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法学类课程思政“三修并举”教学路径研究

2024-05-10韩伟

中国新通信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互联网+互联网

韩伟

摘要:法学类课程思政是培养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重要路径,但在具体实践中,法学类课程思政存在教师思政意识薄弱、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因此,如何在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环节实现“三修并举”原则的融入,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互联网+”背景下法学类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进行阐述,通过客观分析现阶段法学类课程思政建设常见问题,重点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法学类课程思政融入“三修并举”原则的教学路径和方法,希望可以切实为相关的教师开展思政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为我国法学类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与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法学类;课程思政

当今时代,已经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地伴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作为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等相关人员,需要充分结合与依靠互联网技术本身,创新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发挥互联网本身的优势和价值,并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法学类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是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递法学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的原则,切实将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融合,努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打造德才兼备的优秀法律人才。在“互联网+”背景下,法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与推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于法律相关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全面深刻地掌握法学相关知识点,形成较强的法律学科思维意识和能力,未来可以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这是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关键。

一、“互联网+”背景下法学类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法学类课程的思政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已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并分享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信息。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在这个背景下,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紧跟时代脚步,更好地适应和引导学生的成长。

首先,互联网+时代下的法学类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但也带来了信息的泛滥和混乱。大量的虚假信息和非法内容充斥在网络中,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学专业的课程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治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辨别能力,让他们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只有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法制秩序。其次,互联网+时代下的法学类课程思政建设应关注法治与科技的融合。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专业不仅要关注传统的法学知识,还需要关注法律与科技的交叉领域,如网络安全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应该与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了解科技对法律产生的影响和挑战。只有通过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互联网+时代的法治建设。

此外,互联网+时代下的法学类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专业需要具备创新的眼光和思维方式,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法学知识,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法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推动互联网+时代的法学发展。最后,互联网+时代下的法学类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专业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法律的精神和价值。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互联网+时代的法治建设。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法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愈发凸显。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关注法治与科技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法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现阶段法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常见问题

(一)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欠缺

从当前法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欠缺的情况。从事法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相关专业毕业的,因此比较熟悉法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点与教学模式。然而,在与思政内容的结合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情况。许多教师还片面地认为思政教育应该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与自身的教学活动之间并不存在必要的联系。所以这也就导致了教师自身从教学的角度缺乏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加之缺乏相应的课程思政素养,无法将思政教育目标和相关专业课程更好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二)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法学涉及到众多社会伦理、法治道德和公共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然而,在传统的法学教育中,注重的更多是对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法学的思政理解,缺少对法律伦理道德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关注。课程思政是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全新教学方式,强调在基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重点在于在不同专业学科领域以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本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与教育,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与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发挥价值。

(三)教学内容单一

在现阶段,部分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脱离了社会背景和实际需求。这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不仅使得学生对法学的兴趣和热情减退,也限制了他们对法学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可能从事执法、司法、律师等与社会直接相关的职业,因此,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无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即便一些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也仅仅是将思政学科重点的知识点、价值观、道德理念等强行融入和灌输,这就会导致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与思政课程的建设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无法有效发挥出相应的课程思政作用,也不利于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三、“互联网+”背景下法学类课程思政“三修并举”教学路径分析

(一)打造互联网资源数据库以丰富实例

所谓的“三修并举”,指的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在法学类课程中,思政教育不应被局限于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例如,在法律实务课程中,可以引入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锻炼自己的法律实践能力;在法律伦理课程中,可以开展道德讨论、伦理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伦理问题,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来打造一个丰富实例的课程思政资源数据库,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整理各个领域的法学相关案例,并将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数据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学知识。这个数据库可以包括真实案例、模拟案例、历史案例等,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法律的实践应用,并通过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促进学生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法学专业本身是一门专业知识深奥的专业,它要求人才培养的高度专业性。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道德意识。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法学人才的培养方向已经不再局限于基础的法学知识掌握,而是需要具备活跃的思维意识以及立体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加强道德修养与价值引领,以培养出综合性的优秀人才。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大多会从事与法律相关的职业,因此,除了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外,他们还需要具备更高的道德以及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工作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和理念,以切实为社会输送和培养更多综合性的优秀人才。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法学类课程思政教学也应该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和引领,以切实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与能力提升。

(三)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获得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的整合,从而完成学习活动。大多数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因此社会阅历相对较浅,对于是非以及价值观念的判断很容易存在偏差。加之网络本身信息具有鱼龙混杂的特点,所以许多学生并没有办法形成正确的判断以及甄别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这些学生受到负面以及错误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因此,“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结合要求互联网教学仅仅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教学的主体过程中仍然需要学生以及教师的存在。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理念。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设和完善,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具备更好的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为其在未来形成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奠定基础。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尽早适应角色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确实也使得许多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般看来,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未来都会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比如法官、律师等,这些工作岗位除了需要相关的人员具备基础的职业素养之外,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保障,在面对一些技术性犯罪或者是技术问题的时候,也必须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予以解决。比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案例中实现角色模拟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分析,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许多工作的开展都必须结合这些手段。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若选择参与公安工作,需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破案;若参与律师工作,则需要通过完善的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整合,以构建完整的证据链。这些都说明信息技术的加持有助于帮助法学专业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角色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未来法学类课程思政目标的关键前提与保障。

四、结束语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展不再是通过思政课程来实现,而是需要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以课程思政的方式进行呈现,这样才能够切实加深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学类专业在未来实现课程思政的改革目标势在必行,这也就要求在未来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作为核心指导,坚持我国所提倡的立德树人根本原则,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创新与完善。

在“互联网+”背景下,真正做到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法学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更好地拓宽类教育教学的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未来必然是法学类专业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獻

[1]郭善玲,张开.法学类课程思政的“三修并举”教学实施路径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3(02): 117-122.

[2]魏志宇.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OL].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4[2023-06-07].

[3]李西娟,郝家宝.基于法学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以《知识产权法》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25(02):24-29.

[4]包睿华.“互联网+”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新课程,2022(39):138-139.

[5]罗晓萌.“互联网+”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8):98-99+102.

[6]王印,路军.课程思政融入法学本科教学范式改革与实践——以“互联网+课堂教学”为切入[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4):41-42+45.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互联网+互联网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