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腿子”博士郑晓非
2024-05-10肖岩
肖 岩
郑晓非,农学博士,全国青联委员,农工党海南省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他用十载光阴踏访了海南19 个市县的100 多个乡镇,奔走于乡间田埂,扎根于海南农村,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忍受蚊虫叮、蚂蟥咬,坚定地用脚步丈量琼州大地,为广大乡镇群众送去了“农技大餐”“文化大餐”,为海南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了农工党党员的智慧和力量。
做一名“乡土教师”,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多到田间地头走走,多闻闻泥土的芳香。”这是郑晓非的口头禅。多年寒窗苦读让他意识到只有将知识送到乡村,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郑晓非的“乡土教师”梦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郑晓非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他的姥姥郭剑同志于1938 年经组织派遣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作,194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郑晓非从小和姥姥一起生活,受到她的谆谆教诲。姥姥和他讲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讲粮食对老百姓的重要性、讲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的意义,要他传承红色家风、赓续红色基因,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郑晓非有了做一名“乡土教师”的梦想和决心。
郑晓非的“教书育人”,是他与“学生”的双向奔赴
谈到去农村授课,郑晓非总有着说不完的话。他讲知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讲农业产业发展对知识的需求,讲农民企业家及农民朋友对知识的渴望和尊敬。
郑晓非为村民授课。
三亚市雅林村地理位置偏远,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下的村民大部分是黎族的儿童、妇女和老人。2017 年6 月4 日,郑晓非接到了去村民家授课的通知。村民听说有专家来给大家上课都异常高兴,全村人都像过节一样,齐心协力把上课的那间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郑晓非到达上课地点后,看到村民齐聚一堂,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看着他,甚至还有70 多岁的阿婆带着十多岁的小孙子来听课。阿婆说:“我就是为了让孩子听听有文化的人讲讲话,以后也能努努力走出大山。”大家认真听完郑晓非讲解如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种植、养殖中应注意的问题后,都有了很多想法。下课后,村民们依依不舍地挽留他一起吃饭,因为着急赶到下一个镇上课,他婉拒了村民们的邀请,但临走时,他却发现包里被大家偷偷塞进了芭蕉和鸡蛋。路上,他摸着包里温热的鸡蛋,心里特别感动。郑晓非觉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但只要力所能及为村民带去他们想要的知识,给大家带去乡村振兴的希望,他就无比满足。
八年来,郑晓非为海南农村的返乡青年、脱贫户、村两委干部、农业企业家等5000 余人次授课。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民投身返乡创业热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20 年,他荣获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全省“优秀教师”称号。
在有限的能力内,发挥自己无限的光和热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热带农业的科学技术人员和教育工作者,郑晓非一直秉承着用自身所学回报社会的个人信念。自2013 年加入农工党以来,经过十年的学习成长,郑晓非已成为所在基层组织、所属界别的“笔杆子”,先后撰写提案、调研报告等40 余篇。
“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热带农业科研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能否坚持下来,关键在于有没有实践动力支撑。”郑晓非表示,他的动力来自为村民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为乡村振兴事业服务。他发现,海南的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因气候原因不易保存,生鲜农产品在存放、运输过程中容易腐坏,卖不上好价钱。经过大量的走访和调研,郑晓非撰写了《关于海南发展热带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调研报告》,详细分析了海南农产品产业链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海南省“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国际自由贸易港发展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鼓励企业建设发展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开启信息平台建设等建议。该调研报告引起了中共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邀请郑晓非参加专题会议,专门研究海南国际冷链物流枢纽建设工作。2021年7 月,《海南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出台,其中吸纳了该调研报告的部分建议。
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是郑晓非追求的工作目标。他认为海南农民要想致富,就要走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成为海口市政协、海口市秀英区政协委员后,他认真研究了海口某些乡镇的发展现状,先后撰写《关于建设秀英区乡镇商贸综合体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的建议》《关于加快建设秀英区全域低碳社区(小镇)的建议》等提案,还持续为海口市美兰区莲雾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华区龙泉镇乌榄市级产业园总体规划等出谋献策。2023 年,他的提案《关于大力发展海南冷链物流的建议》《关于构建海南生态大数据智慧平台,助力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入选海南省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以来优秀提案名单。
郑晓非在三亚市2016 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电子商务班上授课。
以实际行动感召更多优秀分子加入农工党组织
都说发展党员不容易,尤其是发展体制内的党员更难。可是自2013 以来,郑晓非已经在海南省和全国其他省市介绍40 多名优秀分子加入农工党组织。这些党员基本上都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十几人。他们中很多人现在已经在农工党各省(市)委员会、总支、支部担任主委和副主委等职务,甚至还有部分党员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市(区)政协委员。
郑晓非谈到发展党员的经验时说道:“我们知道,优秀人才是稀缺资源,很多民主党派都渴望发展优秀人才加入自己的组织。所以,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中,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定力、有耐心,切实有效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绝不能夸大其词,把发展党员工作做俗做虚。”
2015 年,郑晓非参与成立农工党海南省委会人口资源环境支部委员会并担任委员,2016 年,主持成立了农工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支部并担任首届支部主委。随时随地发现优秀人才,并主动向其介绍农工党组织情况是郑晓非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常态。农工党海南省委会一直希望发展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简称深海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半岛)的优秀人才入党,却一直没有合适的联系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郑晓非在2017 年于海南省科技厅项目验收时,遇到了刚刚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并入职深海所的张少伟,他希望能把这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工党组织中来。在从海口到三亚的动车上,郑晓非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将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光荣历史、海南省农工党组织的情况以及他本人入党之后的表现向张博士做了详细介绍,并得到张博士的由衷认可。在一个月内,郑晓非又多次往返三亚与其当面沟通交流,最终促成张少伟博士加入农工党。张博士加入农工党组织后积极发展本单位的同志入党,目前已经发展正式党员1 名,入党积极分子多名,党支部的筹备工作也在逐步进行中。
此外,2020 年在云南调研期间,郑晓非在西双版纳还介绍了一名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加入当地农工党组织,这名党员在入党之后表现非常优异,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捐资捐物,现在已经成长为支部委员。2024 年元旦刚过,郑晓非又在海口市和江西省新余市发展了两名高层次人才加入农工党组织。
潮涌南之海,扬帆正当时。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郑晓非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初心和使命。在自身知识、技能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甘做培育青年农民成才的“垫脚石”,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争做发展海南现代农业的领头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