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和教育

2024-05-10

开放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机心智教与学

文 青

人工智能对教育影响的讨论已连篇累牍,这里也说几点:

一、 教学内容。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需要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人的高级思维上,比如批评性思维、创新思维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等,不用关注低级或简单技能的培养了。这种观点的基本框架是人机协作下的人机职责分工。这从任务完成的角度看是有道理的,但从教育或人的心智发展历程看可能就不是了。人的心智发展遵循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路径,需要从掌握简单的思维运算到掌握高级的逻辑推理再到批评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它是一个渐进的、累积的发展过程,不是教育者可以随意选择的。教学内容的变化,也更多的是源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某种新教育技术的应用,很少会引发教学内容的变革。比如,计算器已能够完成加减乘除等所有运算,应用广泛,但是基本运算仍然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二、智力衰退。有人担心,大规模的ChatGPT 等技术的教育应用,会带来人类智力的衰退。这种观点认为,人机协作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比如写作,如果ChatGPT 帮助了学习者写作,那么学习者需要付出的努力显然就少了。诸如此类的学习任务如果都如此,学习者学习就可能很少或不用需要经历心智磨练,智力由此可能衰退。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官能论,主张用进废退。但从现实看,人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动力源自于竞争(即社会内卷或人与自然的斗争)。先进学习工具的使用更可能带来的结果是,推动人们在更高水平上的竞赛。

三、替代教师。人工智能教师不太可能会替代人类教师,这已是社会的大致共识。因此,人工智能教师替代人类教师的忧虑是不必要的,其原因一是如果允许人工智能替代教师,那显然超越了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二是这种忧虑和学校消亡论一样不可信。学校存在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实现人的社会化。学生在学校这样的场所可以比家庭或分散教育更高效地实现社会化和价值观的塑造。如果一定要替代,那就是人工智能可以作为辅导教师,在课后或家庭扮演教师角色辅导学习者,比如,纠正学习外语语音等。

四、主体性。学习显然依赖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主体性的学习,大概率是一种被动学习。教育的现实显示,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更多的是和教与学的方式有关,而不是和使用教与学的工具有关,即教与学本身难以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性,而不是因为应用了某一新工具。由此,担心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引发学习者主体性遮蔽的认知,恐怕是难以立脚的。

猜你喜欢

人机心智教与学
起始课要下得去的功夫
人机“翻译员”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楷书的教与学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