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2024-05-11
中考真题(2023·江苏淮安卷)
故乡的芦苇
徐 刚
①大地有很多的儿女,芦苇是挺拔的一群。
②芦苇的挺拔,自然不同于青松的苍劲、翠竹的出众。芦苇是矮小的、清瘦的,但,它也确实昂首站立着——在江畔、海滨、河旁,总之,在我的家乡,是随处可见的。良田是芦荡里开出来的,小路是芦荡里踏出来的,炊烟是芦荡里飘出来的……
③有时是无边无际的,随风起伏,时高时低,和长江里的波浪连成了浩浩荡荡的一片。倘是夏天,这一片绿色,会叫人赏心悦目,胸襟大开。倘是秋日,绿色变成了金黄,芦花已开过,芦苇在萧瑟寒风中依旧站立着,芦叶还不时在风中发出尖厉的哨音,仿佛是面对严寒的呼叫与抗争。那时,就连鸭子也换了一身厚厚的绒毛,有的人早已用棉衣把自己包裹起来了。
④我的老家离江边不远。儿时,为了谋生,经常和母亲一起去芦荡里拾柴、刈丝草籽,这呼叫声是经常听到的,以至今天想起还不绝于耳。
⑤在芦荡里燃起第一缕炊烟的祖先,曾经度过了何等艰难而又凄凉的时光。
⑥我在故书堆里寻找过他们的足迹,寻找过我的故乡最初的影子——那是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元年的。那时,海岛就是一片芦荡,几群野鸭,几只螃蟹。没有人烟,没有小路,没有村落,连鸡鸣狗叫也没有。最早的房屋是用几捆芦苇搭成的,名为“环洞舍”。岛上没有淡水的时候,就吃芦根——雪白如藕节的芦根,直到我儿时,依旧是孩子们常常找来吃的好东西。
⑦江流冲击,大浪淘沙,这芦根纵横的大地竟是捏得出油的肥田沃壤。种稻得稻,种花得花,种什么长什么,岛上有了瓜果飘香,有了五谷杂粮。从此后,芦苇便开始被故乡人认识、利用,成了岛上的一宝。
⑧临近江边的一排又一排芦苇,阻挡着潮水洪峰。用芦苇编成的篱笆墙冬暖夏凉,吃芦叶包的粽子满口都是清香。把芦叶卷成喇叭一样的芦哨,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吹着,是田野上一支支生活的牧歌。穿上芦花织成的“芦花靴子”,就连冬天也变得温暖……
⑨芦苇虽不能做支撑高楼的栋梁,却乐于千百年如一日地厮守着大海,面对着潮流。它的背靠着长堤,绝不是以长堤为靠山,自己能图个安逸,而是长堤的前沿和屏障。潮汛的洪峰卷来时,往往总伴着飓风、暴雨,向芦苇卷去。风浪也会把一些芦苇打断,甚至卷走。但,它的更多的姐妹兄弟却依旧挺立着,并且还不断地生长着新芦。
⑩阔别故乡的人,在江轮上远远望见影影绰绰的芦苇,便说:这就是我的家乡!
?何止是故乡人才爱芦苇呢?
?一个曾在我家乡的芦荡里打过游击的老前辈,给自己的女儿取乳名为“芦花”。我在杭州的西湖畔第一次见到他时,他便问:“你那儿的芦苇好吗?”我慨然了!是的,我们是不能够忘记曾经滋养过我们的小草和芦苇的——那是当年革命的藏身之地啊!
?故乡,芦苇,你听见人们的问候了吗?
?芦苇,这是多彩多姿的芦苇,这是有声有色的芦苇。一根根纤细的芦苇,连结着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循着老一辈的脚印,青年一代在芦荡里耕耘、播种。沧海只能变成桑田,不能生出稻谷。我是在芦荡边长大的,我永远是他们中的一员。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海又会风云骤起。但,芦苇自有芦苇的纤纤风骨,这就是芦苇的最可宝贵处了。
?深秋,在我的故乡正是收割芦苇的时候,一行大雁从我住所的上空向南飞去,我真想把我的思念挂在大雁的翅膀上。我希望大雁落脚的地方,明年会冒出一根新芦……
(节选自《百年美文》,有改动)
1.结合文章内容理清思路,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2.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3.老前辈给自己的女儿取乳名为“芦花”的原因有哪些?
4.谈谈你对第?段加点词“纤纤风骨”的理解。
实战演练
(一)黄河,母亲的河
魏 巍
①黄河,是我故乡的河,母亲的河,我从小对她就是熟稔的和亲昵的。长大以后,随着时代的风云,我又多次渡过她的激流,也察看过她各段的腰身和雄姿,可是却没有观赏过有名的壶口瀑布,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②黄河,永远像诗像梦一般地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她离我住的县城不算太远,我还记得,离黄河五六里远,就能听到远远传来呼隆隆,呼隆隆,一种近乎天际滚过的轻雷。我第一次走到她的身边时,真要惊呆了。哦,这就是黄河吗?她那铺天盖地而来的赭红色的滚滚黄流,无涯无际。我也曾登上邙山之巅看过黄河:遥望北岸,仅能看到一条窄窄的模糊的黑线;而向西一望,却是天连水,水连天,那汹涌澎湃的黄流,就像真的是从天上倾下来似的。唯有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黄河啊黄河,你的雄伟磅礴的气概有谁能够相比呢!
③终于,这次乘赴延安的归程之便,可以了却这一心愿了。
④壶口在宜川境内,距县城还有一百多华里的路程。我们在宜川略事休息就上路了。蓦然间,已传来黄河隆隆的涛声。原来车子已经驶出山口,正在陡峭的河岸上沿河而上。这涛声在深谷中回旋激荡,越来越显得激越和沉重,一如怒雷在山间回响。过去我听《黄河大合唱》,尤其是《保卫黄河》一段时,常常敬佩作者真的把黄河的涛声摄取到旋律中了。今天我听了黄河涛声,不禁又沉入到那“风在吼,马在叫”的令人熱血沸腾的呐喊里。“这就叫‘十里龙槽。”宜川的同志又说,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就是从壶口开始的。在“龙门未辟,吕梁未凿”之前,黄河在这里受阻,上面是一片洪水。就是这位大英雄率领万千百姓,在这里凿开了河水的通道,才使这条滚滚巨流宣泄而下。我望着十里龙槽两岸青石壁上那些斑斑驳驳的遗痕,究竟是先民们辟凿的呢,还是这巨流不舍昼夜冲刷的呢,抑或是这两者兼而有之呢?想到这里,我不禁对先民们的艰苦创业肃然起敬了。
⑤正谈叙间,忽见前面的河谷里腾起了几丈高的白烟,仿佛大团大团的白云落在峡谷里。刚想动问,宜川的同志就指着白烟笑道:“那儿就是壶口瀑布了。”
⑥在黄河峻拔的高岸上,有一个很好看的观瀑亭,但是谁也不愿留在那里,满地都是紫色的岩石,被水流常年冲磨得异常润滑。我们要想进入龙糟接近瀑布还得再爬下一个陡岸。说话间,我们就攀缘着巉岩跳下去了。我刚刚接近瀑布,想站在岩石上留影,不意被溅起的飞沫打得衣襟尽湿,不得不向后退了几步。这时,忽听耳边有人叫:“彩虹!彩虹!”我仰头一望,果见头顶蒸腾的白雾中挂着一弯伸手可触的七色彩虹。
⑦“还是到上面来吧!这里好看。”上面有几个同志喊道。我立刻攀缘上去,果然一切尽收眼底。向北望去,那汹汹黄流简直像千万匹战马疾驰而来,两岸群山却似在惊飞后退;俯视窄窄的壶口,惊人的狂涛如同三条争相夺路的黄龙扑下断崖。啊!看,黄河在一霎时竟立起来了!呵,壶口瀑布,你哪里是什么瀑布呢?一条偌大的黄河,在秦晋峡谷间也足有四百米宽的黄河,要从仅仅三四十米宽的壶口冲过去,这该是何等的声势啊!世界上哪有这等声势的瀑布呢!不,这不是瀑布,这是夺路求生的惊涛,是冲决一切的狂澜,是集万钧之力准备与敌决一死战的大军,是不容任何人轻侮的、黄河之所以被称为黄河的那种力量和尊严!
⑧在这一霎之间,我似乎进一步感悟到黄河的性格了。啊,我的故乡的河,母亲的河!你是那样朴素,那样厚重和真诚;你挚爱和平,并不想要别人的什么;你的坚忍常常出人意料。
⑨啊,黄河!我故乡的河,母亲的河,中国的河!
(选自《魏巍散文选》)
1.作者为什么称黄河为“故乡的河,母亲的河,中国的河”?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第④段写史书中记载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画线句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你从修辞的角度为其作批注。
4.第⑧段说“在这一霎之间,我似乎近一步感悟到黄河的性格了”,你认为作者感悟到黄河怎样的性格?
5.有人认为将本文的标题改为“壶口瀑布”更加合适。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二)葱花馒头
陈卫中
①天未破晓,淡青色的天空中还缀着几颗稀疏的星星,路旁的香樟树,叶子低垂,静默地陪伴着仍在睡梦中的小镇。南洋路的东头,有一盏灯总会第一个亮起,那是老韩馒头店。
②当早晨的阳光柔柔地洒在街道上,照着赶早的人群,老韩的店门口已经排起了十几个人的队伍。老韩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站立在案板旁。他抬起头,望一望墙上的挂钟。时间到了,他向韩嫂点了下头,韩嫂便立刻揭开了笼盖,把蒸笼一屉屉地端下来,放在旁边的台板上,让热气跑上一会儿。
③老韩从案板旁的架子上,将等待上笼的馒头坯子一屉屉地放到蒸笼上。他习惯性地将每个笼屉转上半周,以防蒸气跑漏。
④他五个,你十个,韩嫂麻利地从笼屉中将馒头放到排队者的盘子或装入塑料袋中,还不忘和每个人唠上两句家常,有说有笑。不用收钱,扫码之后,小喇叭中响起了五元、十元的声音。其实,老韩和韩嫂都没有介意喇叭里蹦出的数字,一者没空,二者信任。
⑤一笼馒头分完了,韩嫂笑着跟排队的人打招呼,下一笼要等一刻钟,要不大家先去买其他东西。
⑥蒸笼又慢慢地冒起白汽,老韩又着手准备又一笼的馒头。从发面缸里,抓三次,抓出三个大面团,放在压面机上。开启电源,压轴转动,将面团压成宽宽厚厚的面带。连续压上三遍,面带结结实实。把面带放在案板上,老韩抓上一点盐,撒在面带上,再抓上一把切好的葱花,同样撒在面带上。将面带宽头三折,使葱花刚好夹在中央,用手从前到后压一次,再用刀切成馒头坯子。每个动作,老韩都是那么地娴熟,每一抓都是那么准,每一撒都是那么匀,好像电脑编好的程序。
⑦老韩的葱花馒头,实在,有弹性,有咬劲,口味好,最大的特点是冷了也不硬,再热还能保持同样的弹性和口味,完全不像其他门市的馒头软而没劲还不宜再热。
⑧老韩感慨地说,做好一笼馒头,全在于用心。面粉要好,用料要足。老酵发面,面不能烂。三遍压实,一遍也不能少。葱花要新鲜,盐要适量,不能多,也不能少。老韩说的全是定性的要求,虚实多少全在他手指之间,也是他多年累积的经验和绝招。
⑨老韩还说,他从不做利润更丰的包子,只做葱花馒头和白馒头。他不能分心,要把馒头做到最好,对得起一起走过这么多年的街坊邻里。
⑩老韩和韩嫂都是六十大几的人了,儿女让他们不要再做,享享清福,可他们舍不得这门手艺,也耐不住清闲。老俩口现在已不追求馒头量的大小和赚钱的多少,每天只做一袋面,只应付门面,不再外送批发。收工以后,他们一起打扫卫生,蒸笼、案板、搅拌和压实机器、门面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中午的时候,老韩喝上两盅,再美美睡上一觉。晚上十点左右,再把第二天的面发上,在温度和时间中慢慢发酵。
?情所独钟老韩家的葱花馒头。
(选自《日月岛文学》公众号)
1.读了本文,小语也想试着做葱花馒头,于是他整理了老韩家葱花馒头的秘方,并由此引发了他和小文的对话。
小文:秘方的制作程序还缺两个。
小语:应该是(1) 和(2) 。
小文:这个秘方看上去和通常做馒头的方法也没有什么区别啊。
小语:既然是老韩家的秘方,那肯定还得再加上老韩的独有秘方——情感。
小文:这个补充得太棒了!那就加上耐心,因為制作程序很复杂,老韩还要提前一天发面。
小语:还要加上(3) ,
因为 ? 。
2.按照括号内的要求,完成(1)~(2)题。
(1)天未破晓,淡青色的天空中还缀着几颗稀疏的星星,路旁的香樟树,叶子低垂,静默地陪伴着仍在睡梦中的小镇。(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时间到了,他向韩嫂点了下头,韩嫂便立刻揭开了笼盖,把蒸笼一屉屉地端下来,放在旁边的台板上,让热气跑上一会儿。(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3.文章最后一段单句成段,有什么妙处?
(三)用爱好缝补时光
刘云燕
①我每天的时间主要分成了几大块,诸如吃饭、睡觉、工作。想一想,真正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以前闲下来,我就喜欢倒在沙发上,刷刷视频,嘻嘻哈哈地笑过,似乎一无所获。
②我有一个朋友喜欢钓鱼。休息的时候,他会研究各种垂钓方法,研究天文气压、水文特点,每每说起垂钓,必是眉飞色舞。每到假期,头一天晚上他必要约上相同爱好的钓友,包个车,第二天直奔水库而去。他们尤其喜欢夜钓,支起帐篷,搭一个高凳,一坐就是一晚上。我问他:“晚上那么冷,如果再没有收获,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他笑笑说:“垂钓的乐趣多着呢,可不仅是鱼儿上钩那一刹那的喜悦。你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使钓不上鱼,我们能一起迎来最美的清晨,看到阳光在湖面上缓缓升起,直到傍晚,还能钓上一杆夕阳。想想就美,是不是?”我发现,因为这个爱好,往日很内向的他竟然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性格也开朗了很多。他们探讨技术、交流心得,生活丰富多彩。
③还有一个朋友喜欢骑行。因為爱上骑行,他放弃了多年来开豪车出去旅行的习惯。从一开始和朋友们一起学习骑行的基本动作,继而学习自行车的维修和保养,甚至每个周末都要坚持几十公里的长途训练。几年以后的一个中秋假期,他们竟然相约骑行去了川藏线。在中国最美的公路上,他们领略着自然的磅礴大气,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友爱。中秋节当晚,一起在山路上吃月饼;遇上九十九道拐,相互喊着加油;到达布达拉宫后,一起举起自行车,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了这个爱好后,他更感觉到生命的美好,人生值得。
④我也开始调整自己,每天坚持写作。我觉得写作的时候,心灵是宁静的。喜欢静静地坐在温暖的阳光下,窗外有美景相伴,我让自己的手指在键盘上舞蹈。此时,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做一场心灵瑜伽,自由、闲适、轻盈、美丽。文字就像小溪中一个个快乐的小蝌蚪,总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涌出来,畅游在我的电脑屏幕上。写罢一篇,我就贴到网络上去和朋友们共享,总有天南海北的朋友,素昧平生,却认真品读,并一次次地给予我鼓励。这些温暖,都会激励我一直写下去。
⑤忙里偷闲,我又开始在网上学习钢琴课。优美的旋律总是让人欲罢不能,我梦想着将来自己的手指也可以在黑白琴键上舞蹈,弹奏出美好的乐曲来。每周三节课,一次一个半小时,看似稀松平常的安排,坚持下来却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有时候,是因为要加班没时间,有时候因为突发的变故抽不开身,最后只能挤出时间来看课程回放。好在,我慢慢地坚持下来了,开始可以弹奏出一首曲子,尽管还不熟练,却成就感满满。而且,在音乐的世界里,我的心态也在慢慢平和,享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⑥我也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书,哪怕是一篇散文、一个小故事,捧着书的感觉,是那么的惬意、闲适,远比去刷那些博人一笑的视频收获得多……
⑦就这样,在时间的间隙里,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也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自信……
⑧用爱好缝补时光,时光也在熠熠生辉。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3月8日,有删节)
1.仔细阅读全文,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朋友喜欢钓鱼,(1) →(2) ,感悟到生命的美好→(3) ,受到鼓励→我学习钢琴,(4) 。
2.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
文字就像小溪中一个个快乐的小蝌蚪,总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涌出来,畅游在我的电脑屏幕上。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选文结尾段的理解。
实战演练
(一)黄河,母亲的河
魏 巍
①黄河,是我故乡的河,母亲的河,我从小对她就是熟稔的和亲昵的。长大以后,随着时代的风云,我又多次渡过她的激流,也察看过她各段的腰身和雄姿,可是却没有观赏过有名的壶口瀑布,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②黄河,永远像诗像梦一般地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她离我住的县城不算太远,我还记得,离黄河五六里远,就能听到远远传来呼隆隆,呼隆隆,一种近乎天际滚过的轻雷。我第一次走到她的身边时,真要惊呆了。哦,这就是黄河吗?她那铺天盖地而来的赭红色的滚滚黄流,无涯无际。我也曾登上邙山之巅看过黄河:遥望北岸,仅能看到一条窄窄的模糊的黑线;而向西一望,却是天连水,水连天,那汹涌澎湃的黄流,就像真的是从天上倾下来似的。唯有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黄河啊黄河,你的雄伟磅礴的气概有谁能够相比呢!
③终于,这次乘赴延安的归程之便,可以了却这一心愿了。
④壶口在宜川境内,距县城还有一百多华里的路程。我们在宜川略事休息就上路了。蓦然间,已传来黄河隆隆的涛声。原来车子已经驶出山口,正在陡峭的河岸上沿河而上。这涛声在深谷中回旋激荡,越来越显得激越和沉重,一如怒雷在山间回响。过去我听《黄河大合唱》,尤其是《保卫黄河》一段时,常常敬佩作者真的把黄河的涛声摄取到旋律中了。今天我听了黄河涛声,不禁又沉入到那“风在吼,马在叫”的令人热血沸腾的呐喊里。“这就叫‘十里龙槽。”宜川的同志又说,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就是从壶口开始的。在“龙门未辟,吕梁未凿”之前,黄河在这里受阻,上面是一片洪水。就是这位大英雄率领万千百姓,在这里凿开了河水的通道,才使这条滚滚巨流宣泄而下。我望着十里龙槽两岸青石壁上那些斑斑驳驳的遗痕,究竟是先民们辟凿的呢,还是这巨流不舍昼夜冲刷的呢,抑或是这两者兼而有之呢?想到这里,我不禁对先民们的艰苦创业肃然起敬了。
⑤正谈叙间,忽见前面的河谷里腾起了几丈高的白烟,仿佛大团大团的白云落在峡谷里。刚想动问,宜川的同志就指着白烟笑道:“那儿就是壶口瀑布了。”
⑥在黄河峻拔的高岸上,有一个很好看的观瀑亭,但是谁也不愿留在那里,满地都是紫色的岩石,被水流常年冲磨得异常润滑。我们要想进入龙糟接近瀑布还得再爬下一个陡岸。说话间,我们就攀缘着巉岩跳下去了。我刚刚接近瀑布,想站在岩石上留影,不意被溅起的飞沫打得衣襟盡湿,不得不向后退了几步。这时,忽听耳边有人叫:“彩虹!彩虹!”我仰头一望,果见头顶蒸腾的白雾中挂着一弯伸手可触的七色彩虹。
⑦“还是到上面来吧!这里好看。”上面有几个同志喊道。我立刻攀缘上去,果然一切尽收眼底。向北望去,那汹汹黄流简直像千万匹战马疾驰而来,两岸群山却似在惊飞后退;俯视窄窄的壶口,惊人的狂涛如同三条争相夺路的黄龙扑下断崖。啊!看,黄河在一霎时竟立起来了!呵,壶口瀑布,你哪里是什么瀑布呢?一条偌大的黄河,在秦晋峡谷间也足有四百米宽的黄河,要从仅仅三四十米宽的壶口冲过去,这该是何等的声势啊!世界上哪有这等声势的瀑布呢!不,这不是瀑布,这是夺路求生的惊涛,是冲决一切的狂澜,是集万钧之力准备与敌决一死战的大军,是不容任何人轻侮的、黄河之所以被称为黄河的那种力量和尊严!
⑧在这一霎之间,我似乎进一步感悟到黄河的性格了。啊,我的故乡的河,母亲的河!你是那样朴素,那样厚重和真诚;你挚爱和平,并不想要别人的什么;你的坚忍常常出人意料。
⑨啊,黄河!我故乡的河,母亲的河,中国的河!
(选自《魏巍散文选》)
1.作者为什么称黄河为“故乡的河,母亲的河,中国的河”?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第④段写史书中记载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画线句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你从修辞的角度为其作批注。
4.第⑧段说“在这一霎之间,我似乎近一步感悟到黄河的性格了”,你认为作者感悟到黄河怎样的性格?
5.有人认为将本文的标题改为“壶口瀑布”更加合适。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二)葱花馒头
陈卫中
①天未破晓,淡青色的天空中还缀着几颗稀疏的星星,路旁的香樟树,叶子低垂,静默地陪伴着仍在睡梦中的小镇。南洋路的东头,有一盏灯总会第一个亮起,那是老韩馒头店。
②当早晨的阳光柔柔地洒在街道上,照着赶早的人群,老韩的店门口已经排起了十几个人的队伍。老韩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站立在案板旁。他抬起头,望一望墙上的挂钟。时间到了,他向韩嫂点了下头,韩嫂便立刻揭开了笼盖,把蒸笼一屉屉地端下来,放在旁边的台板上,让热气跑上一会儿。
③老韩从案板旁的架子上,将等待上笼的馒头坯子一屉屉地放到蒸笼上。他习惯性地将每个笼屉转上半周,以防蒸气跑漏。
④他五个,你十个,韩嫂麻利地从笼屉中将馒头放到排队者的盘子或装入塑料袋中,还不忘和每个人唠上两句家常,有说有笑。不用收钱,扫码之后,小喇叭中响起了五元、十元的声音。其实,老韩和韩嫂都没有介意喇叭里蹦出的数字,一者没空,二者信任。
⑤一笼馒头分完了,韩嫂笑着跟排队的人打招呼,下一笼要等一刻钟,要不大家先去买其他东西。
⑥蒸笼又慢慢地冒起白汽,老韩又着手准备又一笼的馒头。从发面缸里,抓三次,抓出三个大面团,放在压面机上。开启电源,压轴转动,将面团压成宽宽厚厚的面带。连续压上三遍,面带结结实实。把面带放在案板上,老韩抓上一点盐,撒在面带上,再抓上一把切好的葱花,同样撒在面带上。将面带宽头三折,使葱花刚好夹在中央,用手从前到后压一次,再用刀切成馒头坯子。每个动作,老韩都是那么地娴熟,每一抓都是那么准,每一撒都是那么匀,好像电脑编好的程序。
⑦老韩的葱花馒头,实在,有弹性,有咬劲,口味好,最大的特点是冷了也不硬,再热还能保持同样的弹性和口味,完全不像其他门市的馒头软而没劲还不宜再热。
⑧老韩感慨地说,做好一笼馒头,全在于用心。面粉要好,用料要足。老酵发面,面不能烂。三遍压实,一遍也不能少。葱花要新鲜,盐要适量,不能多,也不能少。老韩说的全是定性的要求,虚实多少全在他手指之间,也是他多年累积的经验和绝招。
⑨老韩还说,他从不做利润更丰的包子,只做葱花馒头和白馒头。他不能分心,要把馒头做到最好,对得起一起走过这么多年的街坊邻里。
⑩老韩和韩嫂都是六十大几的人了,儿女让他们不要再做,享享清福,可他们舍不得这门手艺,也耐不住清闲。老俩口现在已不追求馒头量的大小和赚钱的多少,每天只做一袋面,只应付门面,不再外送批发。收工以后,他们一起打扫卫生,蒸笼、案板、搅拌和压实机器、门面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中午的时候,老韩喝上两盅,再美美睡上一觉。晚上十点左右,再把第二天的面发上,在温度和时间中慢慢发酵。
?情所独钟老韩家的葱花馒头。
(选自《日月岛文学》公众号)
1.读了本文,小语也想试着做葱花馒头,于是他整理了老韩家葱花馒头的秘方,并由此引发了他和小文的对话。
[ 老韩家葱花馒头的秘方 用料:面粉、老酵、葱花、盐
制作程序:发面——抓出面团——压面机连续压三遍(或用擀面杖手擀)——把面带放在案板上——切成馒头坯子——上蒸屉蒸。 ]
小文:秘方的制作程序还缺两个。
小语:应该是(1) 和(2) 。
小文:这个秘方看上去和通常做馒头的方法也没有什么区别啊。
小语:既然是老韩家的秘方,那肯定还得再加上老韩的独有秘方——情感。
小文:这个补充得太棒了!那就加上耐心,因为制作程序很复杂,老韩还要提前一天发面。
小语:还要加上(3) ,因为 。
2.按照括號内的要求,完成(1)~(2)题。
(1)天未破晓,淡青色的天空中还缀着几颗稀疏的星星,路旁的香樟树,叶子低垂,静默地陪伴着仍在睡梦中的小镇。(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时间到了,他向韩嫂点了下头,韩嫂便立刻揭开了笼盖,把蒸笼一屉屉地端下来,放在旁边的台板上,让热气跑上一会儿。(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3.文章最后一段单句成段,有什么妙处?
(三)用爱好缝补时光
刘云燕
①我每天的时间主要分成了几大块,诸如吃饭、睡觉、工作。想一想,真正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以前闲下来,我就喜欢倒在沙发上,刷刷视频,嘻嘻哈哈地笑过,似乎一无所获。
②我有一个朋友喜欢钓鱼。休息的时候,他会研究各种垂钓方法,研究天文气压、水文特点,每每说起垂钓,必是眉飞色舞。每到假期,头一天晚上他必要约上相同爱好的钓友,包个车,第二天直奔水库而去。他们尤其喜欢夜钓,支起帐篷,搭一个高凳,一坐就是一晚上。我问他:“晚上那么冷,如果再没有收获,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他笑笑说:“垂钓的乐趣多着呢,可不仅是鱼儿上钩那一刹那的喜悦。你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使钓不上鱼,我们能一起迎来最美的清晨,看到阳光在湖面上缓缓升起,直到傍晚,还能钓上一杆夕阳。想想就美,是不是?”我发现,因为这个爱好,往日很内向的他竟然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性格也开朗了很多。他们探讨技术、交流心得,生活丰富多彩。
③还有一个朋友喜欢骑行。因为爱上骑行,他放弃了多年来开豪车出去旅行的习惯。从一开始和朋友们一起学习骑行的基本动作,继而学习自行车的维修和保养,甚至每个周末都要坚持几十公里的长途训练。几年以后的一个中秋假期,他们竟然相约骑行去了川藏线。在中国最美的公路上,他们领略着自然的磅礴大气,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友爱。中秋节当晚,一起在山路上吃月饼;遇上九十九道拐,相互喊着加油;到达布达拉宫后,一起举起自行车,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了这个爱好后,他更感觉到生命的美好,人生值得。
④我也开始调整自己,每天坚持写作。我觉得写作的时候,心灵是宁静的。喜欢静静地坐在温暖的阳光下,窗外有美景相伴,我让自己的手指在键盘上舞蹈。此时,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做一场心灵瑜伽,自由、闲适、轻盈、美丽。文字就像小溪中一个个快乐的小蝌蚪,总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涌出来,畅游在我的电脑屏幕上。写罢一篇,我就贴到网络上去和朋友们共享,总有天南海北的朋友,素昧平生,却认真品读,并一次次地给予我鼓励。这些温暖,都会激励我一直写下去。
⑤忙里偷闲,我又开始在网上学习钢琴课。优美的旋律总是让人欲罢不能,我梦想着将来自己的手指也可以在黑白琴键上舞蹈,弹奏出美好的乐曲来。每周三节课,一次一个半小时,看似稀松平常的安排,坚持下来却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有时候,是因为要加班没时间,有时候因为突发的变故抽不开身,最后只能挤出时间来看课程回放。好在,我慢慢地坚持下来了,开始可以弹奏出一首曲子,尽管还不熟练,却成就感满满。而且,在音乐的世界里,我的心态也在慢慢平和,享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⑥我也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书,哪怕是一篇散文、一个小故事,捧着书的感觉,是那么的惬意、闲适,远比去刷那些博人一笑的视频收获得多……
⑦就这样,在时间的间隙里,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也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自信……
⑧用爱好缝补时光,时光也在熠熠生辉。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3月8日,有删节)
1.仔细阅读全文,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朋友喜欢钓鱼,(1) →(2) ,感悟到生命的美好→(3) ,受到鼓励→我学习钢琴,(4) 。
2.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
文字就像小溪中一个个快乐的小蝌蚪,总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涌出来,畅游在我的电脑屏幕上。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选文结尾段的理解。
(四)乡村八音会
卓 然
①我们村常常演奏八音会【注】,有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八音会就移到街道上,小广场上,或者村中的舞台上。但八音会不管移到哪里,哪里都是“金色与星光共生辉,八音与人声齐沸腾”。
②结识九哥后,我对乡村八音会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③九哥是农村人,大约年届古稀,虽然鬓发披霜,但骨骼健朗。他总是穿着一身带艺术家风格的短袖衫,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放下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我一听就知道他背的是“八音会”的“家伙”。他调到城里在某中学教语文后,几乎每晚都骑自行车跑回村里去“耍会”,耍半夜八音会,再骑车赶到学校,给学生判作业,备课,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几乎整夜不睡也不觉得累,好像八音会是兴奋剂一样。退休后,就买了一路“家伙”,天天到市中心广场“耍会”。我问九哥,八音会真的就那么厉害吗?你是不是太沉迷了?九哥说,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④九哥说,乡村八音会既涵润着天地之音,也蕴藏着山水之音。乡村里的人对着山练,对着水练,锣声、鼓声、琴声、箫声中,都是山的回音,都是水的回音。所以我们在八音会的演奏中,无不带着山水之音。什么是山水之音?也可叫山水精神,也是地域特色。为什么江南丝竹多柔婉、娴静、缠绵?其音其韵,都来自杏花春雨;为什么北国的锣鼓宛若疾风骤雨?因为我们的地方多是峰峦水壑。江南丝竹是江南的山水情志,我们的锣鼓声声是我们北方人的山水精神。
⑤九哥说得那么自信,是他的文化自信,是他的民族自信,更是他的人格自信。
⑥九哥还说,凡是乡村八音会,都应该有自己的“稼穑之音”,就是人间烟火,像范文正公《齑(jī)赋》中说的:“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措大口中嚼出来的,就应该是“稼穑之音”。
⑦九哥把鼓槌在老鼓面上轻敲,听见老鼓响,耍会的人陆续来了。喝过茶,八音会就要开始了,九哥对我说,我将听到的是“龙凤之音”,也叫辉煌之音。
⑧九哥刚刚说罢,便听得“咣——”的一声,铜锣响了,有一点惊心动魄。
⑨筛锣的人把铜锣高高举起,眼很专注地盯着锣心,第一声余音未销,又猛然“咣咣——”两声,锣声穿过翠竹,绕过银杏、幼松、青桐,声音仿佛是金色的。
⑩九哥开始擂鼓了。三通鼓响之后,锣鼓齐动,如风雨交加,如电闪雷鸣,如大雨瓢泼,如山洪暴发,如一千个雷从天空中滚过,如一千条洪流奔向沟壑,像千军万马排山倒海,摧枯拉朽。金色如黄河,滔滔之水天上来,带着上苍的旨意,直指东海;峻拔如太行,孤峰高岸,壁立千仞,壮丽辉煌。一忽儿如江南的雨,一忽儿如塞北的雪。偶或薄暮将临,山鸟倦归;又如晨色乍露,鹄鸢矫翼。仿佛无比壮阔的古代战场,铁骑纵横,刀来枪往,剑戟相击。唢呐声嘶,如北马啸啸;箫声呜咽,如雁哀长空。那是一曲慷慨壮歌,犷悍,高亢,激越,如猛虎追猎,说是精神,又是性格,也是风骨。
?八音会演奏到最激烈的时候,大锣、小锣、大小铙钹(náo bó),一双鼓槌、一对梆子,一起抛向空中,翻腾着,旋转着,金光闪荡,像千万条金色的龙穿越飞舞在云朵中,让人炫惑,让人一时弄不清南北。等家伙落下来接在手里的时候,还来了最后一响,乐声便戛然而歇,像豹子甩尾,直如悬崖勒马。
?此时此刻,街上的行人都忘记自己要去哪儿,该去办什么事了。很多人都驻足街头,或者干脆拥到小广场上来,不停地拍手叫好。
?稍静片刻,九哥把老鼓箭换了小鼓箭,小鼓箭在明月一样的小鼓中心,敲出来清脆的声音,锣声不再狂放,铙钹不再嚣张,各样家伙仿佛坐了十年寒窗的学子,带着斯文,帶着温情,与琴、笙、箫、唢呐,文武顾盼。横笛洞箫,胡琴悠扬;杜鹃声里,春雨潇潇;喈喈者鸟歌,啸啸者马鸣;像男孩女孩走在阳光里,行在春风中,呼唤着,嬉笑着;像溪流蜿蜒于青青草下,砂石之上,石罅(xià)之间……把人心都震碎了,让所有人都醉了。
?八音会结束了。九哥站起来,对我笑笑说,这就是乡村八音会的龙凤之音,辉煌吗?
(选自2024年第1期《乡音》,有删改)
【注释】八音: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主要使用鼓、锣、钹、旋、笙、箫、笛、管八种乐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1.第③段为什么要详细介绍九哥“耍会”的情况?请简要分析。
2.选文第⑩?段语言极富表现力,读来酣畅淋漓,请任选一句加以品味。
3.选文第?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说明。
4.你认为应该采用以下哪种朗读基调朗读第⑧~?段描写八音会演奏现场的内容?请做出选择,并陈述理由。
A.温和喜悦
B.热烈赞扬
C.深沉坚定
我选 (填序号),理由是:
5.请你结合阅读选文的感触,写一段推荐语,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同学。
(五)母亲的世界
唐 敏
①母亲的世界不大,除了父亲和我们,便是她的灶台。
②街坊邻里、家亲眷属、身边伙伴,无不知晓母亲烧得一手家常好菜。母亲拿手的豆腐丸子汤,那捏散了的柴火豆腐拌上些许剁碎的肉末和葱花,搓成略小于乒乓球的丸子,掺在鸡蛋青菜汤里。在还不能实现吃肉大快朵颐的岁月,我和弟弟就靠这沾了荤腥的丸子汤来解馋。
③母亲此生最怕的,估计就是担心她的一双儿女和年迈的双亲吃不饱穿不暖,因为她打小受苦挨饿。为了家里炉膛内能升起一把火,母亲十岁就打着赤脚到处捡煤渣,城里哪里有窑厂她就去哪里,没有交通工具不说,各种崎岖不平的路,一走就是十多里,让她那双脚饱经风霜。为了贴补家用,母亲下学堂就帮外公外婆跟着厂子里的工人们打棉纱,打棉纱时需要脚不沾地往返跑,人们常常夸她人小跑得比谁都快,棉纱还打得好。为了照顾两个弟弟,母亲省下自己的口粮,饿得低血糖频发倒地。
④母亲很心疼我,即便是这样,我小时也没逃过母亲的一顿打。那年父亲老家来了一位稀客,是我堂姐,顿时家里饭桌上有了过年时才会出现的黄金蛋饺、鲜肉丸子和鱼糕……说起这蛋饺,现在的餐馆里已经难以寻得了。那日趁着母亲和堂姐她们出了门,我打开橱柜,站在小凳子上点了灶火,将仅剩的一碗蛋饺仿着母亲的做法加热后囫囵全吞。母亲一向严厉且寡言,见我如此贪吃岂能容忍,一巴掌就抡了过来。后来父亲和我促膝谈心,你母亲哪里是舍不得几个蛋饺,她是怕你娇纵,只晓得自己吃独食却不懂得分享和顾念。
⑤外公去世后,母亲常常做菜给外婆送去。后因外婆逐渐衰老,母亲将外婆接到身边。外婆瘫痪不能自理后,母亲还管着一家老小十来口人的生活,汤水、菜肴不曾马虎过一日。如果有谁说一嘴想吃肉沫面或者蛋炒粉,母亲便会解下围裙,立马跑到街市提回一袋新鲜的碱水面或米粉,做好了端上桌,看着我们吃得满嘴流油的样子浅浅地笑。她就像个“铁三娘”,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午休和晚间,还会给外婆弄午点和宵夜,直到外婆去世。外婆走的那天,母亲劝我不哭,但她却躲在角落看着外婆曾经用过的碗流泪。
⑥母亲的放不下,随着时光流逝,又赓续到我和弟弟的儿女身上。为了确保孩子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已逾七十的母亲每天六点起床,从城北的集贸市场转到东边,再提着满满当当的一篮子菜或公交或骑车到城南弟弟家里做饭。热天一身汗,冷天一头霜,哪怕腰椎间盘突发导致歪扭着身躯也是要去的。我无数次提出不要母亲去买菜了,母亲不允,还生了气,我知道她是怕影响我们上班,想让整天守在店面里的弟弟弟妹睡个安稳觉。
⑦那日回家看腰疼已久的母亲,她慌忙起身一瘸一拐把手中碗筷放进厨房,你帮我贴张膏药吧。只见母亲轻轻褪去长裤,大腿处足有两个巴掌那么大的淤紫赫然在目,我急切地问,您不是一直腰疼吗,这腿是怎么回事?她这才道出实情。几天前母亲骑车赶着回家做饭,突遇瓢泼大雨,路滑车翻,母亲重摔倒地,被压在车底,全身湿透。见我低沉不语,母亲连连摆手,“没得事,没得事,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我当时就告诉自己啊,不能倒下,我的孩子们还指望着吃我做的饭呢。”瞬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给母亲贴膏药时眼泪恣意横流,七十几的老母亲啊,我不能想象她是怎么从大雨中艰难爬起又一步一挪回到家中,还忍着疼痛瞒我们那么久。
⑧这便是母亲的世界。母亲的世界很小,小得只有锅碗瓢盆;母亲的世界很大,她的锅碗瓢盆里却装着浩海一样的爱,这种爱滋养我们成长,教导我们做人,这种爱也将永远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不变底色。
(选自2024年《悦读纪》,有删改)
1.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六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
2.文章第⑤段和第⑦段的末尾,分别写了母亲和“我”流眼泪。请依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母亲和“我”流泪的原因有什么共同点。
3.本文在素材的选择方面富有特色,请你指出并分析这样的选材对文章有何作用。
4.选文结尾段画线句满含深情,如果请你朗读这一句,你会用怎样的语速和语气?请简要说明理由。
(五)母亲的世界
唐 敏
①母亲的世界不大,除了父亲和我们,便是她的灶台。
②街坊邻里、家亲眷属、身边伙伴,无不知晓母亲烧得一手家常好菜。母亲拿手的豆腐丸子汤,那捏散了的柴火豆腐拌上些许剁碎的肉末和葱花,搓成略小于乒乓球的丸子,掺在鸡蛋青菜汤里。在还不能实现吃肉大快朵颐的岁月,我和弟弟就靠这沾了荤腥的丸子汤来解馋。
③母亲此生最怕的,估计就是担心她的一双儿女和年迈的双亲吃不饱穿不暖,因为她打小受苦挨饿。为了家里炉膛内能升起一把火,母亲十岁就打着赤脚到处捡煤渣,城里哪里有窑厂她就去哪里,没有交通工具不说,各种崎岖不平的路,一走就是十多里,让她那双脚饱经风霜。为了贴补家用,母亲下学堂就帮外公外婆跟着厂子里的工人们打棉纱,打棉纱时需要脚不沾地往返跑,人们常常夸她人小跑得比谁都快,棉纱还打得好。为了照顾两个弟弟,母亲省下自己的口粮,饿得低血糖频发倒地。
④母亲很心疼我,即便是这样,我小时也没逃过母亲的一顿打。那年父亲老家来了一位稀客,是我堂姐,顿时家里饭桌上有了过年时才会出现的黄金蛋饺、鲜肉丸子和鱼糕……说起这蛋饺,现在的餐馆里已经难以寻得了。那日趁着母亲和堂姐她们出了门,我打开橱柜,站在小凳子上点了灶火,将仅剩的一碗蛋饺仿着母亲的做法加热后囫囵全吞。母亲一向严厉且寡言,见我如此贪吃岂能容忍,一巴掌就抡了过来。后来父亲和我促膝谈心,你母亲哪里是舍不得几个蛋饺,她是怕你娇纵,只晓得自己吃独食却不懂得分享和顾念。
⑤外公去世后,母亲常常做菜给外婆送去。后因外婆逐渐衰老,母亲将外婆接到身边。外婆瘫痪不能自理后,母亲还管着一家老小十来口人的生活,汤水、菜肴不曾马虎过一日。如果有谁说一嘴想吃肉沫面或者蛋炒粉,母亲便会解下围裙,立马跑到街市提回一袋新鲜的碱水面或米粉,做好了端上桌,看着我们吃得满嘴流油的样子浅浅地笑。她就像个“铁三娘”,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午休和晚间,还会给外婆弄午点和宵夜,直到外婆去世。外婆走的那天,母亲劝我不哭,但她却躲在角落看着外婆曾经用过的碗流泪。
⑥母亲的放不下,随着时光流逝,又赓续到我和弟弟的儿女身上。为了确保孩子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已逾七十的母亲每天六点起床,从城北的集贸市场转到东边,再提着滿满当当的一篮子菜或公交或骑车到城南弟弟家里做饭。热天一身汗,冷天一头霜,哪怕腰椎间盘突发导致歪扭着身躯也是要去的。我无数次提出不要母亲去买菜了,母亲不允,还生了气,我知道她是怕影响我们上班,想让整天守在店面里的弟弟弟妹睡个安稳觉。
⑦那日回家看腰疼已久的母亲,她慌忙起身一瘸一拐把手中碗筷放进厨房,你帮我贴张膏药吧。只见母亲轻轻褪去长裤,大腿处足有两个巴掌那么大的淤紫赫然在目,我急切地问,您不是一直腰疼吗,这腿是怎么回事?她这才道出实情。几天前母亲骑车赶着回家做饭,突遇瓢泼大雨,路滑车翻,母亲重摔倒地,被压在车底,全身湿透。见我低沉不语,母亲连连摆手,“没得事,没得事,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我当时就告诉自己啊,不能倒下,我的孩子们还指望着吃我做的饭呢。”瞬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给母亲贴膏药时眼泪恣意横流,七十几的老母亲啊,我不能想象她是怎么从大雨中艰难爬起又一步一挪回到家中,还忍着疼痛瞒我们那么久。
⑧这便是母亲的世界。母亲的世界很小,小得只有锅碗瓢盆;母亲的世界很大,她的锅碗瓢盆里却装着浩海一样的爱,这种爱滋养我们成长,教导我们做人,这种爱也将永远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不变底色。
(选自2024年《悦读纪》,有删改)
1.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六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
2.文章第⑤段和第⑦段的末尾,分别写了母亲和“我”流眼泪。请依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母亲和“我”流泪的原因有什么共同点。
3.本文在素材的选择方面富有特色,请你指出并分析这样的选材对文章有何作用。
4.选文结尾段画线句满含深情,如果请你朗读这一句,你会用怎样的语速和语气?请简要说明理由。
(六)院里种菜
肖复兴
①童年住的大院里,各家房前,都会见缝插针,种花、种菜。这是如今楼房里没有的景观。四合院里的民居与大自然相通相融。
②这些狭窄空间里,种的菜基本是丝瓜、苦瓜、扁豆与窝瓜几类。别看地方拥挤,也没怎么施肥除虫,菜都长势很好。现在想,有些奇怪,这些菜为什么与大家如此亲近,那么热情给人们提供一盘盘新鲜、脆嫩的青菜?或许,那时空气中没有什么污染,大院里也非常接地气吧。
③扁豆最常见,扁扁的,不是棍豆或油豆角。在土里插上几根细竹架子,架子之间绑上线绳,它们就会很快爬得密密麻麻,开着紫花,一簇簇的,小风一吹,满架飞舞紫蝴蝶。蜜蜂常会飞来,围着花朵,“嗡嗡”地叫,仿佛跟扁豆花说着什么“悄悄话”。扁豆花不动声色,一肚子心事似的,只是不住地随风摇摆。
④这种扁豆,结得特别多,摘下一茬儿,没几天,前赴后继,又会结满下一茬儿。我家没种过任何菜,邻居们可没少给过他们种的菜,最多的当属这种扁豆。
⑤扁豆,尽管非常嫩,依然要撕下两边的丝,像撕下虾线一样,炒出来才会好吃。一般人家都会把它们斜着切成细丝,搁上点儿葱和蒜,急火几下就出锅,又绿、又嫩、又脆,而且有一股清香,是和棍豆、油豆或豇豆完全不一样的味道。很少拿它和肉一起炒,也很少拿它囫囵个儿下锅炖。
⑥苦瓜短粗,外表疙疙瘩瘩,跟现在菜市场卖的又长又平滑的苦瓜不一样。当年大院最早是座“广东会馆”,广东人比较多,最早种苦瓜的也是他们。苦瓜种子是从广东带来的。他们曾经对我说:这才叫苦瓜。长得长的,没有那么多疙瘩的,叫凉瓜。
⑦我是第一次吃苦瓜,比如今买的苦瓜,苦味强烈得多,爸妈都吃不惯。街坊向我妈介绍,要加入肉和辣椒和它一起炒,出锅前,再加一点儿糖,淋一点儿醋,才好吃。又说,可以把肉馅塞进苦瓜里,做酿苦瓜;也可以用苦瓜炖排骨。我妈舍不得金贵的肉和排骨,从来没做过。
⑧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苦瓜变老的时候,切开一看,里面的瓤鲜红鲜红,特别好看,瓤里藏着一粒粒瓜籽,淡黄色,扁扁的,特别硬,我拿它们做棋子,下“五子棋”玩。妈看到苦瓜这种样子,反倒撇撇嘴,说它是“癞瓜”。
⑨丝瓜和窝瓜都开黄花,样子差不多,分不清楚,只有到花渐渐变成了瓜,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一个长长的,一个胖胖的;一个是练体操的,一个是练举重的。丝瓜,从来都是吊在叶间;窝瓜,胖墩墩的,很大、很沉,只能蹲在地上,它们纷纷爬到房顶,倒挺麻利。
⑩大院里,窝瓜种得最起劲的,是前院东厢房的老孙头家。他家紧靠着二道门的围墙,从他家门前到二道门,有一块很宽敞的空地。起初,老孙头在这块空地上种的是美人蕉,那年,闹“瓜菜代”,人们只能靠瓜菜代替粮食,填充餓瘪的肚子,他改种了窝瓜,种得还特别好,满地满房,开满了金黄的窝瓜花,眼瞅着丰收在望,想不到,意外的麻烦来了。
?二道门外、东跨院的唐家,养着几只下蛋的老母鸡,不知是母鸡的主人嫉妒老孙头的老窝瓜,还是母鸡自己馋得慌,居然跑进二道门,把老孙头的窝瓜花,饱餐一顿。等老孙头发现,门前的窝瓜花已经给啄得七零八落。气急之下,他抓住一只母鸡,狠狠摔在地上,母鸡当场没了气。
?唐家不干了,冲着老孙头不依不饶地叫:你得赔我家这只老母鸡!老孙头反唇相讥:那你得先赔我的老窝瓜花!唐家说:我家这可是下蛋的老母鸡,以后,得下多少个蛋,你得赔我多少个鸡蛋的钱!老孙头说:好呀,你给我好好数数,你的那几只鸡一共吃了我多少老窝瓜花?一个老窝瓜花,以后就得结一个老窝瓜,你说,你得赔我多少老窝瓜吧?
?两个人唇枪舌剑,算着这本掰扯不清的“骡子账”,成了那年大院的一景。大院里,从来没有为种菜发生过纠纷,都是各家种的菜吃不了,摘下来送给邻居,有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古风传统。只有这一次,至今,老街坊见面,还会说起,成为笑谈。
(选自《肖复兴精品散文》,有删改)
1.本文围绕“院里种菜”进行记叙、描写,请你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2.阅读全文,谈谈文章①②段有何作用。
3.果果同学在学习时习惯利用“书摘卡”来记录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发现。以下是她阅读本文时制作的书摘卡,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4.文章第?段引用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诗句有何用意?
5.作者在回忆童年往事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请从文中任选一个合适的句子,分析它使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