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对伴有骨质疏松老年肩袖损伤的疗效

2024-05-11于川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6期
关键词:单排外展肩袖

于川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运动创伤及老龄化导致的肩袖损伤患者也随之增多, 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临床表现有肩关节疼痛、关节功能下降或活动受限,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不便[1,2]。临床上对于肩袖撕裂, 主要通过保守方案和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保守治疗, 如药物、冷敷、电刺激、封闭治疗等手段, 仅对轻中度患者具有一定的效果, 对重度肩袖撕裂患者效果不佳, 且容易复发[3];近几年, 随着关节镜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损伤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肩袖修复方式由原来的单排和双排固定逐渐发展到目前的双排缝线桥固定, 使得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5,6], 单排缝线桥技术和双排缝线桥技术是目前主要的两种缝合方式[7], 为探究不同缝线桥技术的临床疗效差异, 本院选择260 例伴有骨质疏松老年肩袖损伤患者展开以下试验观察,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60 例患者, 均为2018 年7 月~2022 年3 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治疗的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肩袖损伤患者, 根据关节镜下修复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排组与双排组, 各130 例。单排组中男性78 例, 女性52 例;年龄55~83 岁, 平均年龄(68.74±5.12)岁;左肩袖撕裂80 例, 右肩袖撕裂50 例;撕裂长度35~47 mm, 平均撕裂长度(40.35±3.24)mm。双排组中男性80 例, 女性50 例;年龄56~84 岁, 平均年龄(68.90±5.63)岁;左肩袖撕裂83 例, 右肩袖撕裂47 例;撕裂长度34~48 mm, 平均撕裂长度(40.96±3.31)mm。两组患者资料平衡性良好(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患者均确诊为大型肩袖撕裂(撕裂长度>30 mm), 肩袖组织脂肪浸润<3 度, 肩关节功能障碍持续时间≥6 个月, 符合手术指征;②患者有明显的骨质疏松病史, 经骨密度检查T 值均<-2.5SD;③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均自愿参加此次试验观察并愿意配合术后随访。排除标准:①合并有类风湿关节炎、盂肱关节炎、粘连性关节炎的患者;②有肩关节手术史或臂丛神经损伤史的患者;③术中需要进行移植肌腱修复的患者;④肩胛下肌受损患者。

1.2 方法 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并辅以臂丛麻醉, 术中注意将患者的血压维持在9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 单排组患者采用单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患者取沙滩椅位, 对关节处合并有继发性粘连的患者先通过手法进行松解, 在关节镜的辅助下, 将关节粘连组织及增厚的关节囊进行清除。在穿刺针的引导下,通过肩关节后方入路, 在患者肩峰下方作一2 cm 左右切口, 建立工作通道, 置入肩关节镜, 先对盂肱关节内结果进行探查, 明确患者肩袖损伤程度、肩峰形态、肩关节增生情况及肩袖止点处的情况, 在肩峰下间隙做前外侧入路, 若肩峰下间隙狭窄, 则行肩峰成形术,对撕裂肩袖表面及周围组织进行清创, 使肩袖足印区能够显露出来, 对皮质至大结节表面进行打磨至出血,注意保留皮质骨, 利用骨髓穿刺针定位, 于软骨缘外侧拧入带线锚钉, 过线器缝合肩袖后在肩袖上表面打结固定, 术毕。双排组患者手术其他步骤与单排组相同,通常先经前方入路(较单排锚钉)在偏内的位置置入内排锚钉, 对肩袖进行缝合使其固定于骨床内侧缘, 将已固定线结的尾线穿过外排锚钉, 调整缝线张力并在肱骨大结节外1~2 cm 处拧入外排锚钉, 术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使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 对两组患者术后3、6、12 个月时的肩关节恢复情况进行评估,UCLA 满分35 分, 依据评分将肩关节恢复情况分为优、良、差3 个等级, 34~35 分为优, 29~33 分为良,<29 分为差, 并计算优良率。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3.2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 使用ASES 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 个月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ASES 评分(总分100 分)与患者肩关节功能呈正比。

1.3.3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疼痛评分 使用VAS 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 个月的肩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VAS 评分(分数范围0~10 分)与患者疼痛程度呈正比。

1.3.4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术前及术后3、6、12 个月测量患者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

1.3.5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观察患者切口延迟愈合、感染及神经损伤发生率。

1.3.6 比较两组患者肩袖再撕裂情况 术后12 个月,患者复查肩关节MRI, 评估患者肩关节再撕裂情况:肩袖厚度正常, 各层面呈低信号且信号均匀, 或肩袖厚度基本恢复正常, 部分层面呈高信号, 提示肩袖未再撕裂;肩袖变薄, 未见持续中断, 肩袖部分撕裂, 提示肩袖出现轻度再撕裂;肩袖出现1~2 个层面连续中断,全层出现小面积再撕裂, 提示为中度再撕裂;肩袖出现2 个及以上层面持续中断, 全层大面积撕裂, 提示为重度再撕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 双排组患者术后3、6、12 个月的肩关节恢复优良率分别为76.15%、87.69%、94.62%, 高于单排组的64.62%、70.00%、78.4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SES 评分比较 术前, 两组患者ASES 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6、12 个月, 两组患者ASES 评分均比术前明显升高,且双排组患者ASES 评分明显高于单排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SES 评分比较( x-±s, 分 )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 评分比较 术后3、6、12 个月, 两组患者VAS 评分均比术前明显降低, 且呈现出递减趋势(P<0.05);术后3 个月, 双排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单排组患者(P<0.05);术后6、12 个月,两组患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 评分比较( x-±s, 分 )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比较术后3、6、12 个月, 两组患者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均比术前明显增大且呈现出上升趋势(P<0.05);术后3 个月, 双排组患者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明显大于单排组患者(P<0.05);术后6、12 个月, 两组患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比较( x-±s, °)

2.5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6 两组患者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比较 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2 个月追踪随访, 双排组患者肩袖再撕裂发生率2.31%, 明显比单排组患者的10.00%更低(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 关节镜技术及设备得到巨大发展,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正逐步取代开放手术成为重度肩袖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8], 镜下的固定方法较多, 目前主要以缝合锚钉为主[9,10]。国内外研究表明, 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主要是通过线网, 维持肌腱与骨面之间的压力, 并使其接触面积最大化, 具有较高的初始稳定性, 可以应用于肩袖损伤的治疗当中[11,12]。但也有研究指出, 该治疗技术需要应用更多的钉子, 这可能会加重局部缺血, 影响肌腱的愈合, 可能会对术后关节功能、生物力学、复发几率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13,14], 由此可见其临床价值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为进一步探究单排和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的优劣, 本院对伴有骨质疏松老年肩袖损伤患者展开关节镜下单排和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 结果显示:术后3、6、12 个月, 双排组患者的肩关节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单排组患者, 双排组患者ASES 评分统计结果明显高于单排组(P<0.05), 与以往研究结果[15,16]相符, 进一步佐证了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主要是因为:单排锚钉固定的肩袖与骨面同比于双排锚钉面积相对较小, 而双排锚钉能够增加肩袖组织与骨创面的接触面积, 能够减少足印区的腔隙, 使足印区的张力更加均匀, 能够使腱骨获得更好的愈合效果, 更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17,18]。双排组患者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明显比单排组患者更低(P<0.05), 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的内外排锚钉分别在愈合区软骨边缘及肱骨大结节外皮质骨处进行固定, 能够使受损处应力分散, 可以降低脱钉风险[19],使得骨面、肩袖的间隙缩小, 提升力学强度, 更好地对抗剪切力、旋转力, 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 有效预防肩袖再撕裂的发生[20]。术后3 个月, 对双排组患者VAS 评分加以统计, 统计结果同比于单排组患者明显更低, 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明显大于单排组(P<0.05),但术后6、12 个月时, 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及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测定结果相比, 无明显差异(P>0.05),从侧面说明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见效更快。观测术后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未呈现出较大的发生率, 且无明显差异(P>0.05), 说明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是安全可靠的, 应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中可以显著改善其肩关节功能, 减轻患者疼痛, 同时降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 与单排锚钉缝线桥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且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单排外展肩袖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轮转冰”背景下山东省单排轮滑球运动发展的构想
世界男子单排轮滑球锦标赛八强技术特色分析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车辆运输车治理工作涉及车辆装载图示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肩袖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MRI及三维超声对肩袖损伤诊断方法的比较
“三角形的外展双叶形”的拓展与链接:由“枯井与宝剑”的故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