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政治建构及其知识论意蕴

2024-05-10

工会理论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运中国工会工人阶级

刘 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91)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论述”)是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理论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实践形态和中国工人运动时代特征的基础性术语和关键政治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2023年,中国工会十八大在中国工会十七大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实践进展和理论创新,对“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思想要义、内容体系、框架结构和实践要求等作出进一步深入阐释,在推进“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学理化建构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工会十八大也因此成为新时代中国工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节点而被载入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史册。

伟大的思想寓于时代之中,思想也是被理性所把握到的伟大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系统集成和理论创新成果的体系化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当前,学界对“重要论述”的研究,总体上呈现三种范式。第一种为“文本阐释型”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将“重要论述”视作一套完整的政治话语体系,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官方文件和工会工作实践进展,对政治话语体系的理论前提、历史渊源、思想内涵、结构特征等作出阐述。中华全国总工会课题组编写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①全国总工会课题组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当属此类。该研究范式注重对“重要论述”进行政治性和政策性解读,但对其所蕴含的丰富学理资源及深层次逻辑关联的研究略显不足。第二种为“要素提炼型”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比第一种更进一步,总体上遵循“抽象—具体”的方法论原则,抓住“重要论述”中所蕴含的某一个方面的核心问题或理论主题,以此为中轴进行学理化研究。比如,陶志勇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陶志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载《工会理论研究》,2023年第2期,第17—29页。一文,就紧扣“重要论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核心要素,揭示了贯穿“重要论述”内容体系和逻辑架构的立场、观点、方法。第三种为“实践导向型”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主要关注“重要论述”与各行业、各层级工会组织改革转型和实践创新的关联性,从底层实践逻辑出发展现“重要论述”的科学性。以上三种研究范式总体上呈现出学界对“重要论述”的学术认知图景和理论阐释路径。

检视已有研究成果,一个隐而不显的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即作为中国工会理论创新的具体环节,提出和发展“重要论述”是开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新境界的必经阶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工会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概念范畴和政治术语。这一概念术语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极为厚重的历史底蕴、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原则成功运用在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实践领域,同中国共产党建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政治逻辑一脉相承。反观既有研究,学界对于“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发展史的“理论路标”地位及其深层次的政治建构逻辑还缺少深入系统的分析,特别是“重要论述”的理论形态及结构形式是如何随着中国工运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

有鉴于此,本文拟运用概念史方法深化“重要论述”研究,这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是从理论假设看,本研究认为“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大体系的一个“子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具体的、微观性的概念范畴。这一概念范畴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元素,其内部所蕴含的丰富理论观点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体之间存在着清晰的逻辑映射关系。“重要论述”在外观结构上表现为一种蕴含着丰富理论要素的概念范畴,并且这一概念范畴经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构而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方法适用性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致力于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突出政治优势,而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首先是从术语的革命和概念的革新开始的,术语的变动和概念的流变编织出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宏大谱系,形成了理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史的认知图谱。“重要论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术语范畴,其孕育、确立和发展、创新也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术语范畴的思想转型和形式转换而实现的。“政治实践运作过程的语境”和“政治理论建构过程的语境”①郭若平:《思想史场域:中共概念史的政治因应》,载《中共党史研究》,2022年第4期,第124—140页。是“重要论述”得以实现政治建构的历史性语境,也为理解术语范畴的思想转型和形式转换提供了客观的空间场域。这正是概念史方法在本文中得以贯彻和运用的依据所在、价值所归。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概念生成的历史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隶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子概念”,“系统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地位作用、工运主题、发展道路、目标任务、根本保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怎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②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版,第10页。。“重要论述”的概念生成寓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确立、发展的演进逻辑中,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孕育。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职工群众和工会工作,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和创新地方治理路径的战略角度提出了做好工会工作的具体要求。这些具体要求为“重要论述”的形成做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准备。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习近平对工会工作的论述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纵向上强调地方工会要坚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好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从工会工作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社会需要、基层拥护、职工欢迎的工作和活动,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③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09页。二是在横向上强调工会工作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改革发展,提升工会对地方治理工作的显示度和贡献度。2004年3月,习近平在浙江省总工会调研时强调,工会要思考在积极实施“八八战略”中如何发挥作用,探讨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为,然后有针对性地分解出工会的具体任务,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④林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推动工会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112—117页。党的十七大之后,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党的群团工作。2008年,在中国工会十五大上,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辞,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以及到中央工作后关于工会工作的具体要求,很多都融入“重要论述”的体系框架内。

第二个阶段是初步阐述。从党的十八大到中国工会十七大召开前夕,是“重要论述”的初步阐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从多个方面全面系统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工会工作的使命任务、重点领域和实践要求,为“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制定了逻辑严密的理论图谱,搭建出轮廓清晰的框架体系。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首次以党、国家、军队最高领导人身份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这个讲话主要阐述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做好工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等。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全面阐述了党对工会工作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明确提出了中国工运的时代主题。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党组《关于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加强基层工会建设调研情况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出发”,全面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代表性,着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维权能力,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保障水平”。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115页。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本方针,首次提出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的重要论断。同年7月,党中央召开党的历史上首次群团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团工作是党的一大创举,必须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抓好群团工作,会议还对深化群团改革作出全面部署。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考察期间出席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号召全社会学习劳动模范的崇高精神和优良品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高度肯定劳动模范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综上可见,这一时期“重要论述”有三个特点:一是高频度,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会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发表讲话或提出重要要求,频次之多、频率之高在党的历史上是少有的。二是场合重要,在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在地方调研考察期间,在重要批示和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对工人阶级提出殷切期望,对做好工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三是论题丰富,涵盖党的领导、阶级方针、工运主题、发展道路、三种精神、基本职责、工作路线、工作体系等各方面内容,为“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建构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的理论素材。

第三个阶段是理论概括。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201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七大,对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话语和概念范畴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了理论概括和阐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沪宁同志代表党中央向中国工会十七大致辞,指出“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贯穿了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和工运学说。紧随其后,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用一个专章的篇幅对“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作出阐释。这样的安排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一是表明“重要论述”的政治建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执政党,对于执政党来说,“只有拥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把握社会和国家运行规律,从而能够得心应手地组织、治理和运行国家”。①林尚立:《天下国家道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04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其始终掌握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领导理论创新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由中国共产党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政治概念,并对这一政治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思想史中的地位作出科学评价,符合党领导和推进理论创新的政治逻辑。二是表明“重要论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指示、实践要求和政策叙述,而是具有丰富理论要素、严密逻辑体系、完整结构形态的科学体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理论范畴。这一理论形式的丰富内涵、逻辑结构和实践要求在工会十七大报告中得到全面阐释。

第四个阶段是创新发展。从中国工会十七大到中国工会十八大的五年间,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在中国工会改革创新实践中进一步向前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郑州圆方集团职工的回信(2020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讲话(2020年)、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2022年)、向广大劳动群众致以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祝贺(2023年)等重要论述为深化中国工会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中华全国总工会发挥理论工作优势,积极探索构建“重要论述”新的结构形态和阐释体系。2018年6月,全总十六届十六次主席会议从八个方面梳理了“重要论述”;2022年6月,全总十七届六次执委会用“十五个要求”加以概括。②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版,第42页。这表明,“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建构进入开放创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重要论述”在理论上的新发展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对百年来党领导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历史经验作出深刻总结。二是对疫情防控条件下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提出新要求,深化了对工会组织参与急难险重任务、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的认识。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使命任务、时代主题和改革方向等有了新的深刻理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会功能论。中国工会理论发展中的新观点、新认知和新论断,为推进“重要论述”在理论形态上的丰富拓展提供了基本依据,注入了强劲动力。

第五个阶段是丰富拓展。2023年,中国工会十八大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系统集成和意义阐释。一是在理论要素方面有了新的提炼,按照《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摘编》提出的八个方面的内容,对“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素进行新的概括和提炼。二是在系统集成方面有了新的呈现,强化了对贯穿于不同理论要素之间的逻辑线索、理论主题的把握和呈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怎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①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版,第10页。。三是在意义阐述方面有了新的评价,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从四个维度作出评价。其一,从理论范畴的关系来看,“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下位”概念。其二,从理论创新的方法来看,“重要论述”是在“两个结合”指导下进行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和工运学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论述”的理论资源。其三,从理论创新的条件来看,“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以来党领导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体系化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民族性特点。其四,从创新理论的效能来看,“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内蕴的普遍的必然的联系,将中国工会的本体论、价值论、功能论、方法论等方面的认识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为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②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版,第10页。。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政治建构的内在机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历经了由初始孕育—初步阐述—理论概括—创新发展—丰富拓展等五个发展阶段构成的完整演进链条。这一演进链条是开放性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形态不会止步于此,必将随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而赋予新的时代性内容和实践性要求。这一演进链条也是建构性的,它不会自发生成、自动形成,而是依托政治主体力量的理论创造活动而逐步生发、系统集成、丰富拓展的。这个政治主体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是“重要论述”的政治建构主体,是“重要论述”不断向前发展的政治推动力量。因此,我们需要透过“重要论述”话语形式的变迁,进一步探寻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理论建构的深层次机理和实现机制,以此展现“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理性。

(一)政党领袖的政治引领与原创性贡献

政党领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对“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从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百年发展史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作为理论提出者、创立者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深邃思考、政治考量和战略谋划。首先,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是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进行理论思考的领域和主题。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中培养和形成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了朴素而深刻的思想认识。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习近平关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对农民工群体、义乌社会化维权工作等开展专项调研,提出了工人阶级历史地位“三个始终不动摇”①朱志惠:《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及其时代意蕴》,载《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第1—6页。的重要论断。这些实践经历和思想认知为“重要论述”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和条件,也使“重要论述”蕴含着习近平本人的鲜明个人特征和独到性的实践智慧。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刻洞察中国工人运动和工运事业发展方向、历史规律、使命任务的强大政治领导力和广阔战略眼界,能够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提出中国工会工作的重大原则和实践要求,有力地回击了工运领域的错误思想认知和错误理论观点,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行稳致远方面起到掌舵领航、举旗定向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都不能忘记、不能淡化,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23—24页。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对“重要论述”的形成作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提出过的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理论体系。比如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要观点,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理论的守正创新;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整体性、系统性阐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特别是劳动文化理论的重要发展;关于深化工会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职工群团组织理论的极大丰富。有鉴于此,用习近平同志的名字来命名“重要论述”,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名副其实的。

政党领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推进中国工会理论创新的重要机制性要素,政党领袖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勇气深刻影响了理论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特别是领袖们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彻底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言辞的影响。”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从历史逻辑看,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高度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就对工会工作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他们立足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客观现实,提出了工人阶级通过组织化集体行动实现阶级解放的革命策略,认为工会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组织装置。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采取“绥靖”和“分化”政策,工人阶级内部发生分裂,工会具有倒向资产阶级一方,沦为资本家分化工人阶级、抑制工人运动、解构工人阶级意识的可能性。①刘佳:《“工会再造”与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载《现代哲学》,2020年第1期,第41—48页。有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工会组织的局限性以及工会抗争的有限性进行了严肃的理论批判,提出了要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工会运动的重要思想。从理论逻辑看,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站在历史潮流的最前头,领导和推进伟大的社会历史运动,具有进行理论创新的主观条件和客观可能。“从个人条件上看,他们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从生产方式上看,他们在伟大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出来,又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被选拔和推荐出来;从所处的地位上看,他们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②曲青山:《从五个维度认识把握“两个确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5页。在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共同塑造和推动下,无产阶级政党领袖不仅站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前列,而且承担着推进理论创新的神圣使命。

(二)科学理论体系化建构的现实驱动

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政治概念,并对这一政治概念的丰富思想内涵进行系统化阐释,适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建构的客观要求。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断极为重要,它不仅从理论要素和结构的角度指出了“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关联,更为我们理解“重要论述”概念范畴的政治建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观测视角。

一方面,“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建构的客观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此之后,党中央相继提出了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等思想范畴,在党的群团工作领域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等。这些重要思想、重要论述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战线的原创性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并将其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框架之下,既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现实需要,也是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行稳致远的实践之需。

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框架为“重要论述”的内容铺展提供了逻辑思路和基本依据。“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多种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的。”①陶文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载《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1期,第5—16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从根本上“规定”了“重要论述”的理论展开方式和叙述体系。比如“重要论述”的第一条“坚持党对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领导”,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的第一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十四个基本方略”的第一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十三个方面成就”的第一条“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展开。由此可见,“重要论述”在结构形式上内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接确立了“重要论述”的阐释原则和框架结构,两者之间构成了一种深度融合、有机连接的紧密关系。

(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

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基本路径和鲜明特征,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彰显了“重要论述”变革现实、引领未来的强大实践伟力和显著治理效能。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点就在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马克思主义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变革世界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220页。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④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31页。

“重要论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这里的“问题”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重大时代性问题。这类问题关乎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方向、性质和使命任务,在“重要论述”中起到“管总”和“统领”的作用,是“重要论述”的问题中轴和理论主脉,贯穿“重要论述”的各个方面。蔡奇同志在中国工会十八大的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怎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⑤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国工会十八大文件汇编》,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版,第8页。第二种是工会工作实践领域的具体性问题。具体性问题是时代性课题的具体化呈现形式,内蕴时代性课题的现实关切和价值关怀,但又有别于时代性课题抽象性、系统性和宏大性的特点。具体性问题更加关注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实践性困境和现实性挑战,往往会成为工会理论创新的增长点、突破点和关键点。例如,同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的概括相比,工会十八大报告对“重要论述”的结构形式做了必要调整,将“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纳入重要论述的理论形态之中。这种结构形式调整,不仅是为了在形式上同《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摘编》“对标对表”①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版,第43页。,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结构上的调整抓住了当前工会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直击工会工作的主要“短板”,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现实针对性。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目前,在有的地方,我们的工会组织吸引力不够,特别是对青年职工、农民工等吸引力不够,还不如一些民间组织发起的活动,不少青年职工、农民工同我们的工会组织基本不联系,但很愿意到那些民间组织的场所去参加活动。这说明,这些地方的工会组织开展活动没有吸引力,功夫没下到人身上。”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42—43页。五年后,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是当前职工群众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近些年,由于多种原因,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削弱,不少地方、不少企事业单位没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少干部不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对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不了解,出现一些利益调整、利益纠纷时就容易造成小事变大、大事拖炸,引起矛盾的聚集和爆发。分析一些职工群体性事件,不少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好、职工的思想认识疙瘩没有解开。这些都对工会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提出了挑战”。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47页。基于上述问题导向,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将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纳入“重要论述”第二板块的第二条④根据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起草组负责同志的说明,“重要论述”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条和第二条是第一板块,强调总要求;第三条到第七条是第二板块,明确新时代工会工作的职责使命;第八条是第三板块,是对工会自身建设提出要求。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位于“重要论述”的第四条,是第二板块的第二条。参见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版,第43页。,予以突出强调。

(四)在“两个结合”中实现“术语革命”

坚持“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工会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⑤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求是》,2023年第17期,第4—11页。“两个结合”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既体现了科学的价值立场,又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实现了时代进步性与理论本土性的有机统一。“两个结合”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同时,也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对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重要论述”就是在充分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滋养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是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的理论资源,包括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组织逻辑、工人运动的历史发生学原理与基本规律、无产阶级工会组织的功能形态及其组织转型、共产党与工会组织的结构性联动、资产阶级工会的制度特征及其历史局限性等重要理论观点,①刘佳:《论中国工会学的学科自主性》,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第44—53页。为“重要论述”的政治建构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借鉴和话语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资源。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通过劳动而创造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伟大民族,通过劳动支撑起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创造出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淀形成了诸如“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等为代表的独特的劳动智慧、深刻的劳动伦理、多彩的劳动文化,这些思想文化资源跨越历史长河,熔铸于新时代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伟大实践中,成为“重要论述”的重要思想源泉。

“两个结合”作为工会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原则,更为现实性的意义在于,它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的“术语革命”。概念和术语是理论形态的基本构成单位,理论形态是运用科学方法将纷繁复杂的概念和术语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架构建构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术语革命是理论创新的先导和信号,理论创新总是先从术语革命开始的,“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以“工匠精神”为例,它原本是指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对工匠群体劳动特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描述,“工匠精神产生于机器工业生产之前的手工业中,是手工业发展的精神凝聚和体现,是手工劳动者的精神遗产”。③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载《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第36—40页。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科学社会主义原则高度,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根本性的政治再造。一是将工匠精神纳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谱系内,并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十六个字对其精神实质作出新的阐述;二是将弘扬工匠精神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④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64页。;三是将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共同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体系,确立了伟大建党精神在工匠精神建构中的源头性地位。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华传统劳动文化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实现了对传统工匠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术语革命”的一个典例。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知识论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理论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也为构建中国工会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话语资源、逻辑框架、理论命题和概念范畴。推动构建中国工会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重大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工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职工群众组织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①刘佳:《从自觉到自主:中国工会知识体系构建的双重逻辑与使命任务——基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视角》,载《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第13—24页。因此,“重要论述”的政治建构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也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意义,其所具有的内生性、交互性、建构性、功能性等原创性特质,对于构建中国工会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概念创设的内生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工会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深邃思考,源自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历史实践,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滋养,源自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科学判断。“重要论述”同党在其他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独立自主建构出来的概念范畴和科学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概念范畴的交互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在话语形式上包含“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两个概念范畴,两者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最可靠的阶级基础,“重要论述”从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工会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群团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具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力军,后者是党领导国家治理的政治主体力量;同时两者之间还存在紧密的联系,工人阶级既是工会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对象,也是工会组织建立和开展工作的社会群众基础,工会工作不能脱离工人阶级而“空转”。“重要论述”把工人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形象与中国工会作为“政治力量”的地位统一起来,凸显了工人阶级与中国工会在历史逻辑、使命任务、奋斗方向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协同性。两者统一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休戚与共的政治共同体,这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同西方工人运动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三,概念体系的建构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观框架下开辟出“工运理论”的阐释空间,形成了标注新时代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理论高度的标识性符号,极大地延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的概念谱系。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范畴,“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工人阶级运动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群团组织理论等理论资源和话语资源熔铸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在当代中国时空语境下,形成了全新的概念体系。这一概念体系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从中国工会十八大对“重要论述”的再阐释来看,“重要论述”的概念元素、理论命题、逻辑架构和阐释体系必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的理论建构过程。

第四,概念形态的功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全新概念形式,对于构建中国工会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功能。一是理论宣示功能。“重要论述”以完整的理论形态和科学的阐释体系,实现了对新时代以来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系统性总结和体系化概括,起到了用科学理论而不是感性经验来展现实践绩效、揭示客观规律的宣示功能。二是理论叙事功能。“重要论述”为理解和认知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领导力量、依靠方针、时代主题、功能职责、改革创新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是中国工会进行历史叙事、理论叙事和实践叙事的基本原则。三是理论介质功能。“重要论述”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发展史的关键理论路标,在理论层面展现了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实践特点和时代特色,这既是“重要论述”科学指导和政治引领的实践结果,也为“重要论述”向前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工运中国工会工人阶级
创生与成长——中国工会的红色足迹(三十二)
创生与成长——中国工会的红色足迹(二十七)
2021年《中国工运》征订单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前进吧!中国工运
从载体到理念:中国工会新媒体应用的实践及发展趋势
工运短波
工运短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的演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