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2024-05-11
热点一
1. D 2. A 3. B 4. C
5. (1)确立过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颁布了《共同纲领》,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且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确定下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或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原因:能够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既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又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
(3)【示例】观点: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论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激情,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结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热点二
1. B 2. C 3. D
4. (1)特点:机动灵活。会议:遵义会议。
(2)影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3)内涵:在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名称:中国梦。
(4)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言之有理即可)
热点三
1. D 2. C 3. B 4. A
5. (1)不足之处:远远落后于欧洲;步入后尘、重走老路;严重依赖西方技术,自主创新突破不够。
(2)特点:科技发展具有开放性,注重中外交流;由“仿制”到“自主设计”进而走向研发创新;有些科技领域已经成为“领跑者”。
(3)原因:改革开放的推动;党和国家对创新的重视;科技体制机制的完善;研发投入的加大。
热点四
1. D 2. A 3. B 4. C
5. (1)主要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实行“焚书坑儒”。
(2)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往,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阐释:香港、澳门的回归,反映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是中国反侵略伟大斗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历史重任,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经过艰巨工作和斗争,我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
热点五
1. A 2. D 3. C
4. (1)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影响:条约的签署,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2)变化:由侵华到支持中国抗战。原因: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援助中国,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有利于美国自身利益。(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3)理解: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的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4)认识:综合国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
热点六
1. A 2. D 3. B 4. B
5. (1)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战争催生新科技的发展和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主要原因:战争结束之后,没有形成影响战争与和平的核心力量,大国的核心作用不突出;建立的战后格局不是真正的公正公平的国际格局,难以化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世界格局:两极格局。
(4)建议:要树立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信念;坚持平等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用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表述型选择题
1. D 2. B 3. C 4. D 5. A 6. A 7. A 8. D 9. D 10. A 11. D 12. C 13. C 14. A
材料型選择题
1. A 2. C 3. A 4. D 5. D 6. C 7. A 8. D 9. D 10. D 11. A 12. B 13. C 14. C 15. A 16. B 17. A 18. D 19. B 20. A 21. D 22. B 23. A 24. C
因果型选择题
1. B 2. A 3. D 4. C 5. B 6. B 7. D8. A 9. B 10. C 11. A 12. D13. B 14. D 15. C
比较型选择题
1. D 2. B 3. D 4. D 5. D 6. D 7. D 8. B 9. A 10. D 11. C 12. A
材料解析题
(1)原因:唐朝国家统一;唐朝出现了治世局面;唐朝经济高度繁荣发达;唐朝文化空前兴盛;唐朝重视日本来唐留学生;等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2)开辟者:麦哲伦。(1分)影响: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探险家陆续进行的海上探险,使人类的地理知识更为丰富,也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1分,任答一点即可)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各地相互依存;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1分,任答一点即可)
(3)名称:世界贸易组织或WTO。(1分)成就: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稳居世界第一;我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利用外资数额增长;等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4)认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世界日益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的交流促进了物种的传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生活;各国应加强交流合作,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2分,任答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
论述题
1. (1)人物:隋炀帝。(1分)影响:便利了粮食布帛的运输;促进了沿岸商业都市的兴起;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分)
(2)实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实施“大包干”;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1分)原因:因为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2分)
(3)历史事件:十月革命。(1分)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1分)
(4)【示例】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历史的进步与发展。论述:隋炀帝征调近百万民众开凿大运河,古代劳动人民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大包干”的实践为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结论:综上所述,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6分)
2. (1)俄国:彼得一世改革。(1分)中国:洋务运动。(1分)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1分)中国:邓小平。(1分)
(3)【示例】观点:改革能促进国家发展。论述:19世纪中期,日本还是一个封建落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国家。为此,日本明治政府以西方为榜样开始实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日本通过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摆脱了民族危机,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应对经济大危机,实施了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新政通过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结论:由此可知,任何国家在面对危机时,只有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才能自我完善与发展。(6分)
18. (1)首义路: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将革命形势推向高潮,促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武昌起义因打响第一枪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故有首义路之名。(2分,任选一个进行解释即可)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西方列强扩大资本输出,开始在中国修建铁路,此后,修建铁路成为其资本输出的重要方式;洋务运动期间,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中国也开始修筑铁路;国内“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开始自行修建铁路;等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特点:由模仿到自主创新;由技术落后到技术领先;高铁技术领先世界;等等。(2分,任答一點即可)
(3)【示例】观点: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论述:15、16世纪,航海家们不畏远洋航行的艰难险阻,开辟了新航路,使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发展更加迅速;18、19世纪,技术工人们刻苦钻研,发明了许多机器,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20世纪后期,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结论:上述一切的成就都源于创新,因此我国只有继续坚持创新之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分)
2024年中考模拟题(二)
1. C 2. B 3. D 4. B 5. B 6. B 7. C 8. D 9. A 10. D 11. A 12. C 13. B 14. A 15. D
16. (1)统治者:隋文帝。(1分)主要变化:由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到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分)
(2)汉朝: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汉文帝、汉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浪费等;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唐朝: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减轻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等等。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分割宰相权力,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置知州和通判,管理地方行政;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发展科举制;等等。(6分,任选一朝代,答出三点内容即可)
(3)弊端: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应试人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4分)
(4)共同目的:维护封建统治。(1分)
17. (1)A:②;B:①。(2分)关系: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源泉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2分)
(2)历史事件: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改革开放。(2分)作用: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②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4分)
(3)认识:受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体系;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借鉴;具有世界性的价值。(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 (1)理由:相对隔绝的地区建立了直接联系;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制度产生;在文化、思想、宗教及政治等领域完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变革。(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示例】史实: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鸦片战争爆发。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工业革命后为开辟海外市场而发动的。说明:以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主要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高,促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但也因生产过剩出现经济危机。为了解决国内工商业萧条,大批企业倒闭,大量商品积压,失业现象严重的困境,英国资产阶级疯狂对外扩张,发动了对华侵略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获得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等特权,打开了中国市场。由此可见,鸦片战争是英国工业革命后为开辟海外市场而发动的。(8分)
2024年中考模拟题(三)
1. B 2. B 3. B 4. A 5. B 6. A 7. C 8. C 9. A 10. D 11. D 12. D 13. C 14. C15. A
16. (1)具体举措:轻徭薄赋;选用清廉的官吏;减省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结果: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1分)
(2)时代背景:经济大危机的困扰。(1分)说明:实行罗斯福新政,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分,任答两点即可)
(3)变化: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4)关系:民生问题的解决能促进国家健康良好发展;国家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2分,任答言之有理的一点即可)
17. (1)主要特点:王室具有最高权威(或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垄断殖民地贸易;宗教成为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主要理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争取印度的民族自治。(4分)
(3)共同的愿望:反对殖民主义、要求民族独立,坚决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2分)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分)
(4)认识:民族解放运动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民族解放运动在不同国家呈现的方式不同;民族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等等。(2分,任答言之有理的一点即可)
18. (1)历程: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在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西欧庄园逐渐瓦解,以市场为导向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逐渐兴盛,出现了新式生产和经营方式;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此后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思想方面,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領域要求变革,掀起人文主义思潮,促进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教育的发展;在政治方面,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要求推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纷纷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全方位地推动社会转型。(4分,任选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2)①与图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就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军事工业。(2分)②与图二:西方国家在政治领域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实现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同时,把先进的思想传到中国;中国的辛亥革命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在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3)【示例】观点:政策的制定需从国情出发,才能促进国家发展。阐述: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苏维埃政府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他认为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工业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于是在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国家实力大大提升。总之,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必须从实际出发。(6分)
2024年中考模拟题(四)
1. A 2. B 3. C 4. C 5. A 6. D 7. D 8. A 9. B 10. D 11. A 12. C 13. B 14. D 15. C
16. (1)特点: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规划整齊;交通布局合理;注重城市的美化;商业繁荣,坊、市分开;面积很大,是国际大都市;等等。(2分)原因:唐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等等。(2分)
(2)特点:全盘西化;各行业建筑风格均发生改变;等等。(2分)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被西方国家强迫打开国门,日本传统建筑文化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冲击;日本政府实行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建筑风格向现代转型。(2分)
(3)选择现代新生。说明: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90年,我国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2001年,我国在上海举办APEC第九次非正式会议,中国通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010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上海世界博览会成为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世博会。因而说上海见证了现代中国历史的变迁。(4分)
17. (1)重大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工作重点:经济建设。(1分)
(2)历史事件:图一,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图二,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图三,抗美援朝战争。(3分)解决问题:图一,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图二,抗击日本侵略者,挽救中华民族危机;图三,保家卫国、保卫和平。(3分)
(3)新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走自己的路”中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
(4)条件: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保证;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重视人才的教育和选拔;等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18. (1)历程: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由于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4分,任答两点即可)重要影响: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等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
(2)变化:由对抗到联合(或走向联合)。(2分)原因:战争的教训;苏联的威胁;美国的控制;等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3)【示例】观点:世界大战影响世界格局。论述: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消灭了法西斯,战后,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爆发,1949年成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成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综上所述,两次世界大战使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各国或利益集团依据综合实力形成了新的世界体系。(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