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一制度自信立国之基
2024-05-11李宏
李宏
[热点说明]
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第75个生日。75年沧桑巨变,中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如今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今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站在重要历史节点和新的發展征程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4年的中国发展,关系14亿多人的福祉,也关系世界经济复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党领导人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具有无可辩驳的显著优势。
[知识链接]
1. 显性考查热点涉及知识: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新中国成立等。
2. 隐性考查热点涉及知识: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共产党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
(2)新中国初期制度建设: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等等。
(3)新时期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4)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认识升华]
1. 通过渡江战役,联系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 结合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南昌起义、新中国成立等史实,知道相关重要节日的由来。
3. 以新中国的成立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及中华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4.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的关键竞争。大国崛起大都是以体制创新为条件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试题链接]
1. “到1948年秋,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完全颠倒过来了。……国内战争中最后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是攻占国民党统治中心的战斗。”这场“战斗”的结果是( )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C. 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 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中国人民( )
A. 实现了民族独立 B. 推翻了封建帝制
C. 实现了全境解放 D. 完成了统一大业
3.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是因为( )
A. 人民公社体制趋于瓦解
B.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确立
C.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D. 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
4. 以下是某班制作的“历史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
A. 民族政策 B. 法治建设
C. 制度创新 D. 祖国统一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材料三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以上材料均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过程。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人能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