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审视“非专业”
2024-05-12张连兴
张连兴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纸质媒介,而是扩大到以网络为基础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在培养初中生阅读习惯时,教师也需考虑到跨媒介阅读对学生的影响,尽量发挥跨媒介阅读在习惯养成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稳固、易触发的阅读行为模式,化解跨媒介阅读对学生造成的信息冲击等不良影响。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跨媒介阅读 阅读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针对第四学段(7-9年级)则提出:“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由此可见,跨媒介阅读是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学科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随着语文教学进度的推进,新课标对学生跨媒介阅读能力要求也从初步运用转向熟练运用。过去,“纸质媒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一整套以“纸质媒介”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体系。跨媒介阅读需要借助以网络为依托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相比语言文字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信息,因此很早就被引入语文课堂辅助教学。相比对于“纸质媒介”规范、“专业”的阅读教学方法,跨媒介阅读教学显得不那么“专业”。同时,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跨媒介阅读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供了更多途径。本文从跨媒介阅读的特点出发,探讨跨媒介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内外应用的途径,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跨媒介阅读概述
《跨媒介阅读时代的全民阅读生态体系建设》将跨媒介阅读定义为“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为目的,以数字化技术联通传统文字阅读与声音、影像及交互式媒体等多元信息获取方式,是帮助受众实现对内容更自由、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与掌握的新阅读行为”[1]。作为信息获取方式,文字与声音、影像等媒介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传递效果和使用方式上略有不同。比如,传统文字阅读一般使用纸质书,现在也可通过电子书实现,而且携带更加方便。声音和影像比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如抑扬顿挫、情感饱满的有声书可以让学生在闲暇时边听边学,纪录片视频将冰冷文字记载化为声色十足的视频。与此同时,文字阅读在激发想象力方面也有着其他阅读媒介没有的优势:通过阅读文字,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自由想象,甚至常读常新,这是其他阅读媒介难以做到的。
总之,跨媒介阅读可以帮助学生适应不同场合,但学生也需要注意到不同媒介阅读的特点,取长补短地运用好跨媒介阅读。
二、初中跨媒介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1.扩充容量,为语文阅读提供“非专业”支持
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大量、广泛的阅读,若仅仅依靠语文课堂精读则难以实现,其更多依赖学生在课外的自主阅读。跨媒介阅读形式多样,篇幅可长可短,涉及话题范围广泛,既可给予学生阅读自由,又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第一,为“专业”语文阅读提供补充材料。语文课堂精读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展示“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画面,以帮助学生对诗中的画面产生直观、立体的感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由写景转入咏志,由此教师可以将该诗与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进行比较阅读,并同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片段,以加深学生对古人追求建功立业的理解。《观沧海》展现了诗人曹操统一国家的抱负和投身历史洪流的胸襟,与《三国演义》等影视片中的“奸雄”形象相去甚远。教师可以借曹操形象的分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与曹操相关的材料,探寻历史上曹操的真实形象。如此,跨媒体阅读可以很好地作为课堂阅读的补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开展延伸阅读。
第二,为“专业”语文阅读提供镜像对比。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阅读单元,课文均为不同题材的专业新闻作品,单元任务要求学生习得新闻写作技能。让学生从短短几篇新闻课文中熟悉新闻这一文学体裁,实在是强人所难。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功夫用在课堂之外——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新闻作品,熟悉新闻作品的基本格式和语言习惯。学生在网络等媒介上阅读新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新闻与教材上的《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等“专业”的经典篇章进行对比,发现日常新闻与经典作品的区别,进而加深对教材上新闻作品的经典之处的理解。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学习的专业范例,通过这些范例可以映照出同类作品的优缺点。但是这种镜像对比的效果,需要学生主动将“镜”与“像”放在一起比较才能发现。
第三,为“专业”语文阅读提供个性化解读。为了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具有普适性,適合大多数学生学习理解,因此牺牲了一部分个性化特点。而初中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时期,需要更多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来满足身心发展的需求。网络上有不少对经典作品进行趣读、另类解读的音频和视频,可以较好地满足初中生追求个性的心理需求。[3]
2.强化模式,为阅读习惯搭建“非专业”平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种行为长期被重复、持续地执行时,身体会对这种行为模式自动地产生反应,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由此可见,习惯养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一段时间内重复、持续地执行同一种行为;二是行为模式生成后,要以一定的触发条件 “启动”行为模式。应用到阅读习惯的养成上,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持续地进行阅读这一行为,且阅读行为的触发条件必须在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如此才能将阅读稳固为长期习惯。因此,教师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给学生阅读提供“非专业”生活场景。阅读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传统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一般会安排阅读任务,并定期检查学生阅读任务完成情况。在“布置-检查”的培养模式下,为了检查的易于实施和评价的公平性,教师又通常会指定纸质阅读书目,有时甚至会精确到版本和页码。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说,生活中能够唤醒纸质书阅读的场景着实不多,反而浏览网页、阅读电子书、观看视频等“非正式”阅读场景更普遍地出现在生活的各个场景。因此,教师不妨将跨媒介阅读加入阅读“书目”。比如,阅读七年级必读名著《西游记》时,大多数学生由于幼时观看过《西游记》动画或其他影视视频,已经熟知故事情节,因此难以静下心来阅读厚厚的“大部头”原著。教师可以用“知识卡片”“图文解读”“人物小传”等方式布置阅读任务,将大段的文字阅读任务拆分成易于阅读的“知识卡片”,为难以理解的古白话配上图画进行“图文解读”,将人物众多的小说变成“人物小传”集邮活动。在完成这些阅读任务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媒介,不必再局限于纸质书阅读。在取消阅读媒介的限制后,学生会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多种媒介来完成这些阅读任务,让阅读行为更容易发生。
第二,给学生阅读提供“非专业”交互场所。阅读本质上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读书原则,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要进行“思考”——也就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教师在培养初中生阅读習惯时,不能只注重信息的获取,也要给学生阅读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推动“读中思”的过程真正发生。比如,在《西游记》的阅读中,为了鼓励学生借助跨媒介阅读进行多样性思考,在检查学生阅读效果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两支队伍,使其就指定的阅读范围轮流向对方队伍提问,回答出更多题目的队伍获胜。在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的“问答对抗赛”中,一学生提问:“孙悟空逃出八卦炉中时,把太上老君殿里的人打死了吗?”只看过视频的学生难以确认这一细节,需要寻求更多阅读媒介。因此,为了在问答对抗赛中表现得更好,学生将逐渐养成跨媒介阅读习惯。
第三,给学生阅读提供“非专业”阅读触发。无论是在生活中寻找阅读场景,还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跨媒介交互场所,都是为成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积累足够多的重复、持续的阅读行为。当阅读行为被实践得足够多且形成了固定的行为模式后,教师还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阅读触发点,帮助学生长期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单元都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其主题常常与单元课文和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此为阅读触发点。比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为“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并收集与孝心、敬老相关的阅读材料,随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并谈谈阅读心得。这类开放性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帮助学生从生活“触发点”展开阅读,从而奠定长期阅读的基础。
3.扫除障碍,以“专业”为“非专业”护航
网络媒体带来了“信息大爆炸”,导致跨媒介阅读材料内容纷繁、质量不一。在引导学生养成跨媒介阅读习惯时,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学会甄别阅读材料。
第一,培养比较阅读的习惯。教材上的文本为学生阅读提供了范例,是学生跨媒介阅读的最佳参照标准。为了防止学生迷失在海量的跨媒介信息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作为参照标准开展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辨明正确的阅读方向。比如,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多篇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由于作品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常常感觉吃力。部分学生发现网上有“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太多”的意见,对照自身学习情况之后,深感认同。对此,教师可将鲁迅先生的几篇课文单独列出以开展专题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鲁迅作品在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上的优势,并将其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带领学生发现鲁迅作品具有针砭时弊的特点,鲁迅本人也是同时代作家的思想先锋。语文课堂学习的是各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理所当然的,“当代学生不再需要学习鲁迅作品”属于无稽之谈。
第二,联合家长开展家校共读。跨媒介阅读将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扩展到学校以外,其中家庭是阅读最容易发生的空间。为了避免学生接触到不良信息,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开展家校共读活动,及时为学生的阅读行为纠偏。
总之,跨媒介阅读为初中生的阅读习惯养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纸质媒介为阅读主体的格局,把阅读推向更深、更广的层面。与此同时,跨媒介阅读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教师引起注意并帮助学生甄别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健康阅读。
参考文献
[1]张文彦、武广宇.跨媒介阅读时代的全民阅读生态体系建设[J],出版广角,2022,(8):27-31.
[2]刘雨辰、魏顺平.“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研究热点分析与实施建议[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11):29-34.
[3]刘 迪、荣维东.数字读写: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新内容[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10):27-30.
[作者通联:山东省潍坊高新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