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理论视角下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2024-05-14缪仕卓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高质量的居住区环境已然成为人们的新需求。居住区景观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从美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索居住区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以江苏省溧阳市时代景城为例,提出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旨在提升溧阳市居住区的环境品质,推动溧阳市居住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美学理论;居住区;植物景观
居住区景观作为城市绿地综合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的城市景观功能在城市绿地设计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园冶》中“有法无式”的营造方法,提倡“制式新番,裁除旧套”。在居住区景观设计多元化的趋势下,人本思想被广泛运用于规划设计,人们更多地考虑设计的多样化和环境氛围的可塑化,但是对于居住区内涵的挖掘及个性的表达仍存在不足。通过引入美学理论,对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居住区景观的整体底蕴和个性。
一、美学理论研究的启示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审美世界关系的学科,是对审美行为的深入探究。审美活动是人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属于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在古典哲学中,对于美的本体采用的是预先给出一种假设存在,如柏拉图的“美是理式”、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观点[1]。此时,美学主要作为哲学内在逻辑的从属,还没有注意到审美活动的动态性发展,形而上学的理念预设不能满足发展中的意向变化。居住区景观设计需要避免设计前将美作为一种预设目标的客观存在,而忽视了景观的动态发展。植物四季的荣枯不同,景色也不相同;各类乔木分支点存在高低差异,其光影变化、空间层次也难达到统一。这些都是用机械式逻辑推理无法得到的审美意象。
从哲学的本体论到认识论,人们不再执着于对美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如何理解美,并着重对美的心理展开描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及其理性主义思想为近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引发了主客二元认知模型。美学认知强调个体在审美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探索,旨在获得关于美的理解。这是一个动态的经验积累,是对审美体验的主观探索和思考。审美欣赏不是认识活动,其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2]。在对主客二元认知模型的批判与思考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意境”在人类的感知描绘中,展现出本质且直观的美学含义。居住区的设计需要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外在景观与内在意境相呼应,这样才能够“师法自然”,达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水平。
以海德格尔和其他哲学家的古代哲学观念为依据,哲学美学的存在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它开始强调审美和个体的生活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20世纪80年代,价值论成为美学研究的热点,价值论哲学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价值的哲学学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基本的行为,在生态与环境已然成为全球性议题的当下,无论是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基于人类实践活动来研究审美问题的核心理念是不可或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本质是合理有序地安排居民的生活行为,将以人为本放在设计的第一位,人的价值存在需要得到高度的保障。同时,构建绿色空间体系,完善多层次生活圈模式,突出其核心功能,进而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二、基于美学理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一)紧扣地域文化,展现自身特色
地域文化是人们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无数思想的交融,是无数灵魂对于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共鸣,其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和人文价值。居住区景观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其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彰顯居住区的文化底蕴,进而提高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同时也可以综合反映本地的风土人情及社会的文化形态,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及发扬起到推进作用。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设计师要对该地区的文化内涵、地理特征以及历史背景有深度的了解,景观设计应与地区的气候条件、地貌特性相契合,进而结合地域文化,将其融入居住区景观当中。另外,设计师要善于将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对照归纳,并依照现场实际情况,富有创造性地引入场地,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象,进而提升居住区景观的整体品质。如果一味地强搬硬套他国的设计风格,缺乏自身对美学的理解和剖析,就容易导致思想的固化,使得设计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没有自身特色[3],甚至有的设计将欧式观景亭放置在新中式的小区内,这显然是不协调的。同时,通过与居民和社区的合作,将地方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并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二)突出空间意象,营造美学意境
基于美学理论的意向表达,居住区景观设计逐渐从简单地满足人类基础生活需求向对自然生态的渴求发展。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人们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情感与心灵的归属,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于看到的景观形成了美感。“象”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这是设计者从自身审美经验出发对场地的感知。居住区景观设计不能仅限于基础绿化、休闲、娱乐等空间的设计,对于居民精神层面的享受及情操的陶冶也应该加以重视。
现代居住区景观的意境营造需要做到赋予居住区景观独有的思想内涵与想象空间,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审美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居住区景观意境的营造如同中国山水画一般,先是要立意,进而通过不同手法进行构图表现。基于美学视角,对居住区景观的意境营造大致有三种方式:自然营造式、非几何固化空间式、庭院营造式。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由此可见,意境营造无统一定式,但要做到设计得法,刚柔并济,避免单一、片面地看待景观要素,争取做到整体布局,细化节点,因地制宜。例如小区入口的景观小品作为立体表达,往往有先入为主的视线优势,可采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这与《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注重生态发展,提升景观品质
生态化建设是构建现代生活模式的居住区景观的必然要求。每一个居住区景观的设计都应把生态性放在首要位置,提倡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适地适树,将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配置在一个群落里,形成有层次的空间体系,从而保障这些植物对于土壤养分的汲取和对阳光的吸收,在这个空间里井然有序地成长,构建良好的生态闭环系统。生态设计的主旨就是减少对环境的干扰与破坏,以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更要减少景观原材料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在提升景观审美价值的同时,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在对居住区的景观进行设计时,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维护生态完整性的同时,力求创造更高的生态艺术价值。在选择植物时,要关注其美观性,选择观花、观叶、观果的景观植物,并运用虚实变化的手法,打造多样化的居住区景观。同时,尽量选择本土植物,避免产生外来虫害;依照地形的走势,合理安排组合植物,避免出现植物存活困难的状况。
三、美学理论视角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
——以溧阳市时代景城为例
(一)案例概述
时代景城位于溧阳市罗庄路412号,临近溧阳市高铁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小区绿化率达31%,容积率为1.8。
(二)地域文化的引入
溧阳市靠近北纬30°,四季分明,温和湿润,享有“世界长寿之乡”的美誉,是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历史悠久,“三山一水六分田”是其基本的形态。近年来,溧阳市致力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副中心城市”,溧阳1号公路更是入选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时代景城的设计理念贴合城市文化脉络,契合城市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旨在打造宜居、乐居、享居的高品质居住生活空间。适地适树的设计原则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首先,香樟作为溧阳的市树,被大量用于居住区和城市景观中。在时代景城小区的主入口处,就有两棵作为对景树的参天香樟,形成了居住区门前左右对称的空间格局,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的同时也呼应了当地文化。其次,小区用来打造景观的砖石都是当地传统的材料,例如集中于绿地前的小径大多使用陶土砖进行铺设,广场上铺设有马蹄石等。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地域特点,是当下居住区景观设计一个必须遵守的设计原则[5]。
(三)季相色彩的应用
时代景城在植物色彩的组合应用上别具匠心,季相色彩的不同搭配营造了富有变化的居住区环境。小区多处景观节点将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进行搭配,充分体现了四季的更迭。在整体绿地空间的营建中,适当加入了观果植物的数量,例如在小区南门入口滨水景观的西侧就有以杨梅为主要乔木的游憩小径,这在丰富植物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的视觉美感。植物色彩在当下居住区的绿地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绿色空间的色彩基调在符合设计规范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居民的视觉感受。人的需求是居住区设计的关键一环,审美的最终实行者还是居民本身。
(四)景观意境的营造
植物作为居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构景功能性与美学观赏性,还具有展现意志品质的功能。其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是居住区意境营造的主要载体。例如:小区建筑旁的绿地内种有象征君子坚强品格的松柏;垃圾中转站围绕了成片的虚怀若谷竹子;行道树是溧阳的市树——香樟,隐喻长寿、吉祥如意、坚韧不拔之意。另外,一些场地利用乔、灌、草等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在增加绿量的同时,也营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多样化的意境。
气候环境也是影响居住区意境的重要因素。时令与天气的变化在改变环境意境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居民的心情,光照、温度以及风向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例如人们对小区行道树的分支点都会定期进行修整,使其不会遮挡阳光的照射。非正午时间,阳光可以透过树叶枝干照到路上,增强了光影效果,同时也营造了温暖的氛围。另外,考虑到溧阳市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并且夏季太阳直射强烈,于是在节点处设置了风雨廊和遮阳亭等。风、雪、雨、霜都是常见的自然气候,将其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可以营造出丰富的意境。
(五)生态效益的提升
溧阳市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林地面积为325.8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达32%。居住区内的植物种类丰富,如香樟、杨梅、梅花、红枫、紫薇、石楠、黄杨、女贞等,营造了鸟叫虫鸣、草木茂盛的居住区生态环境。基于植被的生态需求,小区内设有多片草坪,可以满足居民日常休憩活动的需求。从植物种植密度的角度出发,小区内的高大乔木多被修剪,留给灌木及草本植物更多的光照和空间,形成了有利的群体结构。在植物搭配上,依据具体的环境,采用了孤植、对植、丛植的栽植模式,并适当运用对景、框景手法展现出丰富多变的居住区景观。
小区设计注重物质循环使用效率,充分利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过程,实现无废物的循环化生产。在人工种植的群落中,种植品种丰富的植物,形成完整的地下根系,在吸收有害物质的同时,也能净化周围的空气。在对植物进行虫治的过程中,避免大面积采用化学药剂,以减少对环境的整体危害,多采用生物治虫的方法,既实现了生态环保,又构建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网络系统。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居住区景观的设计需要融入更多的元素和功能,简单的“住”“行”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市民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要塑造居住区自身的独特内涵,以此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从美学理论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融入美学与艺术的思想,有助于摆脱传统设计简单模仿、设计单一、个性缺乏的弊端,进而重新认识到居民本身的审美活动对于居住区景观的影响。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该是客体的审美属性和主体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达到某种内在的和谐统一,进而产生一种基于价值论的行为,其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市民。设计师应当开拓思维,多角度、宽领域地进行剖析、设计,致力于创造高层次、高品质的居住区景观。
参考文献:
[1]唐孝祥,冯惠城.美学理论视角下风景园林美学的研究对象探析[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2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3.
[2]程相占.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J].天津社会科学,2013(5):120-125.
[3]易冬.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居住区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22(3):65-67.
[4]余捷远.从《园冶》的营造之法探讨古典园林文脉传承[J].建筑与文化,2023(11):243-245.
[5]彭艳,唐俊.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建设应遵循的原則和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24(1):127-130.
作者简介:
缪仕卓,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居住区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