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进展评析、目标定位与对策选择

2024-05-10黄承伟

关键词:中国式公共服务城乡

黄承伟,辛 远

(1.农业农村部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北京 100028;2.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P.22)现阶段,在人口规模方面:2021年我国的乡村人口为4.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5.24%[2];在共同富裕方面: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公共服务水平、乡村社会风气与乡村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重点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乡村发展的实践探索为基础,以建设农业强国为目标指向,对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评析,并在系统分析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进展评析

从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实践看,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素至少包括:一是基本生活设施现代化,农村与城市在水电气、道路、通信等基本生活设施水平基本相当;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三是物质生活水平较高,农民与市民收入大体相当;四是生态环境宜居,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效果;五是治理体系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的农村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真正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4](P.189)总体上,新征程上中国式农村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但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

近年来随着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尤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设施更加便捷。据统计到2021年末,87.3%的农村通公共交通,99.1%的农村进村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97.4%的农村村内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5];而且农村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显著发展,有效破除了长期困扰贫困地区发展的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等现实难题,补齐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的短板,但这仍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跟质量跟农村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匹配。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首要条件是基本生活设施的现代化,是基本生活设施更加便利,并且实现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和质量大致相当。但当前农村地区的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均与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距离实现基本生活设施的现代化也存在着诸如农村水电网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危房改造与抗震改造有待进一步推进、产业路致富路有待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仍存在短板弱项影响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够有效降低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增加城乡居民的生活便利度,进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在互联互通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农村与城市之间道路衔接不畅,阻碍了城乡人员的人际交往[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仍需巩固提升,城乡饮水实现互联互通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农村物流设施、产业设施配套等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仍与城市生产性基础设施存在衔接不畅等问题。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的不完善影响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完善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投入保障,进而才能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数量及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护机制。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这就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虽存在着建设不断推进,但维护管理不到位导致使用率较低等情况,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健全,但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仍有差距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和数量不断增长。自2013年以来,累计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中西部22个省份基层文化中心建设完成比例达到99.48%,消除了贫困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空白点[7](PP.20-21);供给质量有效提升,在农村义务教育覆盖所有适龄儿童的同时,其教育质量和水平有很大提升,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完善发展,能够基本满足广大农民小病不出乡镇的需求,广大农民也逐步拥有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虽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和质量不均衡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村现代化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与城市相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和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调查显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均存在着较大的供给短板,只有补齐这些短板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建设乡村[8];与城市相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供给与农民自筹相结合,来自其他社会主体参与供给的渠道较少,并且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质量、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低保保障标准等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与城市相比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广大农民对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和水平的不均衡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对提升农村现代化服务能力的需求。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在教育水平和质量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师资配备、教学质量与升学率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对乡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农村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和水平均有很大提升,但城乡间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和水平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医疗保障能力方面:乡村医生的能力素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农民的能力及人均医疗资源占有率等方面均存在着短板弱项,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广大农民对城乡医疗资源相对均等化发展的要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较低、农村养老机构服务老年人的能力较弱等方面也都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着比较明显差距。

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融合程度较低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是推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是推进农民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程度较低,比如在城乡教育发展方面,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转移与倾斜的力度不够,城乡教育资源的互通互融仍有不少堵点有待进一步疏通。再如在城乡医疗发展方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与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对接融合的程度仍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于农村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还有在养老保障方面,城市养老机构的数量、质量以及服务能力都远胜于农村养老机构,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养老人数会逐年增加,而老年健康服务资源大多集中于城市,农村缺医少药、设备不足的情况并未根本好转[9],这就客观上需要实现城乡养老服务机构、资源的融合发展,但现实中城乡养老融合发展的程度离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但离和美乡村的要求仍有差距

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主攻方向,重点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改善与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到和美乡村建设,反映出持续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对乡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现状看,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离和美乡村建设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村容村貌整体规划与建设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内在需要对村容村貌进行整体规划。调研发现,农村不同程度存在着乱建乱拆、生活垃圾处理不当、黑臭污水横流等现象,这既会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生活居住的幸福感,又会间接影响和美乡村目标的建设。当前村容村貌的整体规划与建设仍在不同地区存在着缺失或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存在着村容村貌规划思路不明、建设缺乏整体设计等情况,这距实现和美乡村的建设目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建设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需要持续改善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更需要进一步健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建设机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建设机制方面仍存在着短板弱项。如在建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管护机制方面,既存在着重建设、轻管护的现实问题,又存在着建设与管护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现实发展问题;在推进乡村人居环境考核评价机制方面,既存在着考核主体责任不明确、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还存在着考核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的问题;在乡村人居环境标准化机制方面,存在着乡村标准化的建设内容、建设流程、建设体系等机制不明确、不完善的现实问题。

(四)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但与治理方式务实管用的要求仍有差距

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必然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推进与如期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在脱贫攻坚战中逐步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充分彰显,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在村民自治基础上的德治与法治事业有较大发展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实践证明,乡村治理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

首先,加强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方式方法。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基层党组织进行有效治理,这就更需要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方式方法。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强化县级党委整体谋划县域范围内乡村振兴的责任,深入开展对基层乡村干部的学习培训和监督管理,形成以学促能力提升、以督促改进工作作风的良好风气;对奋战在乡村建设一线的农村党员干部有计划地分批进行集中培训,增强他们推动乡村治理的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此外,结合各地实际,推动形成“基层党组织+三治”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治理方式。

最后,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持续创新多元共治、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必然会面对着多元复杂的乡村治理任务,这既需要坚持党建引领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持续夯实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始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动引领作用;又需要当地政府通过各项奖补政策、人才返乡支持政策、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本地外出务工人员、企业家或社会上有志投身乡村建设的人士积极回乡发展,形成多元共治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同时持续探索各项积分制、清单制、矛盾有效化解机制等多种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

二、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特别是提出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为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定位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以坚持乡村建设始终为农民而建的核心目标

农村是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家园,是实现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阵地。让广大农村地区具备基本的现代生活条件,既是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又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当前城乡发展差距集中表现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落后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备度、公共服务的便利度及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均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为此在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应该重视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具,从而避免出现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衰败、乡村虽具有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但缺人气等情况,因此更应在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核心目标。

第一,推进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乡村建设的最终指向是服务于广大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推进乡村建设就要减少大拆大建,不做急躁冒进、违背广大农民意愿的事情,多做农民愿意干、乐意干、盼着干的事情。在具体推进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整村改造提升、人居环境的整治等重大事项,都应提前通过征求意见、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环节征求广大农民的意见,只有在此基础上推进的乡村建设才是符合广大农民意愿的事情,也才能真正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推进乡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在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推进的乡村建设,关键是要组织动员起广大农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以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推进乡村建设中,一些如水电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就可以充分吸收当地农民的参与,让农民参与到一些工程建设中来;一些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医疗服务升级等农民干不了的工程项目,可以通过政府、市场等外界力量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在吸引外界力量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农民观光学习,而后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也让农民最终参与到乡村建设中。

第三,推进乡村建设要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逐步改善与提升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农民希望能够享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为此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就更应该重视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重视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重视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

(二)以坚持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发展为重点目标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更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实践中,乡村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扶贫产业同质化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显、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等,这直接影响了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进而影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活力。这同时影响到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机会,进而影响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坚持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发展与农民富裕重点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着力打造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以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在已脱贫地区,立足乡村扶贫产业的基础上,更新升级同质化扶贫产业,重点支持与打造更加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在“土特产”上面做文章,积极开发既立足当地水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基础而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又体现当地特色风情、为市场所广泛接受且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广大农村地区,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多种形态的农业产业,如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康养农业、大棚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类型,拓宽乡村产业发展渠道,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鼓励家庭农产、龙头企业、合作社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推动订单农业、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面向市场发展的农业新业态,以真正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二是推动乡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从纵向看,重点支持农业由种养环节向全链条产业深度拓展延伸,完善乡村产业的上下游分工合作[11],促进农业产业从粗加工转向精深加工,从简单仓储销售转向集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与销售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乡村三大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协助配合程度,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销售体系的发展。从横向看,在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注重实现现代农业与生态观光、电商直播、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与发展,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深度与广度,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进程,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活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必须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防止犯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④农村土地经营权物权化不违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底线,能强化集体所有权、提高耕地利用率、保障和增加农民利益,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是强化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以夯实乡村产业根基。发展乡村产业的核心是通过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进而推动中国式农村现代化发展。为此需要强化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起紧密型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广大农民可以以土地、闲置房屋、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参与当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当地农业企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应优先吸纳当地农民参与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合作化生产经营、农民持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使更多农户能够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中。

(三)以坚持务实管用创新发展的乡村治理为基本要求

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也是最容易产生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的环节[12],推进乡村治理以提升治理能力是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形式,也是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传统乡村治理体系存在着诸如治理主体能力落后于实践发展要求、治理效能与治理目标存在差距等问题。这不能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要求,更不能推动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需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3](P.2),而在面对复杂艰巨、变化多样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基本要求应该是坚持务实管用创新发展的乡村治理。

首先,坚持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以有效规范乡村治理的流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矛盾冲突多元、利益关系复杂,这就导致其治理难度巨大,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同时在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规范农村各项管理工作,加快制定与完善农村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评议会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制度与规范都能够得到广大村民、乡镇政府、村两委班子及外界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效监督,使村内的小微权力或小微制度流程都能够在人民的监督下运行。

其次,坚持乡村治理重在务实管用、突出实效的导向,以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治理方式传统守旧、碎片化治理会导致治理效能低下,阻碍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站在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大潮中,更要在实践中注重治理流程公开透明、治理方式务实创新、治理效果明显管用。如在治理农村传统陋习、摒弃不良风气方面,可以采用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案例进村入户、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规民约的规范、村民自发组织宣传等形式来重塑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

最后,坚持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创新发展,以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广大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客观上会给乡村治理提出新挑战、带来新困难,这就要求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要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逐步创新与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面对多元复杂的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需要创新治理方式,将超常规消除贫困转变为常规化减贫,将政府主导转变为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四)以坚持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基本要求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深化农村改革,要准确把握农村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分清阻碍农村发展的主次矛盾,有力有序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发展的活力。为此,一是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14](P.395)在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巩固和完善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改革发展,并依法有序规范各项权益的转让。二是积极探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多元化,丰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实现形式。[15]三是允许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闲置房屋等方式入股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推动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16](P.31),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以推动实现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繁荣发展。四是改革农业农村体制机制,释放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活力。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尤其是完善种粮农民的收益补偿制度,积极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防止谷贱伤农,挫伤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粮食生产支持的政策体系,并积极探索研发适合农业现代化所需的各项农业技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及党组织引领下的各组织各公司或个人积极参与的经营主体,从而形成多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为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奠定组织制度基础。

三、新征程上扎实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对策选择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取得成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可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是其底线任务和基础性支撑。因此,只有采取有效对策,以精准回应所面临的挑战和目标定位,才能扎实稳妥地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一)在县域城乡融合中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其重要的阻碍因素,因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既能够有效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又能够有效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由此推进县域范围内城乡融合发展是今后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导向。

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重点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需要从制度层面畅通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搭建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平台机制、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尤其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保障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主体多方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进一步完善多元供给机制[17],确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机制等。另一方面,需要从融合发展层面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要素流通不畅、公共服务不均等的格局,为此要以县域为载体通盘规划城乡公共服务的配比,尤其是要注重乡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与县市的互联互通,注重乡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事业与城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同时使产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各项资源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尤其要积极引导各项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合理有序流动。

(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科学规划乡村建设及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18](P.5)。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乡村建设及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以建设和美乡村。合理科学地对乡村进行整体规划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及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一是加强对乡村建设各项工作进行整体科学地论证规划。在乡村建设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县域范围内的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立足当前乡村发展的现有格局,尊重乡村发展的演变规律,科学布局乡村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生态空间,实现乡村宜居与宜业的统一协调;立足乡村优势特色,加强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不可在乡村建设中过度追求整齐划一,给乡村发展尤其是传统村落、特色乡镇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实现和美乡村的发展图景。

二是持续推进乡村宜居整治提升与巩固发展行动。尊重农民实际需求与因地制宜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工程,分区分类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治理、山河湖水系统化综合化治理,深入推进村庄清洁与绿化美化行动;加快推进村庄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提升工程,重点推进乡村水电路、通信、物流等生产生活设施的巩固发展与提升工程,并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差距;加强农房质量安全隐患整治,继续推进农房质量的改造与提升工程,逐步完善农房建设标准,进而提升乡村宜居化水平,奠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是健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等机制以提升乡村建设能力。在乡村建设中应始终遵循为农民而建的整体要求,合理规划与布局县域范围内的乡村建设。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责任制,明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及管护责任单位等各方主体责任;健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机制,对乡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涉及乡村居民人居环境整治的项目建立起长效建设与管护机制,以增强其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健全传统村落建设的保护与开发机制,增强对传统村落建设的监测评估、警示退出等机制;健全乡村小型建设工程项目简化管理机制,提高项目资金的监管与使用效率,以合理有序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完善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发展乡村治理体系是其重要内容。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发展既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又有利于推动实现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还有利于扎实推动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完善发展乡村治理体系需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治理主体上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元社会力量共建共治的协同治理格局,以形成治理合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坚实堡垒,是推进各项“三农”政策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严格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全面提升村党组织在广大农民中的领导力和公信力,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责任;对乡镇村的领导班子通过专题教育、参观学习、实地调研等方式提升他们的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并落实好对其领导乡村振兴工作的责任考核。此外,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各类企事业单位或者公民个人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实践中,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技术优势,共同参与治理乡村,形成治理合力。

二是在治理方式上完善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机制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在乡村德治方面,着力挖掘乡村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孝亲敬老等传统道德规范,并逐步强化道德对广大村民的教化作用,以在广大农村树立起文明乡风。在乡村自治方面,进一步规范农村自治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进一步理清村两委与乡镇政府间的权力关系,使其在各自的轨道上有序运行;利用村规民约、村自治章程在农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弘扬公序良俗,充分实现村民自治。在乡村法治方面,深入开展法治宣传进村入户,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起法治意识、引导广大农村成为法治示范村,构筑起广大村民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良好农村环境。此外要构筑起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乡村治理机制,以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三是在治理成效上始终坚持突出实效的目标导向与创新发展的问题导向。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注重治理的实践成效是对乡村治理的最好回应,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当前在推进乡村治理实践中,存在着诸如治理成效不明显、治理方式单一等问题,尤其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面对着多元复杂的乡村环境,更加需要突出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更加突出乡村治理实效的目标导向。面对乡村振兴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需要立足实际发展需求,创新发展现有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

(四)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持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又为提升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思想支撑。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重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这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农民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整体向好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着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不良因素,如在一些地区仍存在着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受贫困文化长期影响而在脱贫基础上产生贪于享乐、等靠要的心理取向;一些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现实问题。为此,在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更需要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在宣传教育方面,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典型案例与建设文明乡风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要重点加强农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诸如扶贫先进典型事迹宣讲教育、最美家庭与最美村庄的宣讲教育、感恩党主题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先进典型案例宣讲,如对通过移风易俗改革取得良好成效的乡村进行表彰,并总结移风易俗先进改革经验以进行宣讲教育;对存在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典型案例进行批评教育,以逐步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起现代化的乡村文化。

在重塑文化方面,重点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以培育文明乡风的良好乡村土壤。深入挖掘农村社会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敢于拼搏的奋斗文化;邻里间的守望相助、扶贫济困、追求共富的传统文化;家庭中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家和兴旺的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以及乡村社会中蕴含的关心百姓疾苦的文化,这些都是需要重点挖掘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并重点在挖掘的基础上做好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结合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做好其创新发展,进而为培育文明乡风提供良好的乡村文化土壤。

在制度约束方面,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与推进农村不良风气改革协同发展。农村是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而形成的一个熟人与半熟人相结合的社会,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可以有效发挥村道德评议会、村民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机制所形成的一些村规民约,通过已形成的村规民约强化对农民的软约束;对违反村规民约的典型事件开展批评教育以更好地推进村规民约的落地实施。集中开展农村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治理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婚丧嫁娶中存在的不良习俗改革,逐步通过农村不良习俗改革重塑农村社会良好乡风,进而为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乡土文化。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公共服务城乡
中国式民主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中国式失败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