功能空间。例如:在原有的绿化带中,可以合理添加道路,删减不必要的绿化景观,使闲置绿地成为可参与的景观空间;在原有的废弃空地中,可以增添公共景观装置和休闲运动设施,将场地转变为儿童娱乐活动和老人健身锻炼场所。这样,场地既有了丰富的空间层次,也考虑了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

(四)私密空间适应性更新策略

私密性空间景观设计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过渡空间,介于室内空间和开放性环境之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私密性空间的功能等同于中国传统住宅的庭院。私密性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标准,给人的感觉较为安静,休闲感较强[6]。工业遗产住区除了对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合理设计改造外,打造亲切、舒适的私密性景观空间也是十分必要的。

1.利用有形物体围合成私密性空间

有形物体主要指的是墙、植物等。在现代居住区景观绿地设计中,围合私密性景观空间的墙主要是景墙。通过景墙围合出一块舒适的私密性景观空间,需要对景墙的位置、高度仔细地推敲设计。植物在景观中除了美化环境的功能外,还在空间分隔上起到特殊的作用,比如通过在空间中布置草坪和灌木植物等不同的绿化景观,可以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增强空间层次感和私密感。

2.利用心理提示物界定私密性空间

可利用心理提示物界定私密空间,心理提示物包括大树、廊架、雕塑、指示牌、铺装变化等。将这些提示物放在特定位置上,可以对居民心理产生暗示,起到界定私密性空间的作用。

通过利用有形物体和心理提示物来围合和界定私密性空间,能够创造出舒适、安静和有趣的景观环境。私密性空间的设计需要结合居民的需求和使用习惯,以提供满足社区居民心理和生活需求的场所。这种私密性空间的设置不仅可以提升居住区的品质和魅力,还能够促进居民之间的社交互动,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幸福感。

三、结语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和每个城市居民都息息相关。工业遗产住区作为所在城市的“见证者”不能被忽略,也不能直接被推倒重建,而是要保护城市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实地调研,从场地人文价值和人居环境客观现实出发,了解场地历史、文化、建筑等基本情况。本文所使用的适应性微更新方法,是一种可以提升城市形象的温和的改造模式,从整体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人性化原则三个设计原则出发,对老旧工业遗产居住社区进行适应性更新改造,提出了针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私密性空间的不同空间设计策略,能够使城市居民切身感受到不同空间形态下社区景观和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孙淼.全球城市背景下都市工业遗产转型社区的适应性策略研究[J].工业建筑,2018(7):44-48,114.

[2]张毅杉,夏健.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方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1):41-44.

[3]柳婕.工业区住宅环境改造设计初探:以武汉市青山“红钢城”第八、九街坊为例[J].华中建筑,2011(3):132-135.

[4]楊丽,左思源,熊婷婷.工业遗产社区的社会空间分析:以武汉红钢城工人村为例[J].城市建筑,2019(13):25-28.

[5]刘文.智慧社区建设与治理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7.

[6]张淑娟,段渊古.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分析和营造[J].北方园艺,2009(8):227-228.

作者简介:

刘鹏飞,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人居环境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
连云港716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营销研究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旧城河涌改造的历史文脉延续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
玉门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对克拉玛依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