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泳语言,品味散文之美

2024-05-12杨莉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审美素养

杨莉莉

摘 要 语言是散文教学的品鉴重点。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深度探究语言内涵,发掘散文语言背后的真善美,丰富审美素养,通过涵泳语言感受散文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 散文教学  涵泳语言  审美素养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散文篇目,这些散文不仅富有巨大的文学价值,也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在散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之美,教师需从“语言”这一视角展开深度鉴赏。因为语言是一篇散文的精气神所在,涵泳语言就是品鉴散文的精髓。

一、学会知人论世,体会言外之意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就是说,想要把握一部作品的内涵,必须了解作者的相关经历,这便是“知人论世”对文学鉴赏的重要性。所谓“知人”,便是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所谓“论世”,便是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所处的社会境遇。在高中散文教学中,想要引导学生把握一篇散文的丰富深刻的内涵,“知人论世”是有效路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涵泳散文语言,体会言中之意,让学生在长期涵泳积淀中形成散文语言的品鉴智慧。

例如,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可将“知人论世”作为涵泳散文语言的切入点,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作者和文本创作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中进行分享。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发现文本创作于1934年,而郁达夫在这一时期正处于人生低谷,先是经历了儿子的逝去,又经历了社会的剧烈动荡,可谓饱尝人世辛酸。在这种境遇之下,郁达夫怀着对祖国的深情及对故乡的眷恋,写下了这篇经典的散文作品《故都的秋》。在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章的诞生背景后,学生对整篇散文的情感基调便有了初步认识;在涵泳散文语言的过程中,对作者笔下的秋景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们意识到作者不只是简单地描绘秋景,更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品鉴语言时,学生读到的不再是表层的悲秋和颂秋,而是对作者的言外之意有了深刻共鸣。

想要深入鉴赏散文语言,“知人论世”是先决条件。因为学生不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不了解作品的诞生背景,很难将作品读得深刻。只有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知道作品诞生于怎样的社会背景,才能真正把握散文语言的内涵。

二、紧扣关键词句,挖掘语言内涵

和日常用语不同的是,文学语言除了被字典赋予的客观意义外,作者在创作时会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思。因此,在品读散文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散文语言被作者赋予的主观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关注散文作品中的关键词句,因为这些词句是学生品读散文语言的关键,也是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有效路径。深入品读文章的关键词句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涵和主旨思想。

例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抓文本的关键词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比如,原文第四部分的最后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段话中的“已”和“尤”这两个虚词,这二者都是副词,前者是时间副词,后者是程度副词,在语气上起递进作用,可以表现作者强烈的悲愤之情。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实词,如“惨象”“流言”。其中“惨象”让读者感受到反动军阀的凶残狠毒,而“流言”对人的迫害更甚前者。正因军阀的残暴统治和文人的无耻行径,才让整个中华大地被白色恐怖包裹。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何作者“无话可说”和“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结合前文分析可知,反动军阀的武力镇压及走狗文人的无耻行径让中华民族沉默,也让作者“无话可说”。而这一句话的最后有两个关键词,即“爆发”和“灭亡”。所谓“物极必反”,当中华民族被压迫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触底反弹,也就是爆发时刻的来临,这将是反动派的末日。通过对这一段话的品读,学生意识到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局势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反动派政府以及无耻文人的痛恨。

散文语言的鉴赏需要落实到对关键词句的品读上。只有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散文作品的内涵。尤其对鲁迅等作家的作品,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这样既能让学生将文章“读透”,还能帮助学生感知作品的情感内涵和主旨思想。

三、品析修辞手法,感受散文之美

想要鉴赏散文语言,修辞手法是重要的品读切入点。因为散文本身是充满美学元素的作品,一些写景散文更是如此。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常习惯于运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展现景物之美。在修辞手法的辅助下,作者笔下的美景更容易被读者感知。高中语文教材中除了一些内涵深刻的散文作品以外,还有一些写景散文值得关注。在品读这类散文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修辞手法在文章中起到的艺术效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散文之美。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找出原文中蕴藏修辞手法的语句。课堂讨论中,学生从文中摘录了很多句子,如原文第四段融合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先是将“叶子”比作“舞女的裙”,不但描绘出荷叶的姿态,而且巧妙展示出荷叶随风而舞的动态美。作者又用了一系列喻体描绘荷花的风姿。在作者笔下,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让人沉醉不已。除了比喻,这一处描写还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更增添了句式的节奏美。不仅如此,作者还将荷花作了拟人化处理,将原本形容少女的“袅娜”“羞涩”词汇赋予荷花,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荷花盛开及含苞待放之美。这一段最令人称道的还有通感手法的运用,将“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融会在一起,打通嗅觉和听觉的关联,让人回味无穷。品读这些多样化的修辞手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体悟语言情感,实现思想共鸣

散文语言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元素,也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散文语言有一定的温度,教师的教学同样需要带有温度。教师要具备关联意识,将散文的语言鉴赏与情感探索相融合,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散文内涵的领悟,还能为学生带来更多启示和思考。

例如,教学《我与地坛(节选)》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鉴赏方法,对作者情感进行深度推演,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学生自主阅读,从文章中找寻暗藏情感线索的语句进行个性解读。比如,在原文第五段中,作者描绘了地坛中的昆虫。蜂儿是“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是“转身疾行而去”、瓢虫是“忽悠一下升空”,全部都充满了生命力。但与这些昆虫相对应的是作者的人生状态,他将地坛当作一个避世的场所,每天从早到晚耗在这里。与充满生命力的昆虫相比,作者仿佛丧失了生命活力。阅读这样的句子,学生意识到这便是史铁生在人生低谷之时的真实反映。他残疾以后并不是一下子振作起来,而是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自暴自弃的状态。通过发掘类似的情感线索,学生逐渐拼凑出史铁生的精神家園版图,收获到重要启示:人生磨难是不可避免的,比起一蹶不振地活着,我们更应主动探寻自己的生命价值,选择有尊严地活着。因此,只有把握散文的情感线索,才能帮助学生读懂散文语言的深刻性。

总之,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深度品读散文之美,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为学生推开一扇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之窗。

[作者通联:安徽亳州市蒙城县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审美素养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探析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
运用影视音乐资源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