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意见表达研究
2024-05-09叶玉露
叶 玉 露
(商丘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在数字媒体时代和“万众皆媒”的传媒格局下,社交媒体成为当下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2%”[1]11,可见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交流、获取信息以及表达意见的主要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也是高校青年意见表达和精神消费的主要空间,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如何引导其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参与社会生活和进行意见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高校青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意见表达新态势
由于社交媒体社交属性、强弱关系的差异性,高校青年自身的原因和圈层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一群体在社交媒体使用与意见表达方面呈现出新态势。
(一)差异化
多数高校青年可以熟练地使用多种社交媒体来进行意见表达,而且由于不同社交媒体社交属性、强弱关系不同以及分众化的特点,使得该群体意见表达时存在差异化。微信是高校青年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属于强关系的熟人社交媒体,高校青年在微信朋友圈以分享学习和生活内容为主,在进行意见表达时一般较为收敛克制;而在匿名、弱关系的微博平台上,高校青年较多地关注微博热搜、发牢骚、吐槽等,意见表达比属于强关系的微信更容易出现情绪化的倾向;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因为后台算法的推荐,往往会因为浏览喜好与兴趣不同,形成以情感传播为主的传播形式,其意见表达表现为点赞、转发的形式。在以趣缘纽带构建起来的B站、豆瓣、知乎等垂直类社交媒体平台上,高校青年在意见表达的同时能够获得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通过专业知识、以往经验、专业信息的分享和回答,从而获得意见表达的满足感。
(二)个性化
在智媒时代,主流精英文化面临着亚文化挑战。高校青年中流行的青年亚文化成了当今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亚文化的独立性、个性化以及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的匿名性,直接影响了高校青年社交媒体的意见表达,使其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社交媒体尤其是以B站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为二次元、鬼畜文化、宅文化等青年亚文化的交流和实践提供了新场景,实现趣缘群体的互动与交流。个性化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表达了短视频生产者和传播者的个性化性格和自我价值实现。“通过彰显个性、表达自我来提升个体存在感是当代青年最基本的需要。”[2]这些亚文化短视频往往通过讽刺、恶搞、拼贴的形式进行反抗式的意见表达。这种独特的个性化、狂欢式意见表达,其实质是抵抗,表达了自由的个性以及对权威、主流、精英文化的突破与反抗。
(三)圈层化
高校青年热衷于加入兴趣相投、价值观相近的圈子,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加入网络文化圈层中,如动漫圈、电竞圈、国风圈、饭圈等。故而高校青年意见表达呈现出圈层化的特点:一是同圈层意见表达趋向同质化。由于同质的兴趣爱好,从而形成了同一圈层。同一趣缘形成的一圈层内所交流和关注的话题相同,进而使内部成员的意见表达趋向同质。意见表达的同质化,进而形成了亲密度更高、黏合度更紧、稳定性更强的社交关系。二是不同圈层意见表达的排他性。由于社交媒体圈层有着各具特色的圈层文化属性和制度规训,不同圈层之间互不往来,造成了圈层文化的封闭性与排他性。属于不同圈层成员的高校青年长期受各自圈层文化的影响,使用圈层的专属语言以及圈规、圈训来进行意见表达,逐步形成了不同圈层成员身份的不认同与不理解,彼此孤立与疏离。
二、高校青年使用社交媒体表达意见时存在的问题
高校青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意见表达呈现出新态势,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意见表达的泛娱乐化
尼尔·波兹曼曾提出:“随着媒体的兴盛、介入门槛极低的媒介的普及,所有的信息包括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等形而上的内容,都变成了娱乐的泛化。”[3]32当下,资本操控市场、明星效应以及粉丝低龄化现状使得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更加凸显,再加上高校青年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思考人生的崇高价值和终极追求,对于能够解压的娱乐信息就更加喜爱,出现意见表达泛娱乐化的问题。大学生社交媒体意见表达泛娱乐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意见表达用语的泛娱乐化。高校青年经常使用表情包、形象化的图片和娱乐化的网络用语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态度。二是意见表达主题的娱乐化。由于高校青年精神生活的贫乏以及希望获取他人的关注,他们喜欢把与吃、喝、玩、乐日常生活泛娱乐信息分享到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心情。三是解构历史的现象悄然流行。当下高校青年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把我国历史作为娱乐消费对象,出现了随意捏造历史信息,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进行调侃的不良现状,出现了如“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等解构历史的现象。
(二)意见表达的非理性化
高校青年正处价值观形成阶段,知识体系还不够健全,再加上年轻气血方刚,容易意气用事。在使用社交媒体时,高校青年容易被错误的言论所迷惑或者不能分辨出信息的真假,导致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进而在意见表达时呈现出非理性的问题。非理性的表达如果处理得不及时就会转化为网络暴力或者仇视社会的心理。高校青年在意见表达中非理性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意见表达的情绪化。高校青年在网络社会事件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是由于阅历浅、思考问题时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往往根据自己的情绪作出判断或进行意见表达,在情绪激动或异常时,意见表达呈现出情绪化和不理智的行为。二是表达意见时的逆反心理。高校青年思维敏捷、充满独特个性,具有批判和质疑精神,喜欢新生事物,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怀有“叛逆”情绪,对于不公平和不道德的事情比较反感。所以,一旦不合乎自己认知和价值观,就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把内心的意见直接发泄在社交媒体上。三是意见表达的盲从性。高校青年是网络圈层的重要成员,在意见表达中容易受到圈层的影响,进而表现出顺从或模仿同圈层成员的表达方式和行为。在同一圈层的意见领袖发表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时,其他青年会习惯性地选择模仿、转发和顺从。
(三)意见表达的暴力化倾向
当下,高校青年普遍处在存在性焦虑环境当中,尤其当自己就业、升学受挫时,失落、恼怒等负面情绪和逆反心理不断积累,就会形成具有暴力倾向的意见表达。社交媒体意见表达的暴力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是“让你社死”的新型网络暴力形式。“让你社死”也被称为社会性死亡,是网络暴力的新型表现形式。最早源于2020年清华学姐诬陷学弟性骚扰事件,一开始学姐直言“让你在我的朋友圈社死”,后来事情反转,清华学姐最终被网络暴力回击。“让你社死”不断地发展,“从对自我的幽默调侃走向对他人的恶意声讨,甚至集体教导你如何让别人‘社会性死亡’,且这个群体人数仍在快速增长,‘让你社死’已然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数字谋杀’”[4]。二是过激的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本身是中性的行为。但是一旦被某些高校青年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利用时,借助这种搜索的方式,他们肆无忌惮地侵害、窥探、泄露他人隐私等,就会使当事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三是网络民粹主义的流行。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内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高校青年常常利用自身“底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身份,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和诉求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没有得到实现时,再被人利用,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网络民粹主义事件发生,出现肆意攻击国家、体制和学校的现象,进而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抵制与反抗的局面。
三、高校青年意见表达引导的优化策略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七个着力”,其中“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5]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就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占领高校青年头脑。根据高校青年网络意见表达的新趋向与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交平台和高校青年的共同努力来形成多元协同治理的格局,以期对高校青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意见表达进行正确引导并矫正其不良的倾向。
(一)政府层面: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面对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政府要坚持树立和设计与时俱进的理念和制度,以适应媒介发展的新格局。首先,树立网络治理思维,重视社交媒体意见表达。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树立网络治理思维,鼓励高校青年用户在法律和道德合理框架内发表意见和看法,并且重视引导意见表达的方式。对于社会热点问题要及时地予以公布。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澄清事情真相,防止谣言的产生和扩散,并且迅速形成舆情处置方案,在后续工作中及时地进行反馈,消除公众对政府的质疑。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高校社交媒体使用的失范,有一部分在于法律监管不到位。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治理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让治理网络暴力行为有法可依。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印发〈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发布体现了网络暴力治理的进步,但是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专门法律法规。最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软实力,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其在社交媒体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播优势,以此优化高校青年的网络生态,形成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二)高校层面: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阵地
高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场域,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筑牢思想政治根基,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第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媒介素养教育加入非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通识课教育中,让高校青年学会正确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和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第二,完善高校新媒体管理的规章制度。各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制定高校青年社交媒体使用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倡导文明理性地使用社交媒体,不得随意发布具有诽谤、污蔑、诋毁的言论。第三,做好议程设置。对于热点事件高校应做好事前议题讨论的设置、事中议题走向引导和事后议题反馈等,从而引导高校青年文明地进行意见表达。第四,培育校园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热点事件和舆论的走向。高校思政团队要积极地培育道德情操高尚,政治素质过硬的学生成为校园意见领袖。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通过校园意见领袖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意见表达,弘扬社会正能量,唱响校园主旋律。
(三)社交平台层面:加强行业自律
社交媒体作为意见表达的平台,在优化高校青年的意见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平台主体责任理论的提出,结合当前立法的趋势显示,治理权逐渐下沉至互联网平台企业”[6],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数字“把关人”,因此社交媒体平台需要加强行业自律,承担起净化网络空间的社会责任。第一,社交媒体平台应建构起一套完善的自律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在对于热点事件的报道中,需坚守社会责任,不唯流量论,真实客观准确地传播事情真相,拒绝谣言的散播。第二,社交媒体的管理者应该提高职业操守和业务能力。在资本和流量至上的当下,社交媒体的管理者要提高职业操守,加强自律,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不断提高监管的业务水平,提升识别违规内容、不良价值倾向产品的业务能力。第三,逐步完善社交媒体平台信息的分级审查制度。社交媒体平台应该逐步构建和完善分级制度,对平台上的信息和意见表达内容做精细判断,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分级,逐步地形成“信息内容”与“用户年龄”相匹配的分级制度。
(四)高校青年层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高校青年作为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意见表达的主体,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才能深度运用社交媒体观察社会热点事件、参与公共讨论和国计民生等问题。第一,要自觉承担起媒介传播行为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高校青年在接收信息时应将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作为评估信息的重要标准;在进行意见表达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要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作为重要标准。第二,主动学习新媒介技术,提升媒介素养能力。高校青年要主动积极地利用校内校外社交媒体资源,进行新媒介知识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具备社交媒体信息筛选、甄别、分析、研判等媒介素养能力。第三,树立正确的新媒介道德观念和提升新媒介法律素养。高校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网络媒介道德观念,提高自身抵御社交媒体负面影响的能力。高校青年要利用周围可利用的法律媒介资源,自觉增强自身媒介法律素养,通过媒介法治意识的提升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和意见表达的良好习惯。
四、结语
智媒时代,面对高校青年社交媒体使用和意见表达的新态势和出现的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交平台与高校青年多方努力、协同治理,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从而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