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民间文艺发展及对策研究
2024-05-10王宇翔
王宇翔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12)
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将“站在什么立场、为谁服务”作为文艺实践的根本问题,并对“萌芽状态的文艺”[1]857进行分析,明确了民间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毛主席还讲到“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1]86,强调了人民生活对于文艺创作实践的基础和源泉地位[2]。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阔视野,提出了深刻把握文艺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作用,以文化的繁荣兴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的讲话直指文艺作品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3]。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论述中,“人民性”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是文艺事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准则依规。民间文艺深深植入到广大的基层社会,由民众创造与传播,它的“人民性”本质是与生俱来的[4]。
新时代,安阳民间文艺工作响应党中央和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号召,以民间文艺的“人民性”和“时代性”为指引,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民间文艺发展方向,有力破解了社会转型时期文化传承发展的难题。
1 安阳民间文艺的学术传统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胜利召开。1950年,由钟敬文等老一辈民间文艺研究的奠基人发起,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郭沫若、钟敬文、老舍、郑振铎、田汉、江绍原、艾青、程砚秋等文化艺术名家成为首批理事,涉及文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等领域,以“广泛地搜集我国现在及过去的一切民间文艺资料,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和研究”[5]为根本任务。1987年,中国民研会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延续了该协会在民间文艺文献收集及整理方面的传统,将重点针对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相关领域进行拓展,组织相关研究和创作,推动文化实践活动,发挥自身在民间艺术领域的影响力,促进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1983年,中国启动了一项名为“民间口头文学三套集成”的调查编纂工作,分别囊括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为安阳民间文化的收集和整合做出了巨大贡献。伴随着中国民间口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开展,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管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组建的安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应运而生,安阳民间文艺三套集成编撰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安阳民间故事集成》《安阳歌谣集成》《安阳谚语集成》三套集成是安阳有史以来首次针对安阳民间口头文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是对安阳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与保护的一座丰碑。自2000年以来,以冯骥才先生为首的专家学者们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中国民间文艺的发展迎来第2个高峰。冯骥才先生亲赴安阳调研滑县木版年画、苏奇灯笼画等民间木版画,拉开了安阳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序幕,我市也涌现了大量大批“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
安阳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由文化和旅游部门干部、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安阳师院学院、安阳工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及各县区文联主席、地方文化研究者,还有对民间文化有着极度好感和研究热情的民间文艺家组成。对学术人才的重视反映了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对安阳民间文艺的重视和期许,也为我市民间文艺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学术传统氛围。2020年,由中国文联牵头,安阳市文联、安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河南卷安阳分卷”的传说卷和故事卷的编纂工作。在对安阳民间文献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基础上,协会积极推进民间文艺理论体系,以促进安阳民间文学的发展,并对安阳民间文艺的原创文献进行了精选,为安阳民间文化保存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安阳市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民间文艺研究领域著述颇丰。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出版了《滥觞与辉煌——安阳民间工艺美术选粹》《滑县木版年画》《内黄李新张木版年画》《苏奇灯笼画研究》等;在民间饮食方面,汇集了安阳“老字号”遗产和民间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了《彰德百味——安阳民间饮食技艺图录》;在民间文学领域,出版了《谜话安阳》《谜话曹操》等一批精品力作,还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安阳卷传说卷》《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安阳卷故事卷》也即将付梓出版,这都极大地丰富了安阳民间文艺研究成果,为安阳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安阳民间文艺工作的主要做法
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支持下,近年来,安阳市民间文艺工作向快向好发展。民间文艺骨干培训工作进一步带动了优秀的民间文艺传承与创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安阳传说、故事卷全面启动,这是第一次大规模、高质量、系统性、集成式地展现和传播安阳民间文学与安阳民间工艺全貌。在安阳非遗保护进程中,安阳民间文艺家功不可没。无论在申报非遗项目上还是传承人的文本撰写和民间文艺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方面都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民间文艺赛事、展览中,安阳民间艺人不遗余力地挖掘精品力作,推出新作品、新创作、新工艺,安阳民间文艺百花齐放,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安阳民间文艺“鼎甲奖”等;民间文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更是成绩卓著,林州民协成为全国民间文艺基层组织的先进典型;“老字号”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绩斐然,“我们的节日”系列民俗活动和“民间文艺进万家”等民间文艺活动有序开展,民间艺术成为人们表达乡愁、增加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的主要媒介。
2.1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工程有力推进
受到《大系·故事/传说·河南卷·安阳分卷》中国文联支持,由安阳市委宣传部、安阳市文联主管,是国家级民间文学的出版工程,号称当代的“四库全书”。安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具体实施的《安阳故事/传说卷》编纂工作启动以来,经过2年时间的紧张工作,已完成故事卷、传说卷内文的初稿和故事卷概述及附录的编纂。在编纂工作中,安阳市各县(市)区民协和广大民协会员、民间文学工作者积极提供资料,为安阳卷的编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系·故事·河南卷·安阳分卷》第一稿初选1 200篇,123万字;第2稿800篇,77万字;根据省卷专家组意见修改的第3稿,在类别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共计收录故事600篇,65万字。《大系·传说·河南卷·安阳分卷》正文初稿超过160万字,其中人物传说80余万字,内容有古代民间英雄传说、帝王后妃传说、贤相清官传说、兵家将帅传说等,涉及到瓦岗寨人物、武丁、周文王、袁世凯、姜子牙、西门豹、韩琦、郭朴、岳飞、欧阳修、扁鹊等近百位人物500余篇传说;风物传说有山陵、岩石、洞穴沟谷、河流、湖沼潭泉、城郭、寺庙宫观等名胜古迹及地名传说共80余万字;此外,还有动植物、土特产及风俗传说等。按照省卷专家要求,编委会进行了精心选编,保留了人物传说30余万字,风物传说与历史传说40余万字,下一步重点是附记的撰写、图片和讲述采录者要素的补充。
2.2 民间文艺家协会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
在民协基层组织建设中,“林州现象”成为中国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典型范例。林州民协工作重心下移,林州市民协主席团因势利导,实行领导分包乡镇考察筹备情况,和乡镇党委主要领导沟通协商,筛选分会组成人员,确定了分会成立日期和议程,并邀请所在镇党委主要领导在仪式上讲话。截至2021年底,林州16个乡镇民协分会全部挂牌成立,并成立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美术、“老字号”传承、民间武术、民间收藏等8个专业委员会,并在林州市民协指导下相继建立各自的微信平台,统称为“××镇民间文艺”。平台不仅设有不同类型的栏目,如乡村轶事、民间传说、古村落访谈、非遗传承等,而且各平台有固定的策划、编辑、监制人员。林州市民协适时进行线上培训指导,保证了宣传内容的可读性、时效性、安全性、教育性、广泛性。河顺、采桑、东姚、临淇等一些乡镇平台,不仅每天有文稿发布,且内容丰富多彩,观众传播快、点击率高。截至2021年底,《林州民间文艺》已编发 900 期,刊发作品1 800多篇,乡镇分会平台最多的临淇已编发908期。簇簇民间文艺之花遍开林州大地,篇篇艺人风采亮丽红旗渠畔,“林州民协火了”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关注民协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
2.3 为非遗保护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
安阳市现有的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中,大多数非遗传承人都是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这与冯骥才先生倡导的“非遗保护”是分不开的。由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发起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既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运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职能的归属来说,非遗保护属于文化部门管辖,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属于文联系统管辖,二者同属于宣传部门管辖,是站在同一领域,不同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因此,非遗保护与民遗保护是分不开的。以河南省为例,在省民协主席团中,大多为河南省非遗保护专家组成员,安阳市非遗保护专家组、传承人也有较多民协会员加入。民间文艺的发展与非遗保护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民间艺术之乡”“传统村落保护”活动中,文化部门也参与其中,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截至2020年,安阳市共有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非遗项目36项,市级项目155项。总之,民间文艺人才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2.4 民间文艺赛事、展览精彩纷呈
为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挖掘优秀民间艺术资源,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和民间文艺作品推陈出新,安阳市民间文艺赛事、展览异彩纷呈。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均花落安阳,这代表了安阳民间文艺人才的整体水平较高。安阳市民间文艺“鼎甲奖”、安阳市历届民间艺术展、安阳市历届民间艺术大赛等活动,都是我市民间文艺家活跃的舞台,他们挖掘和创作出不少反映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独特文化内涵。同时,安阳市民间艺术家积极参与各类大型展示、展演活动,如:新春民俗文化展、安阳市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文化产业精品展、中国文字博物馆民间艺术展览等。安阳民间文艺中的艺术精神得以重新发掘和建构,民间文艺中具有崇高道德情感、美好人格精神的题材,得以重新弘扬和传承,经过再发现和再创作,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内涵和风俗得以重新建构。安阳民间文艺人才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更好挖掘时代价值、推动文旅融合、打造具有安阳民间艺术特色的文化品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5 “老字号”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绩斐然
目前,河南省第八批“河南老字号”名单已经公布,安阳市有“小香口蒸饺”“宗黄堂膏药”“彰德锦泰恒糕点”等12家“老字号”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安阳市已有55家“老字号”戴上“河南老字号”桂冠,数量居于全省前列。同时,“河南老字号”企业和个人积极参加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厦门文博会、鹤壁文博会等,为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蓄了力量。“河南老字号”如“大槐林腐竹”“刘氏空心挂面”等,在投融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品牌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持续创新,除提供线上营销、直播带货等线上渠道外,还积极举办线下嘉年华、年货节,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品牌,从而推动产品的销量,得到了社会各界对“老字号”的支持。
3 安阳民间文艺发展的问题探赜
3.1 民间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尚需加强
安阳民间文艺人才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难以承继。以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为例,民间文艺家大多年事已高,手中技艺难以维持生活,年轻人学习技艺耗时耗力,赚不到钱,因此选择外出谋生。当代兴起的“非遗保护”运动,让“明日黄花缺人怜”的民间艺术,似乎迎来一次浴火重生的契机,但各地基于“文旅融合”“经济变现”等功利取向,“非遗”的传承发展实践可谓招式迭出、层出不穷。然而,表面热闹的背后,却不得不看到一个事实:民间艺术传承发展面临着认识不深、人才匮乏、创新乏力、融合不深、支撑不力、无米下炊等困难。如何使民间艺术传承发展走出困境,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全面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这无疑是亟须探讨的理论和实践双重命题。
3.2 安阳民间文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滑县木版年画、李新张木版年画、苏奇灯笼画等豫北知名木版画品牌各自发展,呈现散落各地、各自为政的局面。安阳市剪纸、烙画、泥塑、面塑、奇石、根雕、玉雕等民间文艺门类,均存在缺乏整合保存,散落于民间的问题。我市也曾出台一些凝聚民间艺术产业合力的政策,如在仓巷街、县前街、健康路风情街设置免收房租的铺面,供民间艺术家进行展示销售。虽然给民间文艺家带来了较高的曝光度和大量的粉丝追捧,但在商业经营的模式下,资源整合、分类管理的问题尤为明显,也不会给民间艺术带来长久的发展。比如曾风靡一时的民俗街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按下了暂停键,民间艺术家只能回到各自的创作空间中持续生产。
3.3 对“老字号”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任重道远
民协“中华老字号”除了包括零售、餐饮、医药、食品、烟酒、丝绸、工艺美术和古玩外,还包含一些社区服务,如书店、摄影、美发、洗染、浴池等,这些都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经历了岁月洗礼与市场考验,在国民心中的信任度极高。安阳市老字号企业,集中于餐饮、食品领域。对“老字号”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存在鱼龙混杂,莫衷一是的问题,如烧鸡、面点、牛肉等饮食类老字号就存在谁是正宗之争,问题较多。究其原因如下:其一,在利益驱使下,不法商贩钻市场、法律漏洞,损害品牌形象。其二,企业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正当竞争乱象。其三,企业经营理念和机制较为陈旧,缺乏市场竞争力,与新的消费潮流脱节。从老字号企业本身来看,“老字号”相对于新品牌,最独特且最大的优势便是拥有不可复制的历史底蕴。因此,“老字号”需要加强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建设意识,及时注册相关商标。对“老字号”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传承人、社会、市场和政府的多向发力。
4 安阳民间文艺的发展对策
安阳民间文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宗旨和方法,在社会变迁和新时代传承发展中,不断地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关于安阳民间文艺的发展对策,主要有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发掘古都安阳文化特质与精神符码,持续汇聚民族复兴的文化精神力量
安阳作为黄河古都,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安阳是元典文化(周易文化)、始祖文化(二帝陵与高王庙会)、甲骨文化、殷商文化、建安文化的发源地,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中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精神标识。如何提炼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追求,成为安阳民间文艺家思考的终极命题,也是五百万安阳人民的愿望与希冀,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的“安阳力量”。在五大国家文化公园中,我市涉及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公园3个主题,如何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遴选重要地方文化标识,民间文艺家充当着重要角色。民间文艺涉及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习俗、民间曲艺、民间体育游戏等多个领域,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古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命力。要深度挖掘安阳民间文艺的特色,结合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周易文化、始祖文化、甲骨文化、殷商文化、建安文化、佛教文化中提炼出安阳市最为突出的精神符码,运用剪纸、烙画、麦秆画、木版年画、农民画、灯笼、绢艺、泥塑、陶瓷等民间绘画和民间手工艺的生产方式,创作出一批富含古老文化并与时代相结合的民间文艺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4.2 发挥民间文艺维系乡愁记忆和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文化创富的深层作用
民间文艺来自于乡土,而乡土是民间文艺发展最适合的土壤。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扶持下,民众在民间文艺中找寻到乡愁记忆,引发对“诗和远方”的无限遐想。在人们开始崇尚返璞归真、诗和远方高度融合的文旅时代,只要理念新、能创新、善策划、会运营,民间艺术是能找到当下复活、经济变现的市场空间的,尤其在现代文旅中,民间艺术文创、民间艺术体验、民间艺术购物已成为最突出的卖点,民间艺术和美食是吸引游客聚焦的两大支柱。缔造“民间艺术+民宿”“民间艺术+元宇宙”等新时代特色的发展模式,让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格外美艳的花。民间文艺需要情怀,需要一种思想向上的创新,需要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坚持,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多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民间文艺才能脱颖而出,求得重生复兴。
4.3 发挥“老字号”文化IP作用,形成民艺活动与多产业联动作用
“老字号”作为民间文艺的“文化IP”,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管理理念,在品牌、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老字号”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宝贵的商业资源,是安阳市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有力支撑。我们只有深刻意识到“老字号”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老字号”文化IP功能,让全社会能够更加重视“老字号”的发展,才能把“老字号”发展的根基打实打牢。我们要把“老字号”企业融入文化旅游中,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和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把“老字号”的文化附加值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4.4 在文化建设、教育、民生等发展中,增添民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民间文艺生于乡土,活在民间。我们时刻秉承民间文艺的“人民性”“时代性”,让民间文艺在新时代蓬勃发展。当代民间艺术需要以创新求突围,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植入现代文创,让古老的民间艺术以更加时尚的方式打开、更加轻松的方式表达,融入旅游、融入课堂、融入人们的生活。要从“重要窗口”建设的高度,把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好平台,给民间艺术提供展示和发展空间,以此撬动城市旅游直至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要育好人才,让民间艺术后继有人。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高校资源,依托高校开展“订单式”培训,调动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积极性,使之学习民间艺术也有发展空间;要充分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民宿等活动,同时开展地市间区域合作,举办民间艺术交流展,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让民间文艺更好更快地发展。
5 结语
民间文艺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精神世界有直接影响。针对安阳民间文艺的发展,我们应该把握民间文艺的多样性构成、代表性形态、学术研究的先进性以及创作发展的创新性。这不仅有助于把握民间文艺的发展历程,而且有助于把握新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民情民意。目前,安阳民间文艺在人才队伍、资源整合、保护利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秉持民间文艺的“人民性”“时代性”,通过凝练精神符码、维系乡愁记忆、发挥产业联动、融入文化教育民生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来实现安阳民间文艺蓬勃发展的美好蓝图。
民间文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精神世界有直接影响。为推动安阳民间文艺的蓬勃发展,需要加强策略制定和资源整合,推动民间文艺的融合发展,让安阳民间文艺成为中国民间文艺的一面旗帜。在发展安阳民间文艺的过程中,要全面掌握其发展状况,制定针对性强的发展策略。首先,要充分发扬民间文艺的多种形式和代表性形态。其次,应重视民间文艺的学术研究,提升其地位和价值,推动创作创新性的民间艺术作品,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最后,需要加强资源整合、提供政策保障和加大财力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全面推进安阳民间文艺的良性发展。需要关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平衡,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与传统特色的有机结合,要注重保持尊重、保护和利用“老字号”文化IP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产业、文化传承、文化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安阳民间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齐心合作,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为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