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按语

2024-05-09邓联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普遍性老子

普遍主义、本质主义、结构主义、基础主义,这是我拜读本期刊发的四篇文章时随即想到的四个“关键词”。我想,任博克教授肯定同意、郭美华教授大概也不会反对我的看法:庄子哲学与这四个“主义”是绝缘的。

赵俭杰认为“知”是《庄子》三十三篇一以贯之的核心概念,对“知”的思考是全书的结构主线。作者的这一论断及其研究方法体现出的是结构主义的文本观念:如果一个文本的各部分具有统一集中的思想内容、关联紧密的叙述逻辑,乃至前后一致的文辞风格,那么它就是出自某一作者的整体性文本。这与基本已是学者共识的《庄子》一书的本貌——内外杂篇思想不一、叙述逻辑不一、文辞风格不一、作者不一——明显不相符。我注意到作者的观点其实是叶舒宪等学者研究思路的延伸。在学界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并无不可,关键在于这些既有成果必须信实可靠且经得起质疑。但坦率地说,作为本文研究基础的那些看法,例如《庄子》全书乃至每一篇都具有“回旋”结构、“知”是内七篇最核心的概念等,并不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可。在此不妨略提两点:其一,“天”在《庄子》中出现的次数更多,似乎更应当是贯穿全书的概念;其二,内七篇的核心概念与其说是“知”,毋宁说是“化”,我的同事许家瑜老师的博士论文《以“化”为中心的庄子哲学》对此已有详细扎实的论证。

张弓也用乔治·莱考夫等人的“隐喻认知”理论解读《老子》中的“象”,让我不禁想起作为方法论的普遍主义及其局限。具言之,“隐喻认知”究竟是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论,借此解析《老子》哲学是否恰当?诚如作者所说,用这种理论解析《老子》之“象”的结果是:本体隐喻有较好的适应性,而结构隐喻需分情况进行讨论,方位隐喻则并未达到预期的重要性。作者的这一研究结果反过来说明,“隐喻认知”并非普遍适用的理论方法,其与《老子》可谓扞格不入。

任博克教授早已在多篇文章中指出,庄子哲学是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必然意味着反普遍主义、反结构主义。美华教授认为庄子否定本质主义的普遍性,但又说“庄子并没有否定普遍性本身,而是捍卫了个体主义普遍性,即个体自由生存的普遍可能性”。在我看来,“个体主义普遍性”这个词具有巨大的内在张力,可否请美华教授换个词?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普遍性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智者老子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后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