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六论”
2024-05-11韩振峰王宣珂
韩振峰,王宣珂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认真总结党领导推进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新时代文化发展新要求,就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主体和中华文化主体性、我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我国文化建设的使命、推进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指导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我国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论、价值论、使命论、建设论、方法论、保障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开创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局面,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科学指引。深入探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论、价值论、使命论、建设论、方法论、保障论,对于新时代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动人类文明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论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阐释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领导主体以及中华文化主体性,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论。
(一)人民群众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16-17。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持和巩固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人民推动文化繁荣。人民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实践而创造的智慧成果,革命文化是党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岁月而创造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造的崭新文化。当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2]110,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激发人民文化创造活力,创造更多文化成果。人民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中华文化能够延绵至今得益于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与传承,并不断追求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全体人民“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3]161,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人民是文化的受益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2]320,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的精神世界,人民心中有了信仰,国家就有了力量,民族就有了希望。人民是文化的评判主体,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人民最有评判权。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文艺工作时指出,让人民成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2]321,必须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检验文艺作品质量的根本标准。概言之,人民群众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团结和依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的伟大力量;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4。首先,党的领导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2]308,就是强调我国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与实践主体是一致的、统一的。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党为人民发声,为人民执政,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人民的立场就是党的立场。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愿是一致的、统一的,党的实践与人民的要求是一致的、统一的。所以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是坚持人民在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其次,党的领导决定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等,都使我国文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前进。最后,党的领导为我国文化建设凝聚力量。党领导人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等,巩固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4]43,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升到政治层面,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他要求“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5]40,这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等,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主体性,阐明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6]。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转化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与弘扬革命文化、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构了中华文化体系,建立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化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根脉、以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文化养料而构成的文化有机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2]19,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发展提供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其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是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构成中华文化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2]27,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华文化提供丰富养料,为中华文化发展注入活力。所以,党带领人民建构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魂、中体、西用”[8]的有机构成,“马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中体”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西用”就是以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养料,由此形成中华文化主体性。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产党人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阐释,阐明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论。
(一)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9],并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1]49等共产党人价值观。忠诚老实,要求共产党人保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老实,永不背叛。公道正派,要求共产党人大公无私、公正待人、光明正大。实事求是,要求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清正廉洁,要求共产党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克己奉公,以俭修身。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对中华文化尤其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提炼概括,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抵御党内庸俗政治文化的侵蚀和不良风气的蔓延,提升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有利于营造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生态。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对党的性质、宗旨、使命、思想的提炼概括,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坚定初心使命、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传播党的思想和主张,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引导社会进步。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对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精神谱系的提炼概括,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修好精神容貌,有利于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动力,进一步引领党和人民奋发向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
自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其培育与践行。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培育与践行作出了有力部署。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阐释,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10],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2]317,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人心、滋养社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使之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认同和行为习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话语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2]316,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建设、国民教育等的引领作用,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增强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三)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引领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2]504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要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是全人类的永恒愿望,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主线和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11]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倡导的和平、发展,站在增进人类福祉的战略高度,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公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正义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11]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倡导的公平、正义,从全人类的立场出发,维护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是人类政治生活的美好诉求,自由是人类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11]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倡导的民主、自由,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捍卫人的基本权利。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底色,人类文明新形态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创造的文明形态,体现了和平、发展的价值理念;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以“和谐正义”超越“冲突对抗”等,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至上”超越“资本至上”,以“全面发展”超越“人的异化”等,体现了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狭隘性,凝聚全人类价值共识,推动人类文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使命论
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研判国内外发展新局势,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文化发展新要求,概括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即“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使命论。
(一)继续推动文化繁荣
如今我们处于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当下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撑的需要,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一方面,“继续”两个字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文化建设成就的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体现在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自信得到彰显等方面[1]4。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体现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等方面[4]10。取得这些文化建设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文化建设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向推动文化繁荣。另一方面,表明了我国文化建设要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319,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12]17的内容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要求,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306,阐明了在新时代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指明路径。
(二)建设文化强国
当前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文化强国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阶段性目标要求。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等方面对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出具体要求[13]48。2014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文化强国的高度,对文艺工作提出更高要求[13]116。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13]218,并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发展新要求。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4]43,建设文化强国。举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聚民心就是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团结一心向前进。育新人,就是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可以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影响力[13]339-340。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的这一系列重要部署,开创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新局面。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是对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创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践基础的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首先,所谓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深入阐释。就连续性而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绵不绝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就创新性而言,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就统一性而言,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团结统一的文明;就包容性而言,中华文明是多元文化汇聚成化解冲突、凝聚共识的共同文化;就和平性而言,中华文明是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理念的文明[6]。其次,“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325。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推动其转化与创新,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基础,深深植根于新时代伟大实践,积极回应时代发展和世界发展新要求。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新时代文旅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乡村振兴建设等相结合,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赋能中华文明转化与创新,激活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增强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感召力。最后,“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的思想激活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拓展了中华文明的内涵。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寓于中华文明之中,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且具有现代化特征。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建设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要求,指明了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建设论。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2]311,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31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313。在领导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4]43,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提升党的领导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的法规,明确了各级党委(党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强化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在理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4]43,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强化党的理论引领力。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2017年党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作出战略部署。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推动学术理论中国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义重大。在阵地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2]310,明确指出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等是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13]15,指明互联网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5]28,要管好用好互联网,加强网络治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4]44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将提高文明程度的目标对准“全社会”,旨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文明素养。立德树人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14],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36。所谓“立德”,要立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之德、时代之德。所谓“树人”,要树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等,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另外还大力推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2019年10月,党中央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2]306,表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既要实现物的全面丰富,也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他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2]298,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317,“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2]318等,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45。文化事业的主体是事业性文化单位,主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其最大的特点是公益性。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企业法人代表,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以盈利为目的。其一,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13]13,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他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强调要让文物、文化遗产等都“活起来”[5]201。他不仅注重对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还提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13]401。他强调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323,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科技、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其二,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2]323,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发挥管理机制的作用来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其三,在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13]341,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15],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4]45,这是新时代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文化使命的必然选择。首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4]45,这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站稳脚跟的前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坚守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精神谱系等,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坚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维护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其次,“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4]46,讲好中国故事。话语体系的构建重点在于通过什么样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叙事体系的构建重点在于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要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打造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并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宣传中国主张,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最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4]46。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超越冲突、以包容超越优越,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打破文化交往壁垒,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优秀文明养分。
(五)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71首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的全面的现代化,是超越资本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发展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摈弃个人主义的狭隘与局限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摈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与局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文明形态,是构建于中华文明发展逻辑、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逻辑、现代文明发展逻辑之上的文明新样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因此,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本质要求。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主题。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写入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优势,强调了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创新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所蕴含文明价值的时代彰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而总结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为社会主义文明新发展树立典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主题。最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人类文明新形态观照人之本质力量实现,人的本质力量越是得到自由全面地实现,人创造的文化就越丰厚,其文明程度也就相对越高。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形态以资本为中心,人的本质力量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被遮蔽、被异化。而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资本逻辑的缺陷,捍卫人的主体性,将人从资本的束缚和压制中解放出来,追求人之本质力量自由全面地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狭隘的民族主义走向开放的世界历史,使每个人的思想、才能等都能够得到尊重与认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五、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把握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方法,总结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在2023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6],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
(一)坚定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既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也需要文化自信给予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命题,并着重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同时积极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坚定革命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其一,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这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就要坚定对其发展历史、丰富内容和未来发展的自信,并推动其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就要积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并发挥其功能价值,使文化基因延续下去。其二,坚定革命文化自信。革命文化抒写着党的革命历史,“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6]24,坚定革命文化自信就要坚定对革命历史的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对革命历史、文化、人物的歪曲、丑化。从历史中汲取文化力量并明晰未来发展的路。革命文化中凝结着党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16]35。坚定革命文化自信就要积极弘扬革命精神,发挥其时代价值,使其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三,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是一定历史时期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成分,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规律,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揭示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就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及其重要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二)秉持开放包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带领人民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积极促进文化交流并参与全球文化治理,通过与各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议、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在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方面,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尊重文明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2]535中国向来是一个以和为贵的国度,也有着海纳百川的风度。世界多元文化多种多样、形态各异,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文化特质等都不尽相同。在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大环境中,中国承认并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中国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和平交往原则,积极构建友好融洽的交往关系。在文化交往中,独立自主是中国最基本的姿态,也唯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够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333,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新时期。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通过创办孔子学院、举办文化交流合作论坛、创新旅游与影视及出版等文化产业、促进中外人才交流互动等,我们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塑造了中国的形象,让世界人民更多地、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同时,中国主动承担世界文化发展重任,贡献中国力量。中国通过打造通向民心的文化工程,努力寻找世界人民的利益共同点,寻求文化共识。中国以提高世界人民福祉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解决世界文化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坚持守正创新
对于文化建设来说,想要不迷失自我与方向、把握和引领时代,就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首先,坚持守正。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反映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是指导我们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正确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党领导文化建设能够朝着正确方向、在时代洪流中激流勇进的重要法宝。坚持这一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是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运用到中国实际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并实现其发展。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须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才能真正实现其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也坚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也坚守了中华文化之内核。三是要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带领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要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就要坚持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构成是“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有机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养料的文化有机体。要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就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其次,坚持创新。一是要推进理论创新[2]24,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回答和解决时代课题,在满足中国实践需要中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再以实践创新促进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二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6。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语境,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赋予其当代价值,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话语转化。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创新其形式,更新其内涵。三是要推进实践创新[5]94,改进党的领导理念与方式,为文化建设注入新动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成果。
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保障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等重要文化制度[15],并作出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保障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正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党带领人民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创新,创造了革命文化,发展了先进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17]。邓小平提出“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8]164,“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8]165。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一,重点指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2]17-18。胡锦涛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19]。新时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全会决定的形式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提出[15],并就坚持这一根本制度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首要任务,为坚持这一根本制度凝心铸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使马克思主义指导全面落实到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坚持这一制度的重要举措,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这一制度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化,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全会决定的形式首次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15],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首先,坚持这一制度,意味着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将规范化、制度化地向前推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地位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优势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优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再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制度加以确立,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坚持这一制度,就是通过制度约束与规范引领社会思潮,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中轴,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力量,实现我国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后,通过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等举措,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制度。
(三)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全会决定的形式提出“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15],这是党中央首次将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作为一项制度提出来,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首先,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需要,也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新时代人民对文化的需要更加多元,人民对自身文化权益的维护和对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是党和国家的职责所在。党中央提出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力图通过发挥制度的导向、规范、制约等作用,用制度去切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实现,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其次,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党中央从巩固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着手,通过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人民文化权益的保障有机结合,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最后,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既巩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人民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主体作用得到肯定,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提升,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以制度保障激发创造活力。
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逻辑严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论、价值论、使命论、建设论、方法论、保障论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论,阐释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主体和中华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论,阐明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使命论,指明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建设论,指明了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总结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保障论,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总体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论、价值论、使命论、建设论、方法论、保障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不仅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也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新要求、新部署,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