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
——基于网络性、文学性和商业性

2024-05-10李俞霖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建构维度

李俞霖

(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国网络文学和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剧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1],发展如火如荼但评价体系的建构却较为滞后,而评价体系的建构关乎对网络文学本质的理解、对其价值的确证以及发展方向的引领。虽然这一话题已经引起诸多学人的关注,但探讨仍有不足。大体而言目前的评价体系分为三类:网民的在线批评、自媒体批评和学院派批评。三者各有千秋,网民的批评随机及时,多是阅读体验的直接表达,自媒体批评时效性强,也与市场经济利益紧密相联。相比之下,学院派批评既与阅读体验相连,但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尽可能保证阐释客观性的同时,又兼具了自媒体批评的商业性分析。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应以网络文学的实然为建构依据,由此指向应然,衍生出网络文学的价值维度。本文拟立足于网络文学的发生缘起与发展现状,从中厘析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网络性、文学性和商业性,再综合目前学界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状况,建构出评价体系的三个维度——网络维度、文学维度和商业维度并将其细化。

一、评价体系的建构基石:网络文学的“网络性”“文学性”和“商业性”

评价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评价对象本质的探询,随着评价对象的不断变化,本质也在随之改变。而且,对评价对象本质的界准与其缘起互为前提,“持某种网络文学观就会锚定相应的起点;而认同了某种起源叙事,就会将以其为原点而产生的文学纳入网络文学整体中去考虑,进而建构特定的网络文学观”[2]。所以,对评价对象的发生学研究以及对其发展现状的监测是评价体系建构的重要依据。一方面,“网络性”和“文学性”孰是网络文学的本质规定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网络文学的批评依据。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新特征又促使其本质不断更新,新出现的本质特征为何?若要回答上述问题,就需要对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作系统化梳理。

(一)网络文学的四种起源说

学界认为网络文学有四种起源——代表作起源说、现象起源说、论坛起源说和网生起源说。代表作起源说也被称为事件起源说,该说法认为,1998年为网络文学元年,台湾作家痞子蔡的长篇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发行标志着网络文学的诞生,但这篇小说仍然延续着投稿、审稿和编发的路子,网络只是作为作品发布的平台出现,而且局限了网络文学的题材。[3]现象起源说认为,网络文学的诞生并非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发表为标志,而是以该作品引发的一系列现象为起源,但这样忽略了1998年以来的诸多网络文学现象。[4]以邵燕君、许苗苗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金庸客栈开启的“论坛模式”是网络文学的开端,[5]这种观点看到了网络作为媒介对文学的建构作用,网络文学的本质规定性向网络性转移,但是论坛起源说是目前的网络文学形态倒推得来,无法上溯到网络文学的最开端。还有以欧阳友权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网生起源说,这一学说将网络文学视为“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6]如此说来,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4月的《华夏文摘》。模糊地说,这一学说尽可能涵盖了网络文学网络的特质和文学的特质,既将网络看作平台,又看到网络此种媒介对这一新型文学的反噬,既囊括了传统文学的基因,又包含了新型文学的血液,还追溯到了更久远的源头。所以,将网生起源说定为网络文学起源的研究视角可以很好地挖掘出网络文学的特质。

(二)“网生起源说”视角下网络文学“网络+文学+资本”模式的形成

“网生起源说”将网络文学放在更广阔的历史发展潮流中,以网络文学本质的规定要素为划分依据,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学+网络模式”“网络+文学模式”和“网络+文学+资本模式”。1991年到1996年,网络文学主要是“文学+网络模式”,在海外写网络文学的华人多是精英作家,他们书写乡愁,表达身在异乡的困顿,在这个时段,网络文学的模式还停留在电子期刊的样式,“文学性”是网络文学的本质规定性,作家创作时注重自我表达,追求作品的审美性,将网络文学看作是传统文学的电子化书写,互联网仅仅作为文学刊登的平台出现。那时网络文学包含诗歌小说等各种体裁,文学创作坚持以文本为中心,如王笑飞创办的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chpoem-l@listserv.acsu.buffalo.edu)便是那时的网络诗歌发表平台。从1997年开始到2002年,中国网络小说走向“网络+文学”模式。“榕树下”网站成立,网络文学论坛模式出现,中国玄幻文学协会成立,书城模式取代了BBS模式,网络的特质开始融入文学,网络文学的本质规定性由“文学性”转入“网络性”,作者开始注重和读者的互动,以前的作家中心论转向了读者中心论,读者也由原来的文学接受者变成创作的参与者。“网络性”和“文学性”并非简单的物理拼接,而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2003年开始,“网络+文学+资本”模式正式走入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中。起点中文网设立的付费阅读和VIP收费制度直接导致了小说篇幅加长,2004年盛大集团收购起点中文网,商业资本介入,网络文学走向类型化小说的时代。以读者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导致了读者向消费者过渡,因而写作者的动机不仅仅是言志抒情,经济效益成了书写的首位要素,迎合读者趣味成为创作的第一考虑,所以读者的阅读体验感成为创作的风向标。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运营使得网络文学商业性愈来愈浓,一开始仅仅是招揽广告和售卖版权,产业链逐渐演变为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系统。贺予飞曾作出分析,“2015年被称为网络文学IP元年。《花千骨》《琅琊榜》《何以笙箫默》《芈月传》等网络文学IP剧创下收视高峰,其衍生品拓展到游戏、动漫、音像、电视节目以及线下产品等诸多领域,显示出了IP的巨大价值。”[3]此类IP的不断涌现使得网络文学的阅读对象从文字的阅读者扩展到影视剧的观众和游戏的玩家等,也出现了文学作品脚本化的倾向。至此,商业效益成了网络文学无法绕过的构成要素。

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线分割,而是彼此融合又略有交叉,只是某种模式居于网络文学该阶段的主体特征,或该时期某一制度的确立导致了网络文学新的发展方向,因而对其进行线性梳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设想基于目前的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即“网络+文学+资本”的发展模式,内涵网络文学的三个本质特质——网络性、文学性和商业性。其中,“网络性”为网络文学的本质规定性,“文学性”为网络文学的传统基因,“商业性”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基于这一模式衍生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三个维度——网络维度、文学维度和商业维度。具体来说,不同的维度下又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网络维度:读者中心论

网络文学的本质规定性无法脱离网络性,只有如此才可以将其与传统文学分而论之。网络不仅作为平台,更作为媒介反噬着文学创作、传播和阅读的传统范式,其评价体系的建构自然要根据“网络性”展开。正如J.希利斯·米勒在《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中指出,新的电信时代会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例如“身心二分原则的统治地位、民族国家自治权力的衰弱、电子社区的出现及发展、新媒介导致的感知经验的变化等。”[7]

“网络性”这一说法最早由许苗苗提出,后经由崔宰溶进行论说,再经由邵燕君、吉云飞和黎杨全进一步研究,内涵逐渐清晰——“网络性”突出体现在交往性。一部小说不仅仅是作品和一位读者的对话,还是和一波又一波读者的对话,还有读者和读者的对话,如此说来,小说成为一个由兴趣爱好形成的交往社区。交往愈热烈,作品热度愈高,一部作品便愈成功。而互动的开始,往往取决于读者,所以,如何吸引读者的注意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网络文学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创作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对于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网络维度而言,由以读者为中心衍化出两条评价细则,一是以爽感为核心的阅读体验,二是互动式的交往形态。

(一)以爽感为核心的阅读体验

由于网络小说越来越具备商业性质,知名网文作家猫腻直接将其定义为商业小说,按照猫腻的观点,“商业小说不可能用意识流的手法去写,或者讲什么主义。不是不让读者思考,而是你在进入读者视野的那一瞬间,不能让他有太多的隔阂感”[8]。所以,不同于阅读传统文学获得的愉悦感——精神层面无功利的沉浸与自由,网络文学带给读者更多的是生理上的愉悦,即爽感——一种由作品爽点而来的阅读体验,是否可以给读者这种阅读体验以及给多少是评价网络小说的一条重要标准。

引起读者的“爽感”是网络小说区别于传统文学的一大特征,邵燕君认为爽感是一种虚拟实在,是创世的快感,也有学者认为爽感本质上是一种占有感、成就感和优越感,但无论内涵为何,爽感最终指向了生理的愉悦感。爽感的建构来自作者创作和读者阅读的双重作用。一部爽点积聚的网络文学作品,从创作内容来讲,往往以主人公实现最终目标来建构情节,由此衍生出复仇、打怪和嫁入豪门等多种体裁,学者黎杨全、李璐曾对“爽感”的来源归类为“开金手指”“能力升级”“扮猪吃虎”“卧薪尝胆”四个方面[9],通过这些创作模式,作者创作时让主角层层升级,一步步实现愿望,主人公往往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以消解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梦想的苦闷和受到不公平待遇后奋起反击的愿望。网络文学创作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弥补,现实困境愈能象征性地被消解,广大读者的美好幻想便得以满足,帮助普通的读者补偿现实。“爽点”愈多,读者也愈能被爽到,在网络文学的体系中这样的作品便愈成功。从创作形式来讲,由于读者往往追求片段化的刺激,要刺激读者的爽感就需要立刻让读者代入其中,所以,网络文学应将心理活动清晰地告知读者,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还有并不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讲故事,甚至要打破传统文学中的线性叙事,坚持去中心化,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情节严格的因果对应,需要经常玩梗造梗以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说对爽点的评价从文本情节入手,对阅读体验的评价则从读者的反馈出发,当读者主动被代入到作品中,从想象中获得满足,解放了压抑的同时有表达释放感的冲动。例如唐家三少《神印王座·皓月当空》中读者便与之互动,在留言区打出了类似“啊,对对对”“单走一个6”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愈多,读者的爽感愈浓,这样的作品更符合网络文学优秀标准。

(二)以互动为核心的交往形态

由于媒介的差别,网络文学的互动性远高于纸质文学,这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一大特征,互动性的强弱自然是评价网络文学的标准之一。就互动对象来说,网络文学的互动性着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二是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这些互动一方面表现为互动总量的多少,另一方面表现为互动方式的多样化,两者互相成就,互动量的增加倒逼新的互动模式的出现,互动方式的更新又促使互动总量的增加,评价则从这两者展开。

随着互联网的一步步发展,互动模式越来越新。在论坛时代,读者和作者,读者和读者之间主要通过论坛发帖的形式互动,文本发出后读者再评论,作者根据评论了解读者意见。之后起点中文网等网站都有了即读即评,例如间贴、本章说等功能,读者可以随时发表评论或者进行科普,作者和读者的对话交流也直接在文本内部,作品的产出和反馈均在同一时空之下。例如作品《夜的命名术》(会说话的肘子),不少已经读完书的读者会留言“小说烂尾”,也有读者会直接对行文逻辑予以质疑,甚至会预测行文走向。作者会随时做出修改,并专门出一章节交代修改进度,一方面保证行文逻辑的顺畅,另一方面修改情节以防读者猜出线索,营造出其不意之效。网络文学作家猫腻曾说:“网络文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读者和作者之间在情节方面的斗智斗勇。读者会不停地猜,这个预案是怎么做的?将来会怎么把这个事解决掉?这个人是谁?这个人的背后是谁?作者要做的就是我一定让你们猜不到。看着那些书评我就觉得,哎呀,完了,这个人好像要猜到的。有的时候就要作一下小调整,当然大的方面不敢动。”[8]读者还通过付费、催更、打赏、点赞、拉踩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态度和倾向,这些互动方式将网络文学由静态的文本敦促为动态的活动空间。除了以上形式,还有文本接龙的互动方式,读者集体创作作品,在创作活动中,读者和作者身份融为一体。读者之间通过讨论、打分、造梗等方式形成社群,彼此都从中获得归属感。

三、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文学维度:基于原创性和时代性的经典化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是网络文学实然和应然的融合,从实然层面出发,网络不仅是发表作品的平台,更是一种媒介,它反噬了传统文学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范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学不包含文学要素,不少作家创作网文时从经典的传统作品中吸收了大量养分,网络文学自然还有传统文学的基因。从应然层面出发,传统文学经典化的历程以及不少文学理论家对该问题的探讨为网络文学经典化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多思路,所以,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应然层面不妨指向传统文学。

传统文学的经典化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本质主义经典化和建构主义经典化。本质主义经典化认为文本成为经典的要素来源于作品内部,倾向于作品的审美价值,这类观点以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为代表人物,他提到的经典的原创性可以为网络文学经典化提供很多启发。但本质主义很难提出横贯古今的经典之为经典的普遍法则,建构主义从文化政治等外在角度建构经典的方式亦不能忽视,问题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建构都难以形成共识。但无论如何,不可忽略的是建构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因素。

布鲁姆认为文学之为经典一大原因在于其“原创性”,原创性意味着陌生性(strangeness),“这种特性要么不可能完全被我们同化,要么有可能成为一种既定的习性而使我们熟视无睹”[10]3,作品要么创立了后人无法超越的写作范式,要么人人模仿成为某种典范。网络文学的原创性则有着鲜明的文学史意识,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应存在于整个文学的发展谱系之中,有明显的影响与被影响的痕迹。在这种承继关系中,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能在传统土壤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写作范式,带给读者新的审美体验才有成为经典的可能。网络文学飞速发展,不少作家在向传统文学和传统网文学习的过程中,打破线性的叙事模式和类型文之间的壁垒,融合自身的价值观和写作方式形成有辨识度的写作风格。例如猫腻的叙事方式别具一格,“学习金庸并将成果推向网络,展现线索繁多、悬念丛生的布局特征以及具象性、听觉化的语言特色。”[11]还用空间的转化完成叙事,完成了《庆余年》中架空世界的建构。除此之外,他还把“网络文学兴起初期对立的两个脉络‘小白’和‘文青’打通,以‘爽文’写‘情怀’”[12]15。再例如“女性向”网站中的男性作家非天夜翔,他将男频中的诸多类型搬到女频中,他的作品试图打破性别经验的隔阂,为女频文注入了新活力。

从网络文学内部出发基于原创性可以探询经典因子,从网络文学外部出发基于时代因素亦可以探询其经典化的可能。某一作品被建构为经典,定然无法脱离时代语境,经典之为经典往往在于它是某一段历史时期人们心理需要和价值观念的投射,这种投射极具普遍性,“一本引爆潮流的书,就是把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欲望(甚至是潜在欲望)赋予了文学的形状”[12]11。正如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所说:“(经典的作品)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13]3。架空式的历史书写,暗含着对建构新秩序的渴望。现实题材小说鲜橙所著的《掌中之物》颇受追捧,一大原因在于女主人公何妍并没有被沈知节的情感左右,而是时刻保持理智,一反众多女性在爱情中迷失自我的形象,这一角色的走红反映了当代女性恋爱观的转变,说出了女性的现代爱情心声。在玄幻文学中,主人公一开始往往是一个受压迫的边缘人,后通过意志和努力逐步实现梦想,不仅为保护自己更为拯救苍生,这样的情节受到众多粉丝喜爱,它鲜明地表达了社会中底层人士摆脱阶层实现自由的渴望和心怀天下的宏大格局。但近年来,不少主人公克服困难不再依据个人的努力,反而是依靠金手指等外挂,这又反映出不少读者对现实中实现阶层跨越的希望之渺茫,但又渴望拥有选择和未来。所以说,当作品能反映某一时代人们普遍的心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追求,在呈现特殊情境之时尽可能涵盖人与世界的普遍性,这便是一个潜在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这也是卡尔维诺所谓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 时留下的足迹。”[13]4

四、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商业维度:以经济效益为导向

网络文学的商业性是随着其发展慢慢衍化出的基因,其评价体系的商业维度以盈利多少为导向。目前,作家在意作品变现就像导演在意票房,可以说不具有商业价值的网络文学就难以发展。既然以盈利多少为导向,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便以盈利多少作为权重分配的依据。由于商业维度的分析最终指向经济收入,所以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并非质性分析,从这一维度出发,评价者完全可以将网络文学的质量量化。

禹建湘曾将产业化的网络文学分为三种形态:线上产业、线下产业和IP产业链。[14]线上产业以付费阅读、读者打赏和广告投放为变现来源,其中读者打赏具有粉丝经济的狂热,盈利并不稳定,17K小说网总编辑刘英在接受采访时表明,付费阅读仍然是网络文学线上变现的主要来源。线下产业主要以出版纸质书为变现方式,IP产业链主要以对作品的改编为变现渠道,很多受粉丝追捧的作品会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甚至出品周边产品,达到上亿甚至上百亿的利润。除了以上三种形态,近年来网文出海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例如《赤心巡天》《穹顶之上》等作品被收录到大英图书馆,《诡秘之王》在网站“webnovel”上连载,国外友人给出了4.8分的评价,阅读总量高达25 000万次,这些都是近年来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的新途径、新市场。根据不同的产业形态,权衡利润额度,IP产业链盈利潜力最为巨大,在设计评价网络文学的具体标准时,可以增大IP产业链的评价权重,付费阅读次之,但在设计评价标准时不要忘记考量网文出海的盈利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效益只是从商业维度出发对网络文学的质量进行评估,若希望网络文学持有自身特性并朝经典化方向发展,便不可让网络文学的商业性凌驾于网络性和文学性之上。如若将经济价值看作网络文学的最高价值,网络文学创作只会沦为迎合之作。投资集团收购各大论坛和网文平台,各大平台利用算法和大数据捕捉读者趣味试图迎合读者,在文化工业的运营机制下,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进一步明显,集中于玄幻、武侠、穿越、游戏、同人、耽美和赘婿等类型。受资本引导,作者失去自主性,走向了职业化创作,从事游戏式、脚本化写作,直白的口语化表达和片段化的情节迎合着读者零散化的快餐式阅读。作者和读者被平台瓜分,文学的主体性进一步被压缩,作者也由一位自由的创作者沦为了数字劳工。对于读者而言,自身的趣味貌似得到满足,但由于人们更乐于关注和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读者的趣味被限制于信息茧房之内,趣味无法得到进一步扩展。所以,商业维度定不能凌驾于网络维度和文学维度之上,警惕莫让“作者中心论”转向“读者中心论”后沦为“资本中心论”。

结 语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托于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轨迹。从诞生伊始到发展至今,网络文学的网络性、文学性和商业性便始终流淌在它的基因中,在此基础上也催生了网络维度、文学维度和商业维度三个维度并存的评价体系。总之,评价体系是否会变动,如何变动,这依托于网络文学是否会发展出新的形态,网络文学的新形态又依赖于新的技术媒介、新的资本介入模式和新的时代风貌,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尊重网络文学自身的发展轨迹,尊重客观现实,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观照网络文学特质的同时尽可能成为其发展的风向标,毕竟评价标准是判断也是指引。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建构维度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建构游戏玩不够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