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眼轴测量监控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作用
2024-05-11叶海力杜素芬张婷颜玉娥
叶海力 杜素芬 张婷 颜玉娥
近年来不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 近视的发病率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该种情况进行控制与预防[1], 在当前诸多的控制与预防方式中, 使患儿佩戴双焦点镜、多焦点渐变镜、硬性隐形眼镜等是医生主要采用的模式, 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改善眼部屈光状态[2]。在近视性屈光不正中, 眼轴长度会对其产生决定性作用, 对于学龄儿童而言, 在诸多的近视类型中, 轴性近视最为常见, 为有效的对该种情况进行预防, 需要对儿童的眼轴进行准确的测量, 依据测量结果进行防治, 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3]。目前医生开始积极采取使患儿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方式进行防控治疗, 该种方式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式, 具有可逆性特点, 能够使儿童的裸眼视力获得显著的提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93 例到本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儿作为主要对象, 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9 例, 88 眼)与对照组(44 例, 88 眼)。对照组男女比例23∶21, 平均年龄(10.27±2.59)岁;观察组男女比例21∶28, 平均年龄(9.84±1.39)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青少年近视患儿;②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4.0~0 D), 柱镜度数(-1.0~0 D);③对于研究中配戴眼镜的类型均得到家长的认可;④患儿未采用其他近视防控手段。排除标准:①斜视症状显著;②存在某些影响视力与屈光度的眼部疾病。
1.3 方法 在进行治疗前, 门诊医生通过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内皮计数评估角膜健康情况, 对儿童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 包括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裸眼视力、眼压。在对儿童进行检影验光前, 需要为其使用复方托吡卡胺进行散瞳操作, 之后进检影验光,并严格依据检光结果为儿童配镜。
为对照组儿童配戴框架眼镜, 首先利用仪器检查儿童的近视度数, 据此配制框架眼镜, 采取易于儿童接受的方式告知其每日坚持佩戴。为观察组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 首先使儿童试戴角膜塑形镜, 之后严格按照步骤实施评估, 从而能够有效的明确角膜塑形镜参数,采取易于儿童接受的方式告知其每晚坚持佩戴。将两组儿童的眼镜佩戴时间均规定为1 年, 每半年进行1 次随访, 对儿童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包括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裸眼视力、眼压, 对上述指标的测量结果进行准确记录, 及时更改适宜度数的眼镜。
①客观屈光度检查:检查前为患儿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滴眼1 滴/次, 每隔5 min 进行1 次滴眼,连续滴眼3 次, 告知患儿等待0.5 h, 之后对患儿瞳孔对光反应情况进行检查, 若对光反应消失, 则对其实施电脑验光检查, 连续进行3 次检查, 取平均值, 即为客观近视度数。②眼轴测量:在完成电脑验光检查后, 使用Cral Zeiss IOL-master 500 对患儿的眼轴长度进行检查,连续进行5 次检查, 取平均值, 即为眼轴长度, 若标准差超过0.1 mm, 则需要将变异较大的值进行剔除, 并重新进行测量。③角膜曲率测量:采用电脑验光仪连续进行3 次检查, 取平均值, 即为角膜曲率。④角膜地形图测量:采用Cral Zeiss Atlas-9000 对患儿的角膜形态进行检查, 连续进行3 次检测, 选取角膜完整性最好的检测结果。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戴镜前、戴镜后6、12 个月的裸眼视力、眼压、眼轴、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及12 个月眼轴增长量。②比较观察组戴镜前及戴镜后12 个月的角膜地形图参数的变化情况。③分析屈光度与眼轴、角膜曲率(平K/陡K)、眼压的线性相关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选择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眼轴、眼压、角膜曲率(平K/陡K)与屈光度间线性相关性进行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戴镜前后的裸眼视力、眼压、眼轴、屈光度比较 戴镜前, 两组裸眼视力、眼压、眼轴、屈光度无差异(P>0.05);戴镜后6、12 个月, 观察组裸眼视力、眼压、眼轴、屈光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戴镜前后的裸眼视力、眼压、眼轴、屈光度比较( x-±s)
2.2 两组戴镜前、戴镜后6、12 个月的角膜曲率变化比较 戴镜前, 两组平K、陡K 无差异(P>0.05);戴镜后6、12 个月, 观察组平K、陡K 低于对照组(P<0.05);戴镜12 个月后, 观察组的平K、陡K 均较戴镜前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戴镜前、戴镜后6、12 个月的角膜曲率变化比较( ±s, D)
表2 两组戴镜前、戴镜后6、12 个月的角膜曲率变化比较( ±s, D)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aP<0.05;与本组戴镜前比较, bP<0.05
组别眼数平K陡K戴镜前戴镜后6 个月 戴镜后12 个月戴镜前戴镜后6 个月 戴镜后12 个月对照组8842.61±1.2242.63±1.2242.70±1.2443.62±1.3643.67±1.3843.77±1.38观察组8842.34±1.2440.96±1.12a 41.10±1.13ab43.37±1.3542.05±1.12a 42.28±1.15ab t 1.4569.4598.9471.2248.5517.781 P>0.05<0.05<0.05>0.05<0.05<0.05
2.3 观察组戴镜前及戴镜后12 个月的角膜地形图参数变化比较 戴镜后12 个月, 观察组角膜中心0~3 mm的平K 和陡K 较戴镜前明显降低(P<0.05);戴镜后12个月, 观察组SF、CIM均优于戴镜前(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戴镜前及戴镜后12 个月的角膜地形图参数变化比较( x-±s)
2.4 屈光度与眼轴、角膜曲率(平K/陡K)、眼压的线性相关情况 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 屈光度与眼轴、角膜曲率平K 呈现负相关(P<0.05), 且眼轴是最大的影响因子;而屈光度与眼压、角膜曲率陡K 未见明显的相关性(P>0.05)。见表4。
表4 屈光度与眼轴、角膜曲率(平K/陡K)、眼压的线性相关情况
2.5 两组12 个月眼轴增长情况比较 观察组12 个月眼轴增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12 个月眼轴增长情况比较( x-±s, mm)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青少年的课业与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大,加之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频繁使用手机、电脑、娱乐等设备, 使得青少年缺少相应的运动时间, 并且在此种情况下极易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疲劳用眼而出现近视的不良情况, 不仅会在较大程度上降低青少年的视力水平, 更会使家庭产生较大的困扰[5]。对于青少年阶段而言, 其是视力发展的关键阶段, 只有在该阶段对视力进行良好的养护, 才能够降低甚至避免近视情况的发生, 因此需要加强对视力与眼部的保护[6]。面对上述情况, 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青少年近视的发展进行防控。
当出现近视情况后, 医生多会对青少年患儿的实际近视度数进行检查, 之后依据结果为其配置相应度数的框架眼镜, 并告知患儿每日坚持佩戴[7]。通过实践表明, 该种常规的框架眼镜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减缓度数增长的作用, 然而却无法使患儿获得良好的防控效果, 并且对于诸多青少年而言, 框架眼镜存在较大的不方便、不美观的特点, 会导致青少年产生较大的抵触心理, 因而可能会影响研究的顺利进行[8]。当前门诊医生开始使青少年近视患儿佩戴角膜塑形镜, 该种眼镜是一种角膜接触镜, 其主要机制在于镜片中心能够对角膜产生正压, 对角膜周边产生负压, 在正负压的作用下能够使中央部角膜上皮细胞向边缘位置进行移动, 从而有效的改善其屈光度, 使其近视发展进程得以有效延缓[9]。依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可知, 为确保安全的佩戴角膜塑形镜, 需要青少年患儿的年龄>8 岁。通过查阅资料显示, 角膜塑形镜能够对儿童近视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 相比于佩戴单焦框架眼镜的青少年患儿, 佩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患儿的眼轴增长较少。通过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发现, 观察组佩戴角膜塑形镜1 年后, 眼轴长度得以有效的控制, 且角膜中心0~3 mm 的平K 和陡K 显著降低, 提示角膜塑形镜对于日间视力能够产生良好的提升与改善作用。依据陈景成等[10]的研究, 作者选取117 眼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通过测量并比较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眼压等指标显示, 角膜塑形镜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裸眼视力, 并有效的抑制近视的发展。
眼轴增长是青少年近视的一种常见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形态呈椭圆状, 相比于中心视网膜,周边视网膜呈现为远视性离焦状态, 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屈光的正常发育[11,12]。除此之外, 在青少年视力的变化过程中, 眼轴长度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对角膜塑形镜防控近视效果是否确切的评价过程中, 临床医生主要将眼轴长度的改变趋势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依据本研究的结果可知,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屈光度与眼轴、角膜曲率平K 呈现负相关(P<0.05), 且眼轴是最大的影响因子;而屈光度与眼压、角膜曲率陡K 未见明显的相关性(P>0.05)。
综上所述, 眼轴的监测结果表明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能够获得良好的作用, 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患儿的近视情况, 提升其视力水平, 应被视为首选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