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性探究

2024-05-14沙占华

兵团党校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

沙占华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主开创的全新类型的现代化,自主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这种自主性不仅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自主探索的不同于近代中国现代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当代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而且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坚持“两个结合”,形成了具有自主话语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独立自主;自主话语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2—0042—07

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力图实现的目标,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上,是照搬已有的现代化模式,还是依据自己的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前途命运。实践证明,照搬他国现代化模式注定不会成功,甚至会引发经济衰退、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等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所引发的问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成果,也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真正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主,把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到新的高度。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自主探索的全新类型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近代模仿西方现代化自救之路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清醒认识到主权独立是实现自主发展的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为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自主探索現代化之路;西方现代化所暴露出的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等问题,使中国共产党清晰认识到照搬西方没有出路,必须自主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反思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形成的

现代化肇始于西方。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锁国造成了与世界文明的隔绝,对西方提出的贸易、文化等往来的要求强烈抵制。但面对西方势力经济上、文化上的入侵,一些先进分子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产生了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进取意识,如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先进分子通过翻译编纂西方有关资料,了解西方经济、政治、历史、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开启了学习西方现代化的自救之路;魏源延续了林则徐的思想,在其《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策。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西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特别是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清政府开始认识到自身和世界的差距,为了自救,不同的阶级提出了不同的中国现代化方案。先是学习西方的器物现代化,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拉开了近代中国通过发展工商业来实现现代化的序幕;维新派提出以英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为蓝本,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现代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力图通过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命实现现代化。以上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探索虽然是在外部冲击下提出的具有自救性、防卫性的主张,但仍然体现出要力图摆脱落后挨打状态的进取意识,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以上主张的最终失败,在于当时对现代化的认识比较肤浅,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根本原因在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完全的政治独立,是不可能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的,非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是不可能确立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目标和方向的,当然也就不可能将现代化引向成功。毛泽东对民族独立与强国富民的关系有过深刻的分析,提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1] 1080

政治独立是现代化探索保持自主性的前提。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只有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它的内部发展过程才会重新开始”[2]630。中国共产党人在反思中国近代现代化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既是对“西化”的一种超越,也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自主探索[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自主开启不同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新路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反思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国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我国要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的设想,明确表达了中国的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真正开启了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由于起初缺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为我们学习的样板。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在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外敌入侵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样,现代化建设初期学习苏联经验就有了必然性和必要性。毛泽东提出“由于我们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不能不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4]117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苏联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一味学习苏联肯定不可取,对“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4]117以上结论是在反思照抄苏联带来的弊端中逐渐得出的。1956年4月18日,毛泽东等在听取李富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说:“向苏联学,但也不能完全照搬。”[5]561毛泽东在反思苏联模式中提出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问题,也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在反思中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转变,《论十大关系》就是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鲜明体现。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6]23强调学习马列主义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绝不能照搬,“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6]42在以苏为鉴中,逐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1960年6月18日,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写道:“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7]369毛泽东针对中苏关系破裂产生的影响,提出:“苏联撤走专家,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我们的工业建设搞出了许多自己的经验。离开先生,学生就自己学。”[4]338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完善了“四个现代化”思想,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两步走”构想。

虽然因为经历的特殊困难和曲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放缓,所提出的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构想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但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探索中实现了由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转变,注重依据中国的国情来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真正开启了我国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审视中自主探索形成的

西方现代化是通过对外掠夺和牺牲环境来实现的,在促进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两极分化引发国内社会动荡。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大肆推销自己的现代化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缩短现代化进程,将西方现代化模式奉为圭臬,不顾自己的国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模式,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形成了“中心—外围”的依附体系。在这种依附体系下,发达国家通过盘剥发展中国家实现了自身的繁荣,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则被纳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而且陷入了经济衰退、社会困顿、生态环境恶化的泥潭之中,日渐被边缘化,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引发“世界之乱”。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上,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新命题,这一命题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双重特征,既从国情的角度强调了现代化的特殊性,也从现代化性质上强调了我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非資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但随着开放的深入,出现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误言论,对此,邓小平强调“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8]16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深入,不断推进和拓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又实现了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升级,体现了我国对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自主探索的不断深化,彰显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从“道路之新”到“本质之新”的升华,这不仅是对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失败和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反思的结果,更是深刻解答了关于如何超越资本至上的西方式现代化的时代之问。中国式现代化关于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的回答,突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性、时代性、原创性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9]

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脱钩”也不依附,而是在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国情为依据,自主开创了适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创造的“中心—外围”的依附体系,也就避免了像其他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而造成的各种困境。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仅说明这是一条正确的新路,说明了自主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的重要性,也有力证明了“西方中心论”的错误。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仅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法。

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不照搬,不依附,不封闭,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开放的世界中学习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克服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依赖外部力量,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10]许多发展中国家力图通过借助外援特别是通过依附西方来实现现代化,非但没有成功,反而引发经济衰退、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靠激发内生动力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我们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10]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不断把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6]380,强调“自力更生好办事。”[4]158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重大损失。面对困难和复杂的国际局势,毛泽东又多次强调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革命是自主,建设也是自主。”[11]938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重重困难,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把现代化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新命题,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性。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要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8]2571982年5月6日,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强调“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8]4061982年9月1日,在党十二大开幕词中再次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2]3这一时期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创新之路,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创造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和挑战。“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13]203如何缩小差距,迎头而上,只有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4]27新时代以自己力量為基点,成功消除了绝对贫困,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谱写了人类现代化史的新篇章。

(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争取外援为辅

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建设。现代化建设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的同时,注重同其他国家的广泛合作,从而争取获得更多可利用的资源,助推现代化建设进程。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6]380的方针,也就是说,既不依附,也不脱钩,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展自己。当然,在利用国外资源、借鉴国外经验不是盲目的,而是要有鉴别力,借鉴好的经验。“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6]380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8]91改革开放后,1984年10月,提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12] 78-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改革开放战略,是总结关起门搞建设的教训的基础上得来的,强调了坚持自己力量基点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源等来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以更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4]28“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14]32,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搞单边主义,但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界的共同繁荣,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明确中国虽然把国家发展放在自己的力量基点上,但也希望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平等交流与合作,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提升各自现代化水平。

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构建了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创新,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任务,成功构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具有自主话语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彰显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华优秀文化特色底蕴的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中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自主话语

中国共产党在自主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主话语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4]22党的二十大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宏伟蓝图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15],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铸牢根基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作为一个自主知识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又结合新的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术语的革命”,是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全新类型的现代化理论,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类型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自主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话语是被动应对的话语范式,“师夷长技以制夷”“求富”“自强”“维新”“改良”“革命”“德先生”“赛先生”等都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被动应对。中国社会对西方现代化冲击的被动应对话语范式,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次次模仿、学习的运动过程中得以形成[16]。中国共产党成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话语出场的逻辑起点,期间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话语的转变,“四个现代化”表述成为体现中国现代化自主话语构建的重要标识。改革开放后,开创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新命题,“中国式”一词不仅在于提法上和西方式现代化划清界限,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彰显了现代化话语自主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主探索中加深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全新术语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术语的革命”,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话语表达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更加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性,证明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话语迷思的错误,终结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

(二)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自主话语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自主话语建构提供了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17]任何时候“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为邦本、天下大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传统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话语体系是彰显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自主话语体系。

第一,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价值观提供话语资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重民、爱民、安民、利民的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当时民的内涵和现在人民的内涵不尽一致,但并不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本思想的精华在传承中运用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传承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生活幸福、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等话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上的一脉相承,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实现了对传统民本理念的扬弃,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将人民单纯作为统治工具与被动客体的历史局限。把人民视为推动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把现代化目标定位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中心立场。

第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民生观提供话语资源。以“均贫富”为核心的大同社会是中国从古代一直到近代都在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礼记·礼运》生动描绘了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美好社会图景。康有为的《大同书》设计了一条通往“大同之世”的途径,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特征。孙中山在阐发“世界大同”思想的同时,也阐释了“中国大同”,并将其纳入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范畴。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作为一种人们追求向往的社会理想,成为激励人们创造和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其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和空想成分。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进民生福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表达,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大同社会理想的升华,既继承了大同社会理想中“共富”的积极因子,又突破了大同社会理想的平均主义色彩与空想性质的局限。中国式现代化以公平的分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防止出现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性。

第三,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态观提供话语资源。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伟大智慧,强调谨遵“道法自然”之道、注重“辨类重养”、争取“参赞化育”[18],彰显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19]6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像保護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表达,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智慧,和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根本遵循的西方现代化有根本区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话语表达,突显了对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超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绿色发展的现代化。

第四,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和平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文明观提供话语资源。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睦、珍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与霸道行径,中国古人所推崇“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后经历了长期苦难的中国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对人类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没有阳光和空气,万物就不能生存生长。”[20]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表达,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理念的升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促进世界和平、谋求人类共同福祉的伟大情怀和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使命责任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的自觉选择,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21]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文明观是对靠血腥掠夺起家的西方现代化“国强必霸”逻辑的否定,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方式,不仅加剧了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西方之乱”,也激起了世界性的反抗力量,造成“世界之乱”。中国式现代化以整体观念看待世界,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14]23,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共谋发展的世界秩序,从根本上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的藩篱,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方向。

结语

正是因为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我国才成功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近代中国现代化、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道路,把现代化建设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避免受制于人,成功构建了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具有自主话语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突破了西方关于中国现代化“冲击—回应”范式的局限,突破了西方现代化“中心—边缘”的话语窠臼。可以说,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9]继承坚持独立自主,就能克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切困难,不断续写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刘吕红.中国现代化自主性问题研究:一个核心议题的再探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7):33-42.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4-15.

[1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5]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4-9.

[16]毛玲,卢浪.追赶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范式的建构[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93-100.

[1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18]李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根基[J].山东社会科学,2023(6):5-11.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2).

[21]习近平在德国发表重要演讲: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4-3-30(1).

责任编辑:彭银春

猜你喜欢

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红军长征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初步确立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怎样做到“少教多学”
浅论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
由《金粉世家》看张恨水的性别观
毛泽东思想的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