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呼吸管理团队的护理模式在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2024-05-10凌超民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5期
关键词:血气呼吸衰竭护理人员

凌超民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南阳 4730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为一种因气流受限而引起呼吸困难的肺部疾病,患者以咳嗽、气喘、胸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2]。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患者气流受限情况会进一步加剧,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可导致呼吸衰竭发生,影响其生存质量[3]。目前临床针对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常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方式,但该方式会对机体呼吸道屏障产生一定损害,并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需尽快给予患者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控制患者病情、促进身体恢复的目的[4]。常规护理虽有一定改善效果,但由于护理人员相关专科技术、专科理论知识水平较低,导致在实际护理时容易产生偏差,难以达到预期护理效果。而在呼吸管理团队的护理模式干预中,通过召集不同学科的专业护理人员形成科学护理管理团队,可保障护理质量[5~6]。基于此,本研究选择90 例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从心理状态、血气分析、生活质量等方面,综合评估该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 例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21 例;年龄53~70 岁,平均年龄(62.49±5.27)岁;体质量指数20~29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35±3.28)kg/m2;肺功能分级:Ⅱ级28 例,Ⅲ级17 例;病程2~9 年,平均病程(6.15±2.28)年。观察组男22 例,女23 例;年龄55~70 岁,平均年龄(63.05±5.43)岁;体质量指数20~30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47±3.15)kg/m2;肺功能分级:Ⅱ级25 例,Ⅲ级20 例;病程2~9 年,平均病程(6.23±2.16)年。两组一般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本研究已获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伦理字2020001009 号)。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COPD 诊断标准,并经血气分析等检查证实为呼吸衰竭[7];年龄≥50 岁;无精神疾病史及交流障碍;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2)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气胸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伴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配合度差,无法积极配合完成本研究。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密切观察血气指标、意识、呼吸频率等指标,根据变化情况调整呼吸参数;为患者做好气道管理,包括定期雾化吸入、湿化气道等;遵医嘱向患者提供抗菌药物,以及科学使用抗生素;观察、记录患者痰液颜色、量,发生异常状况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处理;定期为患者变换体位、拍背,以防发生误吸;强化口腔护理;若患者感觉紧张、恐惧,护理人员应开展心理疏导,以缓解其不良情绪等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呼吸管理团队的护理模式干预。(1)组建团队与培训内容。设立团队小组,由1 名护士长担任团队队长,2 名责任护士为组长,相关责任护士4 名。培训内容(由机械通气专业操作人员、科室主任培训)。理论部分:包括向护理人员详细讲解COPD 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预后情况、护理注意事项等;科普呼吸道管理方法、肢体功能锻炼事项、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等内容,做好病房环境管理。操作技巧:吸痰、排痰的有效方法;锻炼呼吸功能的措施;肺部感染的评估技巧;呼吸机使用注意事项;正确拔管步骤等。团队内所有成员通过上述培训考核。(2)职责划分、质量监控。护士长负责培训,制定护理计划,安排各成员工作内容。责任组长负责管理各个护理环节,把控服务质量。责任护士实施各项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做好患者的病情监测及评估工作,根据患者病情恢复及身体情况提出建议。(3)临床护理措施。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视频、发放宣传手册、一对一讲解等形式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治疗目的、呼吸机使用方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以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升治疗配合度。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沟通技巧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工作,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多引导焦虑患者诉说内心感受,根据患者负面情绪原因采取对应措施帮助患者调节不良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叮嘱家属协同配合,多安抚与鼓励患者,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以避免产生不良情绪。用药指导:告知患者正确服药方法,并督促其严格遵循医嘱服药,避免发生用药不当行为,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加重损伤。呼吸护理:护理人员做好手部消毒后,随时检查患者气管插管情况,避免出现感染;定期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指导患者正确排痰方法,以缓解肺部压力,避免堵塞患者气道;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可将患者床头摇高30°,定时更换患者体位;待患者恢复良好,经医生允许后协助患者下床活动,适当进行下肢训练。康复训练:缩唇呼吸通过指导患者用鼻子吸气、保持双唇紧闭;吸气后,微微张开双唇,从嘴巴轻轻呼出空气,注意深吸入空气并慢慢吐气。呼气持续时间应是吸气时间的3 倍左右,5 次/d,15 min/d。腹式呼吸令患者首先取半卧体位,放松肩部,并将一只手置于腹部,通过鼻子慢慢吸气,可感受手随着腹部隆起;呼出气体后,腹部收缩,手随腹部收缩而下降。注意在呼吸过程中不应刻意隆起腹部。待身体情况允许后,选择舒适的体位练习,5 次/d,15 min/d。运动指导:嘱咐患者合理锻炼,避免身体劳累,可选择散步、打太极等强度适中的有氧运动,有助于身体快速恢复。两组均持续护理2 周。

1.4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分别于护理前、护理2 周后采用心理评估量表(SAS、SDS)对患者心理状态展开评价,各量表总分均为100 分,且SAS 评分>50 分,SDS 评分>53 分,表明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绪越重。(2)血气指标。分别于护理前后采用PL2200 血气分析仪检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3)生活质量。分别于护理前后,以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I-74)中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4 个方面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四项最高分均为100 分,最低分0 分。最终得分根据上述四项得分取平均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4)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腹胀、眩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护理满意度。护理结束时,根据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质量、护理有效性、护理舒适性、护理专业性以及护理服务态度等内容;非常满意>80 分,满意70~80 分,不满意<70 分,总满意包括非常满意及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心理状态、血气指标、生活质量等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各项血气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PaO2、SaO2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更高,而PaCO2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气指标对比()

表1 两组血气指标对比()

注:与同组同指标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nPaO2(mmHg)护理前护理后SaO2(%)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PaCO2(mmHg)护理前护理后45 45 tP 47.89±7.24 47.56±7.13 0.218 0.828 78.23±8.45*67.31±8.29*6.188 0.000 75.44±7.33 75.24±7.62 0.127 0.899 57.39±6.15*68.06±6.24*8.170 0.000 74.36±7.25 75.05±7.19 0.453 0.651 89.24±8.62*80.59±8.36*4.832 0.000

2.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心理状态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

表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

注:与同组同指标护理前比较,*P<0.05。

SDS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nSAS护理前护理后45 45 tP 61.32±5.67 60.89±5.48 0.366 0.715 44.63±3.45*51.26±3.27*9.356 0.000 59.13±5.25 59.21±5.46 0.071 0.944 46.21±5.28*51.43±5.59*4.554 0.000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GQOLI-74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GQOLI-74 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GQOLI-74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GQOLI-74 评分比较(分,)

组别n护理前护理后tP观察组对照组45 45 15.402 4.187 0.000 0.000 tP 52.34±3.15 52.56±3.27 0.325 0.746 68.45±6.27 57.18±6.64 8.278 0.000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疾病之一,既往临床多采取药物及机械通气等治疗方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8~9]。但采用机械通气治疗会加重患者不适感,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最终治疗效果[10~11]。对此,临床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还需配合科学护理干预措施,以强化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常规护理存在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等劣势;同时护理人员仅遵医嘱被动开展护理,易忽视患者实际需求,加之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无法有效处理不良事件,往往最终护理效果不佳[12]。而基于呼吸管理团队的护理模式干预能够强调医护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护理人员可分别做好各自岗位的工作、注重各护理环节的细节,同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实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SAS 评分、SDS 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提示基于呼吸管理团队的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帮助其调整心理状态。分析原因,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引导患者说明不良情绪产生原因,从源头解决患者问题,通过加强患者心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抑郁等不良情绪,由此也能够使患者更信任医务人员,使其内心痛苦得到显著改善,从而促进护理环节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还会做好病房环境管理,给患者准备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也能够放松患者身心,从而改善焦虑等情绪。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PaO2、SaO2水平相比对照组均提高,PaCO2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提示给予患者呼吸管理团队的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改善其血气指标,促进身体恢复。这是因为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由此可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机械通气认知程度,使患者学会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加之心理干预能够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病情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而用药指导、呼吸训练、康复锻炼等措施均可直接有效减轻患者相关症状,提升呼吸能力;此外,使用呼吸机时,护理人员会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呼吸功能锻炼,由此可扩张肺泡,从而吸进更多的氧气,达到改善患者肺部通气和换气能力的效果,使肺部更好地进行血氧交换[13~14]。

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呼吸管理团队的护理模式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身体好转。分析原因,该护理模式能够组建一支科学的管理团队,并以患者为服务中心落实好各个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一步通过对患者开展科学护理确保机械通气治疗的顺利开展,达到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促进身体恢复的目的;团队内成员均接受了系统培训,能够保障规范开展机械通气治疗,且气道湿化、吸痰、排痰及呼吸功能锻炼等措施均能够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强化患者呼吸功能,进而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了解肺部感染、正确拔管技巧等措施可有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上述措施综合作用下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

本研究中,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QOLI-74 评分高,可见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接受呼吸管理团队的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是因为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等锻炼,有助于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通过进行强化心理干预,可调整心态,促进依从性的提升,从而促进病情好转,进一步加快身体恢复、提升患者体质,由此能够降低疾病对患者正常生活的消极影响,进一步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呼吸管理团队的护理模式可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也是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15]。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将呼吸管理团队的护理模式应用于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可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这是因为护理人员常主动与患者交流,也会指导家属多关心,可使患者感受到理解与关心,进而拥有良好护理感受,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通过实施上述各项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延缓病情发展、促进患者规范用药等,使患者在明显感受到病情好转后,也能够提升护理体验,从而进一步提升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基于呼吸管理团队的护理模式应用在COPD 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调节血气指标,并可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血气呼吸衰竭护理人员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衰血气分析与预后探讨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