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印象感 增强求助意识
2024-05-09沈丹
沈丹
突然收到家长的求助
周日,小红的家长给我打电话,语气中带着担忧:“老师,小红是不是受欺负了?这段时间,她有点沉默,有时候还不想去上学,问她怎么回事,她也不肯说。”
在我的印象中,小红并不内向,总是和同学有说有笑,不像是那种有事藏在心里的人。然而,当我尝试与她沟通时,她却始终低头不语。从她断断续续的话语中,我隐约感觉到小红可能遇到了一些不快乐的事情。为了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真正帮助到她,我只好绕道求解。于是,我在班上发放了一份问卷,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如果你遇到一些让你很委屈的事情,你会告诉谁?
A. 老师 B. 好朋友 C. 同桌
D. 家长 E. 不告诉 F.
我原本以为孩子们会选择家长或老师,但问卷调查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选择向家长倾诉的孩子不到10%,寻求老师帮助的不到15%,找好朋友诉说的占20%,46.5%的同学选择同桌。于是,我准备从同桌那里了解小红突然对校园生活失去热情的原因。
向小红的同桌了解后得知,小红最近情绪不佳的原因是餐后清理工作。原本我要求学生按学号顺序轮流值日,但是与小红同餐桌的几名同学因为私下调换,弄乱了值日顺序。那次本该是别人值日,但其他同学却一致认为轮到小红了。虽然小红确定不是自己,但是其他人都说轮到她了,她也没有办法,只好干完了清理工作。从那时起,她就觉得与同学一起用餐成了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回到教室,看到那些与她同组的成员就浑身不自在。
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每天中午用餐时都有陪餐老师,小红完全可以告诉陪餐老师,请老师帮忙解决这个问题,但她当时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是不愿意请老师帮忙,还是不敢向老师求助?她的行为引起了我的思考。
“不求助”背后的隐情
“你是因为没有轮到你,但其他人卻叫你值日,所以一直闷闷不乐吗?”“你觉得那次的值日工作不该由你来做,为什么当时不告诉老师呢?”“如果你事后告诉老师,老师也可以帮助你。为什么直到现在老师问你,你还不愿意说出实情呢?”……我问了小红一连串的问题。
小红抬头看着我,我们就这样对视了一会儿。也许是我眼里的真诚让她放下心来,她开始说出不愿意向老师求助的原因。
“大家都说轮到我了,我就算告诉老师,老师也不一定会相信我。”“如果我强硬地表示不愿意,以后大家会不会欺负我?”“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告诉过妈妈,她说不是什么大事,同学之间帮一下忙是应该的。”“有一次我看见小明被他们组的人欺负做值日,老师反而批评了小明,说他太小气了,这么点儿小事还告诉老师。”“他们中间有我的好朋友,连她都说是我值日,我还能向谁求助?”……
教师或者家长自然而然地认为学生在学校遇到困难就会向老师求助,老师会帮忙。但是,小红的回答让我意识到,孩子遇到事情是否求助或者向谁求助,往往是由她之前的经历决定的。比如,小红不向老师求助的原因是“看到过老师没有管”;不愿意告诉家长的原因是“以前说过,妈妈说算了”;不愿意求助朋友是因为“可能被孤立”“可能被再次欺负”。
从“印象感”出发,破解“不求助”难题
孩子不敢求助、不愿求助,除了本身性格内向之外,更多的是受到成长过程中所见所闻的影响。“老师不一定相信我”“老师反而说小明小气”“妈妈说算了”这些话语都反映出孩子对求助的负面印象。这些印象不仅来自直接体验,也来自他们观察到的周围人的反应和态度。孩子会将这些经历内化,形成自己对求助的认知和态度。因此,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这种“印象感”会阻碍他们主动寻求帮助,从而选择默默承受。
那么,针对学生已有的负面“印象感”,该如何破解学生不敢求助、不愿求助的难题呢?
1.做加法,加深积极印象
印象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愿或不敢寻求帮助,说明在他们内心深处,对求助的消极印象感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教师需要重塑学生对求助的积极印象,通过反复强调帮助学生巩固新印象。
针对此次事件,我首先和颜悦色地告诉小红:“在学校找老师求助,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找家长帮忙是很正常的处事方法,你就该这么做。”这样可以帮助她重塑正确的求助认知。
其次,我在班上组织了以“是否需要求助”为主题的讨论会,列举了各种需要求助的情况,让同学们认识到求助的重要性,用同伴的认知加深小红的求助认知,使她能够正确看待求助的意义。
接下来,我召开了“遇到困难的时候”班会,拓宽学生对困难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困难不仅是身体上或物质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我还组织学生讨论有效的求助途径和方式等。就这样,我逐步加深学生对求助行为的积极印象,巩固他们对求助行为的新认知。
2.做减法,减轻角色压力
小红遇到困难时反复纠结却仍未寻求帮助,其自身原因不容忽视。结合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猜测不求助的学生可能背负着过重的角色负担。过重的角色压力往往让人在面对困难时不敢寻求帮助。
案例中的小红就被多重角色所束缚——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妈妈眼中的好孩子、同伴眼中的好朋友。她为了维护这些角色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强迫自己不寻求帮助。“是不是求助就不是好学生了?”这种对自身角色的困惑导致小红在遇到问题时不敢寻求帮助。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减轻角色压力,转变他们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行为与角色之间的关联,例如,“遇到困难求助还是好学生”“真正的好朋友不会因为你的求助而觉得麻烦”“求助别人也是一种交往互动”……逐步减轻学生加在自身角色上的压力,从而学会坦然求助。
3.做自己,重拾自信
印象感不仅会影响交往,还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不敢求助是学生自我定位弱化的表现。
以小红为例,她明明很委屈,却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她害怕求助老师的结果是“不一定帮我”,求助家长的结果是“就这么点小事”。对于小红来说,长期消极的印象感导致她的自我认同感逐渐降低。随着自我认同的弱化,自卑、懦弱和恐惧等消极情绪逐渐占据了她的内心。当她陷入困境时,这些情绪会使她不敢求助。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自我,重拾自信。比如,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自信的人敢于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也敢于寻求帮助,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会改变他们的个人价值。
总之,正确的求助意识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重大,教师应该积极回应学生的每一次求助,保护学生的求助意识。(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常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