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负面影响分析
2024-05-13李悦
摘要:目的:了解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动因与影响,思考如何调用网络热词并进一步推动信息时代青年群体话语形式的健康多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方法: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分析当下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的青年话语,同时深度访谈10名18~30岁的青年,了解其使用网络热词的动因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结果:青年群体于新媒体平台广泛使用网络热词,背后存在社会环境、技术等多种因素的推动,同时多数青年表示网络热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产生影响。结论: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存在技术赋权、社会环境、心理契合度等多方面的动因,其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有利于提升话语新鲜度,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如青年过度使用热词引发“娱乐至死”现象、过度解读热词导致认知失调、过度依赖热词导致群体极化等。这些负面影响须多方合力,通过完善法律体系、主流媒体发声等措施予以应对。
关键词:网络热词;青年群体;传播;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8-0-03
在网络文化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技术赋权便于用户个体参与大众言说,同时促成虚拟语言组织群体的快速形成,各种网络话语也在不断更新变化。部分“意见领袖”或网民根据某些时事热点创造出新的词语,因其幽默风趣、形式丰富,受到了其他网民的模仿与追捧,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成为网络热词[1]。
由于自媒体传播平台的日益兴盛,现有的网络热词不仅仅依赖社会发生的公共热点事件,更多由社交媒体上的网民自发生成[2]。当前青年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具有更高的网络敏感度,话语形式更加多元,倾向于主动追求网络热词的表达。同时,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热词能够反映一定时期青年群体的心态、情绪及关注点,在青年之间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传播度,如“栓Q”“显眼包”等热词就在QQ、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本文通过文本分析与深度访谈法,分析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与影响,旨在推动青年群体话语形式的健康多元,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1 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动因
1.1 技术赋权奠定青年传播基础
当下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普通受众被赋予内容生产的权力,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传播也愈加容易。青年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创造和分享网络热词。抖音、微信等是青年群体活跃的主要平台,因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网络热词能够在这些平台迅速传播。
同时,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互动性也为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青年能够便捷地与个人、群体交流观点、进行互动,激发新的思考并进一步推动网络热词的传播。
1.2 社会环境推动青年传播热词
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体现着当下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社会环境是促成网络热词生成与传播的重要因素,青年群体往往较为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当下的流行文化,这对网络热词的生成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有重大社会事件或流行文化现象出现时,与之相关的网络热词也应运而生,这些热词往往能够准确幽默地概括事件或现象的特点,极易引起青年群体的共鸣和关注。部分青年通过使用网络热词,表达自己对此类现象的观点与态度,同时加入网络热词的传播队伍,甚至对热词进行新意义的建构,以表达自身的新认知。
同时,介入的官方力量成为推动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重要力量。对反映社会发展主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正能量词语,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会进行报道和转发,青年成为受传者,热词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1.3 热词传播契合青年心理
网络热词的出现与传播基于既定社会文化背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复杂的社会心态,契合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变化。青年时期是个体情感丰富的阶段,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由于网络热词的传播往往伴随着特定的社交群体和文化氛围,青年群体使用网络热词,能够迅速融入特定的社交圈子,与他人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结,从而增强归属感。
网络热词不仅满足青年群体获得归属感和情感表达的需求,而且能够提供一种新的情感表达方式,成为青年情绪释放的集体出口。当下,网络热词娱乐性的表达被视为一种较为安全的社会参与方式,成为部分青年心理维系的安慰剂,自嘲式的表达成为青年释放自身抵抗情绪的窗口。在访谈中,许多青年表示,凭借目前较为开放包容的网络语言环境,自己可以借自嘲的娱乐化网络热词宣泄苦闷焦虑的心情,利用如“躺平”“打工人”等网络热词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感受与对既定规则的反抗。
2 网络热词传播对青年群体的负面影响
当前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的广泛传播,虽然能够增强青年群体交流的新鲜感和娱乐性,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但青年群体过度使用网络热词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与潜在风险,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话语表达粗俗化、低俗化的问题,导致青年群体的认知失调,甚至加剧群体极化现象。
2.1 过度使用热词引发“娱乐至死”现象
波兹曼说过,“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当下青年倾向于通过娱乐化的行为方式来对待网络热词,积极参与社会言说的行为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缺乏理性分析式的情绪传播。
青年群體思维活跃,擅长使用各类新型社交软件,但对于某些网络热词仅仅进行娱乐化的使用,而未从认知角度进行理性判断,因此很有可能使用非规范热词,从而受到诸多不良文化的影响。例如,“躺平”这一热词隐含“丧文化”消极逃避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青年群体对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的抵触[3]。这类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青年的负面情绪,成为部分青年宣泄个人不满的载体,网络中盛行的“丧文化”“宅文化”等亚文化,引发了很多青年人的共情,某些悲观逃避的负面情绪也随着消极热词的传播而逐渐扩散至更大范围。
网络环境中既有正能量满满的热词,也有充斥着负能量的热词。网络的开放化、前台匿名化特征,使得青年群体过度追求娱乐化,从而引起话语失德、话语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等不良影响,导致青年群体陷入“娱乐至死”的泥沼中。
2.2 过度解读热词导致认知失调
网络热词作为当下社会文化的反映,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关注。但流行的未必都是正确的,青年群体的自我意识尚处于巩固的关键阶段,过度解读这些热词,可能导致认知失调,进而影响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判断。
热词往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然而这种简化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化、随意性等特点,容易引发歧义和误解,甚至解构原有的语言体系。类似“YYDS”“栓Q”等网络热词将数字、符号、字母等混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汉语的规范性与严谨性[4],使得青年的语言表达越来越贫乏。不少青年过度关注热词的表面意义,对网络热词过度解读,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信息的认知产生扭曲,从而导致认知失调。
在社交媒体时代,热词往往反映社会热点与青年群体所关注的焦点,其传播也往往伴随着情绪的渲染和煽动。部分青年过度沉迷于热词的讨论和解读,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对于夹杂一些不健康价值观的热词,青年群体可能无法客观分析,而是陷入一种片面的思维模式中,导致认知失调,甚至出现个人价值观的扭曲和混乱。
2.3 过度依赖热词导致群体极化
青年长期使用网络热词,易对其产生依赖心理,进而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个体在组织性语言环境的推动下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其意识也更快地获得其他青年的支持与认同。青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渴望通过独特的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获取正面的社会评价,满足归属感和情感表达的需求。
依托微信、QQ、抖音、热门手游等网络传播平台,青少年更热衷于以趣缘为导向的圈层的组建,倾向于接受充满乐趣且能够让人身心放松的网络热词,掉入信息茧房中,同时利用网络热词与群体建立联系。这容易使青年群体出现盲目跟风等失序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同群体间的认知隔阂。
出于认知隔阂,青年群体难以理解和认同“圈外人”,在遇到相碰撞的观点时,可能会产生对他人进行评论攻击或私信发泄不满情绪等失范行为,这种行为容易进一步造成交流障碍,出现群体极化现象,甚至演化为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从而影响和谐网络环境的营造。
3 消除网络热词传播中负面影响的治理路径
3.1 加强法律体系下的平台治理
当下,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引发青年失范等现象,甚至导致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出现。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利用网络热词恶意侮辱与谩骂他人的行为,不仅与道德观念、自律意识的缺失有关,更说明其法治观念、底线意识缺乏,完善法律体系成为治理网络热词的题中应有之义。
政府应当积极完善与网络热词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规定网络热词的使用界限。在不断完善网络立法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根据网络热词的多样性,进一步健全不良网络热词的互联网监管体系,严厉处罚不良网络热词的传播主体以及为其提供传播条件的相关平台,不给有害热词提供传播渠道,建成规范、秩序、和谐的互联网法律体系。
互联网平台需要积极承担自身的责任,动态监测不同范式的热词,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网络热词所损害的利益类型以及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程度,制裁相关传播者,严格管控负面网络热词,从而降低其出现频率。
3.2 多方合力提升青年媒介素养
青年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在网络热词生成与传播的不同环节,青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网络热词带来的负面影响,须多方合力提升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
首先,青年群体须增强信息识别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在面对网络热词时,青年群体应保持独立思考,辨别网络热词的真实含义,不被流行文化所裹挟,避免盲目跟风。同时应注重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避免被极端观点所左右。
其次,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媒介伦理教育,提高其媒介使用技能。青年群体应该掌握有效的媒介使用技能,包括搜索、筛选、评估和分享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同时学校与社会应进行差异化教育引导,帮助青年群体树立积极健康的网络热词使用观念,引导其遵守网络规范,尊重他人的观点。
最后,青年自身应该树立健康上网的意识,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在不压抑自身话语表达的同时,青年群体应避免非理性的情绪化表达,自觉抵制不良网络热词,树立法治观念,做到懂法、守法,健康上网。
3.3 媒体主动发声关注青年情绪表达
网络热词是青年群体社会心理的反映,社会要敏锐感触网络热词中青年情绪的传达,警惕青年迷失在网络热词包装下的自嘲式委婉式情绪中,对不同语境下热词的实际意义作出判断,避免青年产生“坏”的惯性思维,化解某些网络热词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
同时,主流媒体应主动发声,加强话语议题设置,不断创新与丰富话语形式,赋予网络热词积极的意义表达。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以#中国乒乓YYDS!#为话题,对中国乒乓在东京奥运会上的成绩进行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其对国家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主流媒体应将主流价值有机融入网络热词的表达中,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新闻报道与积极的网络热词相结合,让网络热词在青年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主流媒体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些官方生产的网络热词使热词的表达趋于理性化。但媒体对网络热词的使用不宜过度干预,要遵循一定的使用准则,科学设置议题,主动产出与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网络热词,赢得网络热词的高地[5]。
4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网络热词(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是时代文化的反映。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热词能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真实反映青年的心理诉求,也是新媒体时代青年形象与心理的亚文化表达,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网络热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传播方式,迅速占领了青年人的网络世界,成为他们交流、表达、娱乐的重要工具。然而,面对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警惕其引发的“娱乐至死”等危害。
网络热词作为当下语言的新型表达方式,承载着当下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是基于社会文化背景信息所实现的意义的创造与建构。但语言文字的发展不是停滞的、固定的,网络热词的媒介文化性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面对网络热词,应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其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发挥网络热词推动话语建设的持续性力量,推动青年群体在信息时代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羽琴.基于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及形象建构:以大学生“特种兵式旅行”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20):100-103.
[2] 高文苗,郎曼丽,龚可馨.“00后”青少年網络话语表达范式变化及其对策分析[J].未来传播,2023,30(6):29-38.
[3] 徐可欣.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影响:以《咬文嚼字》2008—2022年度热词为例[J].声屏世界,2023(15):120-122.
[4] 张庆村,吕华远.警惕负面网络热词解构传统语言形态[J].全媒体探索,2023(7):103-104.
[5] 胡文豪,赵亚茹,赵林蓉,等.近十年(2012—2021)网络热词演变及其传播社会动因研究[J].新闻论坛,2023,37(4):63-67.
作者简介:李悦(2001—),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与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