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图化文”: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及实践

2024-05-12顾芳虹

新课程·上旬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语文

顾芳虹

一、背景:“以图化文”之于小学语文作业的价值意义

“以图化文”在语文教学中渐渐成为一种较常见的学习活动形式,它呼应学习任务群中学习活动的设计。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要求。

(一)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是“具象”与“抽象”的互化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文字是抽象化的,图画则是具象化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以图化文”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训练方式,可以让学生顺利渡过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折期。

(二)呼应学习任务群,是学习活动的策略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的实施要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要”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積累学习经验,形成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要”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科趣味性和吸引力;“要”创设情境,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要”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三)契合学生学业评价的需要,是作业设计的手段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的可选性;作业设计要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

同时,课标对各学段教学目标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能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中也多次运用了图像的形式引领学生梳理与探究。思维导图式图文结合的练习更是数不胜数。

二、框架:“以图化文”的理论设计

“以图化文”正是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设计趣味性语文作业的一种策略,是指在语文学习中,以“画一画”为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借助“画一画”,开展听、说、读、写、思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图化文”的学习方式,于老师而言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是一种教的策略;于学生而言是学习的方式,是一种学的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语文课堂中的“以图化文”,与简单的“画一画”不同,它须建立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学生在阅读时出现了问题,就可用“画一画”来帮助思考,理清思路;在品读时遇上瓶颈,也可用绘画的方式把抽象变成直观,体会精妙,这有点类似于数学中解答应用题时用到的“画线段图”“画数量关系图”和“画示意图”等。

语文课堂的“以图化文”也不同于美术课的绘画,而是以表现文本意义为主要目标的“画一画”,这对绘画技能没有非常高的要求,当学生画不好、画不像时完全可以用简单的图形或者简笔画代替,只要能展示文意即可。教师在评价时,要侧重于学生是否用“画”表达了文本的内涵,而不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评判。

三、实践:“以图化文”的具体实施

(一)字词理解存疑处,以“图”解“疑”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常规方法,“画一画”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懂“众星拱月”一词的意思,于是让学生找一找“众星拱月”一词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文中的“星”和“月”分别指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第2自然段,并明确“星”指的是众多“小园”,“月”指的是“圆明三园”。这时,我请一名学生上来画一画圆明园的示意图。课前,有的同学通过查资料了解到“圆明三园”周围一圈“小园”的名称,于是又将简图做了“改良”。这样一来,学生的疑惑迎刃而解。

(二)文字描写细腻处,以“图”化“形”

课文中对物描写较为细腻、精妙的地方,可让学生先读读相关片段,然后根据课文的描写尝试将“物”画下来。学生画完后,与课文的描写对照下,看画得是否贴合课文的描写。由于要“画下来”,学生读课文会很细致,对“物”的外形、颜色、位置等会细细研究。因此,“画”能促使学生更细致地“读”。

如在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尝试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于是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立刻“了如指掌”。

(三)故事情节曲折处,以“图”连“环”

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小说等情节较丰富、曲折的课文,可让学生以连环画的形式画一画。连环画需要保留课文的主要情节,去除次要情节,这时,在“画”之前就需要学生做出取舍:哪些情节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情节可以略去?两幅画之间有没有脱节?

(四)单元整体教学时,以“图”贯“文”

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指出:要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有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如何将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我们可让学生通过画“时间轴”“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整个单元的内容,感受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小岛》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不一,但贯穿其中的是薪火相传的爱国精神,表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对学生而言,诗文中反映的年代是久远的,人物、故事是陌生的,对山河破碎、外强侵略等历史背景的认识也是模糊的。因此,在预习本单元时,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时间,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画一画本单元课文的“时间轴”。

“时间轴”能直观地展示本单元课文的先后顺序,明确课文的寫作背景,就能更好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五)科普说明类文本,以“图”明“意”

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增加了不少科普类课文,难度也有所提升,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更高了:既要解决科学知识的教学,又不能忘了语文姓“语”,否则一不小心会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

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后三篇课文都是科普类文章,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学习了“蝙蝠和雷达”的相关内容后,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很快明确了本课的两个关键性问题: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后,要求学生通过以下步骤(见图1)尝试自己解答这两个关键问题。

不难看出,“以图化文”轻松解决了科普类文章的关键性问题,提升了课堂效率,也避免了老师过多地讲解课文,学生学得既有兴趣,又有成效。

(六)古诗文言理解时,以“图”释“义”

“诗堪入画方称妙”。当古诗文和图画结合,一诗一画,就是一场诗词大“绘”。当学生提起饱蘸着诗意的画笔,一笔一画,勾勒上色,将自己对诗的理解泻于笔端,汇于纸上,植于心间之时,一幅幅颇有意境的画卷,便是他们对诗文的理解,对诗意的追寻。这时,古诗文已无须过多讲解,让学生先对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文意思,然后将自己的理解“画”下来,便能看出他们是否真正懂得古诗文所表达的意思。

《暮江吟》这首诗非常适合让学生“画一画”。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为这首诗配上插图,画面上必须有哪些主要景物?画图时需用到哪几种颜色的画笔?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马上来了。他们为了做好“诗配画”,会静心查阅注释,主动在小组内讨论,不懂处自然会问。当他们的画出现“问题”时,也正是教师教学需要攻克的“重难点”之处。

(七)语言表达精妙处,以“图”内“化”

《海上日出》一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时间序列和丰富的色彩概念,生动地描绘了日出海景的美妙过程。面临的挑战是,文本和图片本质上是静态的,如何在这些静态元素中让学生体验到海上日出的动感和变化?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精确和美妙的语言运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马上想到可以运用如多媒体、视频资料等教学工具。但又立刻想到,作为教师,我“越位”了!这样抢占了学生自主理解文本的“机会”。“越俎代庖”只会让学生对老师形成依赖。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发展必会受到不利影响。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采用“从文字到图像”的方法,引导学生依据文中的描述绘制出“海上日出”的场景。完成绘制后,我指导学生将这些“静态画面”转换为“动画”。利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学生根据课文的细节,分别描绘了不同时刻的太阳、海面和云彩,创作出一系列静态图画。当小组成员完成绘画并相互交流时,他们通过配合演示,一人朗读文本,另一人将这些绘画按照文中的叙述“动态展示”,从而生动地再现了海上日出的景致。

这个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当讲解到“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这句时,有学生将太阳一下升出了半个。这时我借机询问:这位同学的演示有没有问题?谁能用文中的词句来说说理由?学生马上又低头认真读起了文本。很快,手一只只地举了起来:“负着重荷”“一步一步”“努力上升”等词写出了日出过程的漫长,太阳是慢慢升上去的,不是一下子升高的。这时,画错的同学连忙修改起来。刚刚演示的同学也马上做了改正。如此灵动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八)实物文字对接处,以“图”助“写”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识字加油站”要求学生通过常见农作物的名称识字。但学生生活经验比较欠缺,对一些农作物、蔬菜等认识得比较少。这个时候,为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可以让他们把看到的蔬菜、水果等先画一画,再用文字写下来。

有了画笔奠基,我发现学生观察的眼睛变“锐利”了,习作的笔触变细腻了:“尖尖的叶子”“凌乱的花纹”“一根根竖起来的叶子”……这些具体生动的描写当然离不开细致的观察,但介于观察之后、写之前的“画一画”,在这个过程中功不可没。

四、收获:“以图化文”的实践成效

在实施“以图表达文意”的教学方法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三个关键步骤:首先是深入阅读并理解文本;其次是将理解转化为内心的画面,进而在纸上描绘出来;最后依靠所绘的画面,清楚地表达他们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绘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绘画,学生得以梳理自己的思路,明确理解的内容和结构,建立表达自己理解的信心,并激发了对学习的热情。

“以图化文”使学生读课文更仔细了,因为不认真读的后果是或画不出来,或画不对,或画不全。所以,他们必须仔细地揣摩文字的意思,开动想象,才能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

“以图化文”通过激发兴趣、化难为易的方式,以学生最熟悉的形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动口朗读、动脑思考、动手绘画。因此,“以图化文”可以作为语文教学中一项常规的“学习活动”,助力“学习任务群”的有效落实,并为语文作业设计以及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新街小学)

编辑:常超波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