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参数及Hcy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4-05-11李培恒陈杰胡莹刘小焕梁长华
李培恒,陈杰,胡莹,刘小焕,梁长华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科,河南 新乡 453100)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主要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肌缺氧、缺血损伤,最终导致心肌坏死[1]。近年来,CHD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具有病情进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威胁人类健康[2]。早期评估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情况,可辅助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防控病情进展,改善预后,临床意义重大。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以CT技术为基础,通过注射对比剂及图像后处理,可清晰显示全身血管细节,亦可反映血管与病变间的关系,且具有无创、费用低、可重复等优势,医生及患者接受度均较高[3]。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为含硫氨基酸,既往研究显示,Hcy是CHD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进展具有紧密联系[4-5]。但目前关于CTA联合血清Hcy在CHD中的临床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分析CTA参数及血清Hcy水平检测联合应用对CHD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HD患者98例,纳入研究组,根据1∶1选例原则,另选取同期、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98例,纳入对照组。研究组: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41~71岁,平均(56.18±7.26)岁;体重指数20.1~24.1 kg·m-2,平均(22.10±0.98)kg·m-2;心率61~82次·min-1,平均(71.35±5.16)次·min-1;病程2~10 a,平均(6.08±1.82)a;不良生活习惯为酗酒33例,抽烟42例;基础病为高血压55例,高脂血症41例,糖尿病17例。对照组:男性67例,女性31例;年龄40~69岁,平均(54.39±6.88)岁;体重指数19.8~23.7 kg·m-2,平均(21.79±0.95)kg·m-2;心率60~80次·min-1,平均(70.02±4.89)次·min-1。对比两组性别、年龄、BMI、心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研究组符合《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6]相关诊断标准;②对照组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确认为健康状态;③临床资料留存完整;④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CTA检查。(2)排除标准:①入院前3个月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②伴严重免疫系统疾病;③伴肝、心、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④伴恶性肿瘤;⑤伴脑梗死等其他严重循环系统疾病;⑥丧失自主行为能力;⑦造影显像不清晰,无法明确诊断;⑧治疗后3个月内失联;⑨既往有冠脉重建手术史;⑩对比剂过敏;无法或拒绝行CTA检查。
1.3 方法
1.3.1治疗
根据《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6]相关治疗标准,给予对症治疗。
1.3.2CTA检查
检查前签订知情检查同意书并交代注意事项,嘱受检者屏息,减少呼吸运动产生的伪影,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Aquilion ONE或美国GE公司生产的Revolution CT扫描机进行扫描:准直器分别为0.5 mm×320 mm,0.625 mm×256 mm;管电压100~120 kV,每圈旋转时间0.275 s,层厚分别为0.5 mm及0.625 mm;容积数据采集范围160 mm。扫描范围:心脏膈面下方至气管隆突水平。使用高压注射器于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普罗胺(Bayer Vital Gmbh,国药准字HJ20171340),根据身高体重计算用量。数据传输至冠状动脉人工智能分析软件,利用块分析软件功能识别血管和管腔边界,并测量、计算最小管腔直径(minimum lumen diameter,MLD)、最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en area,MLA)、斑块总体积(total plaque volume,TPV)值。将所有处理数据上传至工作站。
1.3.3血清Hcy水平检测
抽取两组受检者入院时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3~5 mL,室温下静置至血液凝固,使用Avanti JXN-30智能型高效离心机(美国贝克曼连尔特有限公司),以半径8 cm,转速3 500 r·min-1,于常温25 ℃条件下离心10 min,取上层清液检测。采用酶循环法测定血清Hcy水平,试剂盒购自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3.4病情及预后评估
根据入院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7]对研究组冠脉病变程度进行评估:(1)轻度:Gensini评分≤24分,19例。(2)中度:24分
1.3.5质量控制
血清检测所有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严格操作。为减少主观偏倚,由2名资深影像科医师采用盲法,协作分析CTA图像,对有争议结果,协商后给出一致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CTA参数及血清Hcy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TA参数MLD、MLA值较小,TPV值及血清Hcy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CTA参数及血清Hcy水平比较
2.2 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CTA参数及血清Hcy水平比较
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CTA参数MLD、MLA值比较:重度病变<中度病变<轻度病变。TPV值及血清Hcy水平比较:重度病变>中度病变>轻度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CTA参数及血清Hcy水平比较
2.3 相关性分析
CTA参数MLD、MLA值与冠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TPV值及血清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相关性分析
2.4 不同预后患者CTA参数及血清Hcy水平比较
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CTA参数MLD、MLA值较小,TPV值及血清Hcy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预后患者CTA参数及血清Hcy水平比较
2.5 ROC分析
以预后不良患者为阳性样本,以预后良好患者为阴性样本,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CTA参数MLD、MLA、TPV值及血清Hcy水平联合预测CHD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99,最佳诊断敏感度为90.16%,最佳诊断特异度为89.19%,约登指数0.794。见表5。
表5 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CHD发病人数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且具有较高致残、致死率,给患者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8-9]。目前,冠脉造影是临床诊断CHD“金标准”,但其属有创检查,费用高昂,且有引发过敏性休克、急性心梗等风险,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10]。故探寻便捷、敏感的检查方式,早期评估CHD患者病情及预后,并指导后续治疗,对CHD患者极为重要。
现在高性能CT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更宽的覆盖范围,CTA将CT与大范围、薄层、快速扫描技术相结合,且分辨率较高,可直观、精准显示冠脉形态、走行、狭窄程度及管壁斑块等情况,多层面、多角度采集冠脉信息,并经配套软件进行图像三维重建,给予定量、定性综合分析,可为临床评估冠脉变异及管壁斑块情况提供重要信息[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TA参数MLD、MLA值小于对照组,其数值随病情加重逐渐减小,TPV值大于对照组,其数值随病情加重逐渐增大,提示CTA参数与CHD发生、发展相关。分析原因可能是,CHD患者伴冠脉粥样硬化,炎症因子趋化、募集、黏附于血管病变部位,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快斑块形成,斑块体积增大,造成冠脉管腔狭窄、管腔面积缩小,表现为MLD、MLA值减小,TPV值增大[13]。本研究发现,MLD、MLA值与冠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TPV值与之呈正相关,再次证实上述结论。究其原因,随CHD患者病情加剧,心肌缺氧、缺血程度加重,血流速度减缓,另一方面,病情进展可加重血管内膜损伤,激活凝血系统,造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快管腔狭窄甚至闭塞,CTA参数MLD、MLA、TPV值随之改变[14]。本研究进一步数据分析显示,预后不良患者MLD、MLA值小于预后良好患者,TPV值大于预后良好患者,提示各参数值与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大量临床实践表明,CTA单独诊断结果易受呼吸、心率等多种因素干扰,产生运动伪影,进而影响临床诊断准确度,此外,部分患者病程较长,局部冠脉已出现钙化灶,亦可影响成像清晰度[15]。本研究将CTA检查与血清学指标联合应用,以期提高临床诊断效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Hcy在观察组血清中异常高表达,且其水平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提示Hcy可参与CHD发生及病情发展过程。Hcy属半胱氨酸、蛋氨酸代谢产物,正常生理状态下,其在机体血液中的水平较低,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时,其水平可迅速升高,参与CHD等疾病发生、发展[16]。本研究发现,血清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推测是Hcy高表达具有一定细胞毒性,可导致机体生成大量氧自由基,引发或加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并促进血管平滑肌增殖,造成凝血及纤溶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病情加剧[17-18]。本研究还发现,血清Hcy水平在预后不良患者血清中呈过高表达,表明Hcy与CHD患者预后有关。
基于上文描述,本研究进一步数据分析显示,MLD、MLA、TPV值及血清Hcy水平联合预测CHD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99,最佳诊断敏感度为90.16%,约登指数0.794,提示联合应用对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评估预后的有效检查方案之一。
4 结论
CTA参数MLD、MLA、TPV值及血清Hcy水平与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联合应用对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为临床评估病变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