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4-05-12赵星宇郑可马钧宁
赵星宇 郑可 马钧宁
摘 要:西农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耦合性,伴随学校发展凝练的西农精神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精神来源,将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将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担当知农爱农的时代使命,提升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为了充分发挥西农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性,构建了理论教学—校园文化—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探索出将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西农精神;实践育人;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91-03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所凝练的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通过将最能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神财富的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明确奋斗方向,形成朋辈辅导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培养肯吃苦,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一、西农精神的内涵及解读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农林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诞生和孕育于中华民族最水深火热的战乱和灾荒年代。建校八十多年来,在“开发大西北”“兴农兴学”口号的感召和鼓舞下,一代代师生秉承着“为充实民生和国防事业而奋斗”的办学宗旨,践行“诚朴勇毅”校训和“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扎根西北,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为推进旱区农业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2017年12月,康振生教授、邵明安研究员分别荣膺两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在学校召开的两院院士座谈会上首次正式提出“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3]。这24字在三个方面各有侧重,互为依托,共同构成了西农精神的全部内涵。其中“扎根杨凌、胸怀社稷”体现了西农精神的地理属性和精神源头,彰显了西农人長期扎根西部,坚持“顶天”“立地”科技工作的总方向;牢牢把国家使命扛在肩上,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崇高理念。“脚踏黄土、情系三农”体现了西农精神的主体内核,彰显了西农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服务“三农”事业,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理想追求和报国为民的核心价值追求。“甘于吃苦、追求卓越”是西农精神在人生境界上的具体体现,彰显了西农人慎终如始的坚守,再接再厉的坚韧、善作善成的坚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业绩的精神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
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4]西农精神是经过实践考验和打磨形成的,在国家危难时期学校和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在国家发展时期学校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锐意进取。西农精神是学校在八十余年办学历程中玉汝于成、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凝聚起了西农人砥砺奋斗、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支撑和引领着学校在推动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惧艰难险阻,取得一系列享誉国内外的农业科技成果。西农精神为学校实现以质量为导向的内涵发展方式转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西农智慧”“西农力量”和“西农方案”[5]。
二、准确把握西农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积淀了学校八十多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西农精神蕴含着学校从诞生、发展,到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凝练,如今更具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青年大学生是与新时期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要参与者和见证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继承和弘扬西农精神,时刻清楚自己重任在肩,要不怕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弘扬西农精神,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五千年绵延不绝,其中所蕴含的核心力量就是爱国主义,凝聚着民族复兴和发展的磅礴伟力,千百年来靠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实际行动在历史长河当中留下深刻的印迹。在家国情怀上,西农精神中的“扎根杨凌、胸怀社稷”集中体现了历代西农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西农学生塑造起最深刻、持久的爱国情愫,也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爱国教育的精神典范。继承和发扬西农精神,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弘扬正能量,磨砺爱国品行,涵养爱国情怀,践行报国之志,成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热爱祖国是青年大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和成长成才之基,爱国不能只停留嘴边,要实事求是地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要把个人理想与祖国未来的发展紧密结合,把自己的人生轨迹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与时代共奋进,与祖国共发展。
(二)弘扬西农精神,号召青年大学生担当知农爱农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6]涉农高校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战场,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和应用探索,发挥积极主动性,占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高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致力于培养造就大批厚植“大国三农”情怀、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西农精神作为历代西农人情系三农的精神体现,必然要在培养农业型人才方面发挥精神引领作用。同时,为了应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高校需要在“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下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西农精神将在这一过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三)弘扬西农精神,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由办学理念、校风校训而凝练出的学校精神是师生不断奋斗的精神指引和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价值准绳。例如,引领近代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师生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传播民主科学,到五四运动为民族振兴振臂高呼,北大师生把五四精神带向神州各地,始终闪耀着激扬奋进的时代光芒,播下理想和信仰的种子,激励无数青年为祖国发展和民族进步前仆后继、矢志不渝。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八十多年的历程中,西农精神是历代西农人传递红色基因最佳的精神印记,因此将西农精神融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进而激发青年大学生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热情,发扬爱校、荣校情怀,积极为学校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为宣传学校文化提供精神内驱力。
三、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路径
西农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政育人规律,在深刻把握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探索将西农精神所蕴涵的思政元素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加强和深入理论探究,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的活动形式,增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发挥“三全育人”的协同育人优势,打造“理论课堂—校园文化—实践课堂”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
体系。
(一)加强理论研究,實现西农精神相关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
运用经典理论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理论建设。将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纵深化发展和理论说服力。对此要进一步开展西农精神的理论研究,推动西农精神研究横向纵向精细化发展,系统阐释西农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值得注意的是,要深入挖掘西农精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西农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历代西农人对于西农精神的诠释和在西农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共同之处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将这些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弘扬西农精神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流砥柱,其要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领袖和精神导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提升思政课教师将西农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动性。通过实地寻访、面对面访谈等形式,追本溯源,充分挖掘校史资源里面的思政元素,把西农精神读懂吃透,思政课教师要切实领悟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二是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加强对西农精神的学术研究,将西农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实现西农精神理论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同频共振,强化教师以理论研究反哺思政课教学的意识,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三是开展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帮助思政课教师了解西农精神的来龙去脉。最终实现以课堂为中心,让教师将西农精神的核心和精髓真正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三)深入挖掘校史校情资源,引导青年大学生感悟西农精神
校史资源是西农精神和西农故事的重要载体和源泉,脱离校史资源和西农故事空谈西农精神是不切实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史史料丰富、精神博大,学校命运长期与国家民族的荣辱和时代发展脉络密切关联。校史文化一方面折射出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曲折经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蹒跚过程。因此,可以挖掘隐藏在校史资源中的西农故事,例如西农创建之初于右任、辛树帜等领导功勋为学校的筹建跋山涉水,呕心沥血,为学校日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西农历届领导为学校建设顶层规划,合理布局,学校八十多年不断进步和发展,创造了一个个农业领域的卓越成就;名师大家站在西农讲台上数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镌刻了西农的时光印记。鼓励学生忆苦思甜,并与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结合,运用西农故事讲好“大思政课”,加深青年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刻认识。
(四)创新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激发青年大学生弘扬西农精神的活力
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在“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实现这种效果,就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改变,创新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可以从高校内部学生组织入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组建学生团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近年来高校学生组织和社团蓬勃发展,涉及范围众多,丰富了青年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但是关于校史文化研究、宣讲高校精神的社团组织较为少见,这或许可以成为开展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切入口。成立校史校情志愿服务团队、校史研究小组等学生组织,吸纳对校史资源和西农故事等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并聘请相关研究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依托学生组织开展一系列传播西农故事的社团活动,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西农精神真正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五)实施“理论教学—校园文化—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首先,理论教学是主方向,校史文化和高校精神进课堂是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西农故事”教学案例库的建立、完善以及应用,对于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和西农精神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针对校园文化可以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史文化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将弘扬西农精神的校情校史教育作为新生开学第一课,将西农校史融入学校各类主题活动,挖掘西农校史人物的经典事迹,保护西农原有的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兼具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的校园新景观,如此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史教育氛围。最后,将西农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可以借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不应将教育的环境限制在教室之内,更需要带着学生走出教室,突出学习的实践性,思政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校史的理论知识,更要以学生实际的体验为主。除了参观校史馆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东南窑”植物病理试验站,开展“校史寻根之旅”等,以实践检验理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西农精神的认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认为:“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7]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全面培养和提升大学精神内涵是大学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把大学作为引领社会风气的精神高地来打造,要将其作为国家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体现的风向标,要把大学的师生培养成能够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敢为时代先的喉舌。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毕业后服务社会固然重要,但是大学不是工厂,我们应当注重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注重一些故事的流传和精神的传承。然而,这些并不是顺其自然就能对所有人产生影响的,因此我们需要有心地去收集和解读大学故事、探寻和宣传大学精神,让西农精神进入到每一个西农人的心中。有了精神的正确引领,人生的格局才能进一步打开,人生才能变得更加充实精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3-06-01]..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3] 刘玉峰.关于“西农精神”的研究综述(二)[EB/OL].(2020-09-18)[2023-06-01].https://news.nwafu.edu.cn/xnxw/c3bb1d9e3d1f497b8c964bc7f596cbeb.htm.
[4] 新华社.习近平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EB/OL].(2019-09-06)[2023-06-01].https://www.gov.cn/xinwen/2019-09/06/content_5427780.htm.
[5] 劉玉峰.关于“西农精神”的研究综述(一)[EB/OL](2020-09-15)[2023-06-01].https://news.nwsuaf.edu.cn/xnxw/84b3e2b4a827493d8316b10f6ce0d9f6.htm.
[6]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6).
[7] 陶东风.从大学精神谈大学的软环境建设[J].社会观察,2009(2).
[责任编辑 胡巍洋]
收稿日期:2023-06-05
作者简介:赵星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研究”(22JDSZK19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教改课程思政标杆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XGG23008);2024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2024QN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