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数字自我的可视化呈现与形象构建研究

2024-05-13汪雅丽

艺术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可视化大数据

摘要:目的: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APP在年末向用户推出个人年度使用报告,这使其成为一种流行的媒介文化产品。年度使用报告赋予用户跨时空对话的可能,延伸出用户的数据自我。文章阐释年度使用报告的可视化符号表征,总结其所构建的用户形象,揭示大数据之下隐藏的数字陷阱,以期引导用户理性融入数字生活。方法:文章通过参与式观察法、文本分析法,首先明晰个人年度使用报告的概念,并对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概述;其次具体分析年度使用报告如何搭建起用户跨时空对话、塑造数字自我形象的可能;然后提炼年度使用报告所构建的用户形象及其依据;最后说明快捷生成个人年度使用报告的潜在威胁。结果:研究发现,个人年度使用报告定位为服务用户本位的个性化产品,技术可供性成为其必要前提,而可视化呈现的最大特点在于拟人化沟通,借助视觉、听觉等语言符号和一系列非语言符号,以多样的话语文本书写用户的赛博体验、深化产品的品牌形象。通过提取用户上网数据、归纳其习惯偏好、修饰其媒介行为,平台为用户营造出“被读懂”的错觉,其代价却是用户的数字痕迹和个人隐私信息被随意调取。结论:数字技术的便捷性推动了以生动的H5界面一键解构并构建起用户数字形象成为可能,用户在体验之余也要警惕其虚拟性,理性参与媒介生活,健康体验媒介产品。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自我;可视化;形象构建;年度使用报告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8-00-04

2012年以来,“大数据”(Big Data)一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用以定义和描述信息大爆炸时代产生和流动的海量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平台出现。这些新媒体平台几乎全面融入个体生活实践,加深了用户日常生活的媒介化,推动着用户的自我延伸。与此同时,用户媒介接触行为中产生的使用数据留痕于网络空间,被新媒体平台全面详细地收集、记录,并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以个人年度使用报告的形式呈现给用户。个人年度使用报告通过图文并茂的量化方式再现用户媒介使用行为,以可视化的H5互动界面构建出用户数字自我的符号表征。

1 大事记:个人年度使用报告的含义及发展

1.1 概念界定:用户本位的个性化产品

年度报告原指一个组织在对整年运营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后得出的综合性总结报告,以年度财务报告形式为主,是公司对自身运营情况的阶段性总结,一般仅对内公开。APP个人年度使用报告则从用户本位出发,依托算法和大数据技术,在特定的岁末年初节点,以固定模板与个性化定制相结合的形式,提取一年中用户媒介使用情况的表现、偏好、特点,最终在多样化场景中为每一个用户生成内容丰富的差异化产品[1]。

1.2 发展概述:从“全民年度对账单”说起

追溯新媒体平台个人年度使用报告发展源头,最早推出年度使用报告的APP是支付宝。2013年初,支付宝推出“全民年度对账单”。这份账单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涉及用户消费生活的诸多维度,如个人年度总支出及地区排行、支出较高品类排行榜、日付款时间倾向等,并为用户贴上不同的偏好标签,个性化生成“我的消费态度”。一时间,“全民年度对账单”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

2016年初,微信年度大会前夜,微信上线了一个名为“我和微信2015”的H5互动页面,展示了2015年用户个人在微信的活动轨迹。网易云音乐则是将个人年度使用报告这一文化产品推向更加大众化场域的引领者,其从2017年初开始推出年度听歌报告,诠释用户的音乐偏好和风格。

随后,淘宝、美团、滴滴出行、微博、知乎、粉笔、抖音等涵盖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平台都开始推出各具特色的用户个人年度使用报告。在年末或年初查看并分享APP个人年度使用报告已成为许多用户必参与的仪式性活动,年度使用报告逐渐超越自身的数据统计价值,演变为记录用户个人发展、彰显平台价值的大事记。

2 跨时空对话:数字自我的可视化呈现

2.1 技术可供性:可視化呈现的必要条件

技术可供性(Technology Affordance)由技术哲学家拉图尔提出,其主张站在主体间性立场,关注如果没有这一技术便不可能发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客观分析数字技术对社会行动的影响。技术可供性在强调技术主导地位的同时,将用户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考量范围[2]。2017年,可供性概念由潘忠党教授引入我国传播学界。当前,技术可供性研究主要围绕数字媒介如何“有可能改变传播的形式与功能”展开。

现代传播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技术赋能、“内容为王”,作为一种媒介产品,可以说,APP个人年度使用报告的生成与传播离不开移动终端的物质基础和算法及大数据的技术支持。移动终端以智能设备的形式出现,是APP及个人数据的物质载体。算法和大数据技术则在数据生产、处理和呈现环节扮演着重要角色。

APP用户是数据生产阶段的行为主体,只要接触媒介,就能产生数据,包括显性行为、隐性行为这两种动态数据,以及基本属性这一相对静态稳定的数据。任何数据都可能成为构建数字自我的符号,符号形式有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显性行为符号有发布的个人动态、转赞评、关注行为等;隐性行为符号有浏览记录与时长、访问频次、点击率等;基本属性数据有年龄、性别、地域等。技术能够高效抓取并记录用户的多重行为数据,使其成为集成个人年度使用报告的重要符号元素。

APP平台是数据处理阶段的行为主体,零散庞杂的用户行为数据离不开量化分析的加工处理过程,这也是搭建年度使用报告框架的关键步骤。一年的时间足以让应用软件后台记录下体量巨大的使用数据,经过技术的智能清洗,这些数据转化为高质量的有效数据,进而有助于更高效、更准确地提炼用户媒介使用习惯和特征,从而展现出更清晰的用户个人形象。

数据呈现是平台与用户相互作用的过程。平台搭建的可视化总结报告因用户的点击而体现出生命力和价值。最终面向用户的个人年度使用报告是将个人数据标签化建模的结果,往往采用“文案+数据”的H5形式,借助各类统计图表,辅之以打动人心的文案,融入年度热门网络流行语,串联起过去一年的用户媒介使用特征,最终产生直观、精简且富有趣味的可视化效果,赋予用户与过去的自我跨时空对话的可能。

2.2 拟人化沟通:可视化呈现的符号表征

结构主义创始人索绪尔指出,任何符号都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符号的外在物质形式即能指,能指通常表现为某种图像或声音,特定的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对某种概念的联想,所指则是那个被联想到的概念[3]。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介质,意义交流和互动的实现离不开传受双方的符号化和符号解读。

APP的个人年度使用报告作为一种媒介文化产物,通过符号编码构建意义,利用拟人化语言与用户交流并传递信息,这里的语言是广泛的概念,包含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外在表现形式。其中,语言符号涵盖视觉和听觉感知符号系统的各式元素,强调用户的直接体验;非语言符号则包含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以及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象征符号。不同APP依据自身属性,融入独特的品牌元素,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设置趣味互动,按照时间轴纵览、选取关键节点复现用户异彩纷呈的数字化生活场景。

2.2.1 视觉语言符号:话语文本的情感化设置

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具有表意功能,是所有符号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存在。在APP个人年度使用报告中,语言符号是不可或缺的表意成分,具体表现在主题、内容、结构与数据等话语文本的设置上。各大平台设计年度使用报告时,有意识地弱化应用平台的传播主体身份,将自己包装成朋友、知心人等角色,将“人机互动”转化为“人际沟通”,以轻松的、亲切的话语拉近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紧扣用户最关心的议题,有针对性地总结媒介使用行为,优化用户体验。

年度使用报告常以第一人称“我”突出报告的个人专属特性。平台立足用户自身,采取平实的话语,引发情感共鸣。如网易云音乐年度总结主题“我们终将在音乐里相遇”凸显用户主体地位,精准捕捉用户的情感共鸣点,同时强化品牌调性。平台以友人的角色出现,增强年度使用报告的陪伴感。

年度使用报告往往采用设问的修辞方式。APP个人年度使用报告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配以客观的文字说明,从主题、导语、连接词到结语,年度使用报告的话语文本促成了平台与用户间的符号对话。用户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构建起与之共通的语意空间,搭建起年度总结文本的能指与所指。委婉动人的语言表达更易促进用户感知和接受,推动APP品牌与用户展开深层次的情感对话。平台通过设问的修辞手法、文艺的语言、自问自答的方式增强代入感,凸显用户个人价值。

年度使用报告多采用总分总结构。在内容设置上,不同类别的APP个人年度使用报告大体相似。在模块语言组织上,既有按时间模块呈现的每月使用数据、特殊时段如深夜的使用数据,又有按空间模块分析的各类排名、点亮的足迹。在报告结尾,基本会选择用一个词总结用户的年度媒介形象。

年度使用报告的数据以H5界面为介质。H5是HTML5的简称,它代表Web的第五次重大演进。作为对用户一年使用痕迹的数据统计,各大平台推出的个人年度使用报告采用多样的数据图表类型,并最终集成于H5页面呈现给用户。H5是图文展示的综合性界面,能多元一体地承载文字、数据、图像、音乐等方面的内容,在交互穿插的场景中给予用户具身互动的体验。通过点击、滑动、翻阅、摇一摇等方式,H5动态化呈现用户媒介使用特征,实现报告场景的切换,用户参与式观察自我年度媒介形象。在H5界面中,可见Flash动画、动态迁徙图、静态统计图、词云图、折线图、雷达图、聚合气泡图等多种形式的个人行为数据表征,生动直观。

2.2.2 听觉语言符号:赛博体验的沉浸式回忆

听觉语言符号包括音乐、音响、音效、人声,不同的听觉语言符号能传递不同的信息。APP个人年度使用报告作为记录用户一年赛博生活的工具,蕴含强烈的情感诉求,适当的听觉语言符号和H5画面相辅相成,有利于在用户阅读年度使用报告时营造沉浸式回忆的氛围,强化用户赛博体验。

当前年度使用报告整体选用柔和舒缓的背景音乐,将用户的赛博记忆娓娓道来。在年度成就展示模块,则选用轻快的曲风。报告的场景转换往往借助音效元素,如滑动解锁、转动唱片、飞驰而下、进入森林、列车出发、點击开门、跳跃触发等,契合主题的生动音效能够增强用户赛博体验的真实感。

2.2.3 非语言符号:伴生文本的品牌化适应

年度使用报告的设计勾连起关联平台的色彩想象。各平台年度使用报告的主题色贴合平台代表色。色彩是品牌标识的一部分,年度使用报告向用户呈现数字自我,同时也在关联平台想象。知乎年度盘点的界面以蓝白为主色调,契合知乎品牌Logo及应用界面主色调;微博年度播报以橙色为基调;网易云音乐年度听歌报告将红色作为主题色;哔哩哔哩则主要选用粉色,协调搭配蓝色、紫色,符合二次元卡通内容的特点。直观的视觉色彩能带动内在联想,唤起用户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感。

年度使用报告的叙事场景以线为媒。很多平台喜欢以线为媒,在温馨的街道漫步、在浪漫的星球相遇、在舒适的空间游玩,下滑飞翔、点击开门、与外卖员击掌,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场景衔接,流畅的场景切换串联起用户丝滑的年度故事,能增强用户对世界、社会、家庭的归属感。

年度使用报告给予用户自定义虚拟形象的场域。先进的媒介技术为用户塑造虚拟自我提供了可能。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年度使用报告先是推出代表平台的虚拟形象,陪伴用户回望一年的媒介经历;后又让用户按照自身偏好设计虚拟人物形象,使其在赛博世界代为游历。自定义用户形象的私人定制体验能带给用户心理上的满足,也有助于在其向外分享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示数字自我。

3 “被读懂”的我们:数字自我的形象构建

数字自我指用户在虚拟网络空间,经由个体自主行为完成自我形象构建。构建数字自我的意义在于强化自我认同,实现社会认同[4]。可视化呈现用户年度使用行为,能构建量化的、个性化的、理想化的用户媒介形象。

3.1 提取上网数据,塑造量化自我

年度使用报告通过记录并提取用户上网数据展现量化自我,为机械化使用APP的用户主动记录并还原媒介使用行为轨迹,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场景和醒目清晰的活动数据绘制用户画像,塑造出一个量化自我。

量化自我概念由沃尔夫和凯利在2017年首次提出,指用戶借助数字设备来跟踪、量化和管理自我[5],具有自主性、瞬时性、时间性和可视化特征。APP个人年度使用报告是在用户授权下生成的数据报告,用户自主参与报告合成过程的数据供给;用户在年度使用报告页勾选“同意《个人信息保护指引》并查看报告”小字,便可实时生成一份内容丰富的使用报告。该报告能为用户个人总结出年度关键词,相较于人工自主记录,大数据的优势在于瞬时性。大数据实时掌控用户身体行为轨迹,量化的年度使用报告亦是对用户个体自我的历时性量化,在一年的时间跨度里搜索关键数据,生成量化自我。五花八门的年度使用报告将数据可视化处理后呈现给用户,利用图像、图表、账单等形式或工具辅助完成用户自我描述,帮助用户直观认识自我,并在下一年度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管理自我。

3.2 总结习惯偏好,塑造个性自我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大平台推出的年度使用报告越发注重差异化。除同质化地总结使用数据,还增设媒介形象关键词、自主塑造虚拟形象等功能,赋予用户自主权。年度使用报告在深层次挖掘用户媒介品位和使用习惯偏好后,个性化定制用户媒介画像,如哔哩哔哩平台的“战力超凡的夜行者”、微博平台的“碳水卫士”、QQ平台的“隐藏仙女”等,用关键词展现用户的媒介特质。自主塑造虚拟形象则更有代入感,用户依照喜好“捏”出数字人物形象,在虚拟网络空间代为具身体验年度环游。

3.3 修饰媒介行为,塑造理想自我

年度使用报告本质上是各大平台在年末推出的一场大型营销活动,通过并不复杂的技术引发一场全民狂欢。营销的目的在于吸引用户持续使用产品,因而年度使用报告呈现的用户数字自我往往是具有倾向性的,平台会选择性地生成正面、积极、肯定的标签,塑造用户的理想自我。

拉康提出“镜像理论”,指出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源自对形象的迷恋,镜像自我是个体进行欲望投射后的理想自我,是虚假的自我,这种镜像自我具有自欺性[6]。用户在凝视平台为自己生成的媒介形象时,也在进行自我欲望的投射,“镜中我”未必是“真正的我”,而是多重美化后的理想自我。在年度使用报告中,平凡的小事也会被赋予不平凡的意义,夸张修饰性的解读赋予冷酷的数据情感色彩,满足用户被关注、被认同的信息诉求,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增强用户黏性。

4 “被解读”的代价:大数据时代的数字陷阱

库尔德提出“媒介化的自我表露”问题[7],指出在自我表露的同时,媒介仪式的虚拟空间中存在权力失衡的问题,公开披露媒介空间及自我数据的代价就是被监视。新媒体平台在用户个人年度使用报告总结过程中,以隐蔽的方式扩大了自身的权力。

4.1 幕后监控:数字痕迹被调取

新媒体平台发布用户个人年度使用报告,其根本目的是满足商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分发,用户披露信息、彼此连接成为算法推送的基本条件。元宇宙空间漂浮着无数的用户数字痕迹,只要平台需要,用户数据便能被调取,用于分析用户行为。个人年度使用报告尽管标榜为用户个人的自我呈现,但背后的数据流量终究会转化为平台的货币。在持续的数据监视中,用户的日常生活逐渐资本化、商品化。看起来,个体潜力正广泛释放,亲密关系可深度建立,随着平台活力的进一步激发,用户的新媒体平台使用频率将不断提高。

4.2 隐私让渡:当人们选择便捷

高度普及的互联网技术、广泛使用的新媒体应用,以及其附载的远程可视化通信、娱乐、支付等功能,已然将人们推入一个便捷的时代。与此同时,个人的隐私正被肆无忌惮地侵略。用户在自知或不自知的情况下不断让渡自身隐私,以使用各种各样便利的、提高效率的功能。面对个体隐私常态化暴露的情境和高效率的年度总结,用户选择性忽视算法黑箱,直接勾选页面底端的“同意”,以换取可视化的情感数字产品。

5 结语

大数据时代,各大APP以用户数据为媒,书写年度使用报告,创造媒介文化产品的新形式。用户主动点击“确认”后生成的年度使用报(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告,形塑着用户数字自我形象,提高其媒介参与度和互动程度。应理性看待年度使用报告这一媒介文化产品,在享受便捷新奇的数字体验时,警惕其虚拟性。

参考文献:

[1] 刘琳琳,张含笑.新媒体用户分享个人年度报告的行为探析: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J].青年记者,2020(29):22-23.

[2] 陈昌凤,仇筠茜.技术可供性视角下优质IP的媒介逻辑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4):163-168,197.

[3] 赵宪章.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J].文学评论,2012(2):88-98.

[4] 彭兰.沉迷数字空间可能会让心灵退化“数字自我”沉醉了谁[J].人民论坛,2013(4):64-65.

[5] 刘咏梅,剧晓红.量化自我在健康领域的应用:基于大数据的角度[J].情报资料工作,2018(4):56-63.

[6] 孙旭.主体困境与再生可能:微媒介中的自我镜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2):41-48.

[7] 库尔德.“自我”神话:数字网络、政治变革与集体生产[J].信息、传播与社会,2015(6):608-626.

作者简介:汪雅丽(2000—),女,江苏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与社会、广播电视。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会课题“青少年网络使用及社会交往风险防范实证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B34

猜你喜欢

可视化大数据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