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的逻辑与实践

2024-05-10杜志强苏婷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话语体系实践路径

杜志强 苏婷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宣传思想文化,在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结合新时代的实践特色所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明确了党宣传思想文化话语体系的本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脉,旨在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风格、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避免割裂中华民族文化与人类文化的联系而陷入自说自话;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创新的话语表达。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演进考察;历史逻辑;实践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使命是要在新时代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构建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内核的话语主题,促使我们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定文化建设的话语立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维的话语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话语内容,把握政治大局。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的演进考察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的形成经历了积累演进的过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并不断构建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内核的话语主题。要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聚焦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话语立场、话语方式以及话语内容,促进我国文化建设行稳致远,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两个结合”话语体系的赓续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的重要主张。“两个结合”提法源自“第一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实际应用和思想文化两个层面上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提出“第一个结合”诞生于中国革命长期而复杂的具体实践中,是一个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探求真理的过程。

毛泽东同志立足中国社会性质,首先提出并做到“第一个结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提出“对立面的统一”和“实践决定认识”,完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总结;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百多年来,“两个结合”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深化的。因此,“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拓展和必然结论。

(二)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内核话语主题的形成和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论述把握了新时代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方向,明确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根本旨归。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总结了5 000多年中华文明的特质,也是塑造现代文明大国的主要内核。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并不断构建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内核的话语主题,要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与价值的发扬。一是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二是要立足科学技术,展现中华文明创新性。三是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中华文明统一性。四是要促进文化交流交汇,展现中华文明包容性。五是要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华文明和平性。

(三)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话语总结

聚焦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话语体系,可以概括为话语立场、话语方式以及话语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话语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

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话语方式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根本方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推进文化建设稳步前进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坚持使用辩证思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立足中国实际思考和分析问题,促进我国文化建设行稳致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话语内容。我们党领导并推动的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是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实现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必然要求,能够激发人民对先进文化的创造创新能力。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具有显著的内在逻辑特征,对于把握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本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明确本质: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本质。首先,文化领导权本质上是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逻辑,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要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党百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都是为了人民,人民的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的关键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是从马克思主义中走出来的,也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在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发展道路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

(二)坚守魂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体现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根本,还体现了新时代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当今网络信息非常发达,一些以网络自由论、恐怖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深度融入网络空间,在网络上蛊惑人心、制造混乱,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影响。因此,更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需求,也是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三)赓续根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百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历史关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当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相互影响,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得人们意识到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我国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离不开对于本国文化的自信自觉。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自信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四)指向实践: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话语体系旨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話语体系旨在鼓舞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话语体系旨在引领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话语体系旨在引领人民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话语体系始终围绕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将话语力量转化为实践力量。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建既是理论命题,也是实践课题。在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过程中,要坚持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色的话语体系,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文化,推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创新的话语表达。

(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色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构建具有中国风格、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基于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文明5 000多年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底气。我们说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具备中国式和现代化的特点,一方面意味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与新时代价值内涵相匹配的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风格、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内在支撑。

(二)秉持开放包容:避免割裂中华民族文化与人类文化的联系而陷入自说自话

中华民族文化与人类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中华文化因个性与其他文化产生区别,又因与其他文化具备共性而得以存在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文化交流交汇。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由繁荣走向曲折又走向复兴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发生的。从发展成果来看,中华民族文化从古至今创造了无数个奇迹,例如中国印刷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了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案使得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消灭了绝对贫困,为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成果,增强了人类文化的创新性,是人类文化的守护者和参与者。因此,在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交汇,避免割裂中华民族文化与人类文化的联系而变成自说自话,以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三)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创新的话语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守正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进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的话语表达。一方面,文化自觉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没有文化自觉的发生,就不会有文化创新的出现。另一方面,文化自觉是文化创新的目的,文化自觉蕴含着文化突破自我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展现了文化创新由理念走向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提出直接为新时代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设定了必要的目标,这意味着我们要将认识贯彻到实踐领域,实现两者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的话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守正”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将指引我们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实现高度的文化认同,最终实现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肇中.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述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2):13-23+108.

[2]储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N].解放军报,2021-08-20(007).

[3]高芝兰.重温传统精髓再铸文化自信:论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民族博览,2015(11):221-223.

[4]袁银传,彭晓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J].东岳论丛,2019,40(4):5-11.

[5]陈家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论创新和重大贡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1):29-38.

[6]段虹,于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方式的百年追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1):104-111.

[7]赵卯生,陈滢,周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核心要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1):34-44.

[8]刘成,李建军.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100-111.

[9]张明.“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意义的学理阐释:兼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J].天津社会科学,2023(6):13-19.

[责任编辑:王 丽]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话语体系实践路径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