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体验式学习循环”发展文化意识的高中英语单元教学实践
2024-05-09付文静国红延
付文静 国红延
【摘 要】针对当前高中英语指向文化意识发展教学实践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基于课程标准对文化知识教学的指导,借鉴“文化体验式学习循环”教学理念,提炼出单元整体教学中发展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依托单元主题,以语篇文化内涵和学情为基础,明确文化意识发展需求;以主题大小观念为引领,搭建单元文化意识发展框架;以语言大小观念为抓手,促语言、文化、思维协同发展;以体验式学习活动为途径,构建发展文化意识循环圈;以教、学、评一体化为保障,落实文化意识培养效果。
【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化体验式学习循环;单元教学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学科课程育人总目标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具体目标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1]5。其中,文化意识是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并将优秀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这就需要教师以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深入挖掘单元语篇中的文化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通过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和多元思维,在感知和获取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对优秀文化建立认同并加深文化理解,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文明素养。
然而,当前高中英语指向文化意识发展的教学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设计时,教师对单元主题育人价值的探究还有待深入,欠缺对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以及对学情的精准把握,文化意识培养目标模糊。实施过程中,教师偏重对文化知识的碎片化讲解,缺乏系统性与深刻性,导致学生对文化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对文化加以深层理解和认同,难以转化为文明素养。开展评价时,教師缺乏针对培养文化意识的具有综合性、连贯性、形成性的评价手段和标准,单纯对文化知识相关词汇或句型表达的检测使得语言与文化割裂,导致教学活动低效。
二、“文化体验式学习循环”教学理念
文化是某一特定群体不断演进的生活方式,包含一套共有的实践体系,与一套共有的产品相联系,基于一套共有的世界观念,并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2]14。文化知识是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文化意识的培养包含密切联系与互动的四大内容板块(见表1)。
四个板块从显性的文化知识和行为出发,到隐性的文化观念,再到自我意识的形成,使得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融合提升,文化身份逐步构建。这与《课标》中文化意识的演进过程不谋而合,即“感知中外文化知识—分析与比较;认同优秀文化—赏析与汲取;加深文化理解—认知与内化;形成文明素养—行为与表征”[1]34。英语教师不仅要善于总结语篇中显性的文化知识,还要善于分析承载文化价值、意识和形态的相对隐性的文化知识[3],注重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4],帮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互动和实践积累文化知识,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并将优秀文化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语言课程的文化教学中,单就文化本身的浅层次了解远远不够,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体验式学习循环”[2]19,通过直接参与另一种文化生活或与课堂学习材料的间接碰撞,引发“描述”(Description)、“参与”(Participation)、“阐释”(Interpretation)、“回应”(Response)等文化学习行为,逐渐实现从理解文化内容到掌握方法策略,再到解释深层原因,最后到反思认识自我的过渡,深刻感受“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如图1)。
这四种文化学习行为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与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能够为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文化意识提供可参考的抓手。“描述”是学习理解类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感知并理解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及其价值取向;“参与”和“阐释”是应用实践类活动,学生通过参与阐释、分析等交流活动,实现对文化知识的内化,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回应”则是迁移创新类活动,学生对文化价值取向进行论证与评价,尊重不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反思和建构自我文化身份。
三、基于“文化体验式学习循环”发展文化意识教学策略
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体验、比较和内化。因此,单元整体教学是落实文化意识培养目标的有效课程单位。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第1单元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为例,基于《课标》教学指导意见及“文化体验式学习循环”教学理论,探讨单元主题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以语篇文化内涵和学情为基础,明确文化意识发展需求
《课标》指出,教师要以主题意义为引领,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关联,鼓励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1]16。本单元主题为节日与庆典,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文化现象,为学生发展文化意识提供了深刻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本单元从呈现不同节日及其庆祝活动入手,展示不同国家和民族各具特色的节日风俗、庆典仪式、欢聚活动、特色食品等显性文化知识,启发学生关注和探究世界各地富有趣味性、人文性的节日及其隐性的文化内涵;通过节日庆祝经历的分享,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庆祝节日的相同原因和意义,分析节日庆祝在新时代的变化及发展,判断和评价其背后传达的价值取向。
教师以学情分析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聚焦学生的学习起点,从三个方面关注影响学习有效性的因素:一是调查和分析学生是否具有与该学习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话题信息,明确学生主体认知、思维能力发展的需求;二是调查和分析学生已有的话题词汇、语法和句法等语言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并判断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和障碍;三是调查和分析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话题进行表达所具备的语用能力,从而为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输出任务提供依据[5]。
授课前,教师组织学生以“What is the most impressive holiday to you?How do you celebrate it?”为话题进行写作。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选择春节进行写作,因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学生在初中已学过Spring Festival话题的内容,基本掌握庆祝春节活动的相关表达,也能够表达出它在中国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这也反映出选择的单一性,说明学生对世界各地其他节日的了解与体会存在欠缺;对节日庆祝的感受大多局限于表层的庆祝活动。此外,一些学生对节日庆祝的意识比较淡薄,这折射出他们对节日及其庆祝原因和意义的认识都需要提高。基于此,教师明确了学生在本单元需要发展的文化意识:(1)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和庆祝方式及其表达的特定文化和精神内涵,体会世界各地不同节日庆祝活动体现出的人类社会文化同一性;(2)体会时代变迁对节日庆祝形式带来的影响,思考传承节日庆祝与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必要性及可行方法。
(二)以主题大小观念为引领,搭建单元文化意识发展框架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依托特定主题,深入解读、分析、整合和重组教材等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搭建起一个由单元大主题统领、各语篇子主题相互关联、逻辑清晰的完整教学单元,设定整体教学目标,引领学生通过对不同单一语篇小观念的学习和提炼并建立关联,生成基于该单元主题的大观念[6]。本单元中,教师结合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具体需求,研读单元各语篇,梳理主题和子主题内容。围绕“节日与庆祝”的单元大主题,各语篇分别体现了“认识世界不同的传统节日”“谈论庆祝节日的经历”“分析庆祝节日的原因、意义和新发展”三个子主题内容(见表2)。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炼出单元主题大小观念,建构单元主题内容关联与输出任务图(如图2),为单元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发展搭建实施框架。围绕大小观念,基于可操作性、可檢测性的原则,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1)通过听、看、读等语篇学习,获取与梳理世界各地节日的庆祝形式、起源等文化信息;(2)通过书面表达,描述个人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经历及感受;(3)通过阅读理解,归纳庆祝节日的原因及意义,分析节日习俗及活动的发展变化,评价其利弊,感悟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共性。目标设置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反映出引领学生基于语篇、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进行主题意义探究的全过程,体现文化与语言、思维融合发展的特点。
(三)以语言大小观念为抓手,促语言、文化、思维协同发展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的提高、英语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文化意识的形成应同步进行,文化意识的发展要有机融入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离不开英语语言的土壤。学生语言能力越强,文化意识的形成也会越深入和全面。[7]当然,语言知识的学习并非传统教学中对词汇和语法割裂、机械的记忆,而是在基于语篇的整体学习中建构英语结构化知识,引导学生从零散的事实性信息中归纳、提炼和建构新的概念性知识,进而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整合成有组织、有层次的结构化知识,深化和拓展对文本主题意义的探究,为后续开展围绕主题意义的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奠定基础。结构化知识是文化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知识基础,其获取和生成的过程也是文化知识持续感知、文化理解不断增强、文化意识不断形成的过程[8]。为此,教师应深入研读每一个语篇,提炼各个小观念,建构结构化知识和语言学习重点,包括语篇结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6]。
在本单元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篇的主要内容、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等,围绕主题观念梳理、整合出相应的知识结构(如图3),帮助学生建构“节日与庆祝”主题结构化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语言和思维抓手。
(四)以体验式学习活动为途径,构建发展文化意识循环圈
基于学生对世界各地节日了解不多、体验感不强、对其庆祝原因和意义思考不深等学情,教师以显性的文化体验式学习活动为途径,构建发展文化意识的循环圈(如图4),以学生庆祝节日的体验为核心,始于文化了解,经由文化参与和理解,落脚于自我反思与回应。每个环节都围绕主题语境,基于口头和书面等多模态语篇,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运用语言技能,阐释节日及庆祝活动的文化内涵,描述节日庆祝经历及感受,比较不同节日庆祝活动的意义及其反映的文化异同,增强对中国节日文化的认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尝试在新的语境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节日庆祝的观点、情感和态度。
(五)以教、学、评一体化为保障,落实文化意识培养效果
单元教学设计要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合理设计教学及评价活动,以评价任务驱动活动参与,并保障学习效果,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同时,《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从被评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评价参与者和评价主体[1]82。本单元教学中,教师注重将评价活动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强调学生评价主体地位,运用不同评价方式,保障学生文化意识提升的效果。
本单元教学引入“世界文化多元日”的情境,邀请学生以海报形式口头介绍某个节日。师生首先围绕“What makes a good introduction?”问题,共同制订多维评价标准。情境化评价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觉以一名“文化体验者与传播者”的要求完成输出任务。此外,教师在单元教学中应坚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同伴互评与自评互补等多种评价方式。针对以书面形式分享一次难忘节日经历的任务,师生从内容的完整性、语言的准确度和流畅度、结构的逻辑性等方面共同建构具体的评价标准,并制订“节日庆祝经历分享”同伴/自我评价表(见表3),实现以评促学。
在围绕“节日庆祝应该遵循传统方式还是加强现代气息?”议题的班级辩论中,教师只引导学生熟悉辩论的流程和规则,不必制订具体的评判标准,但要基于质性、即时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所思、所想。辩论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对节日庆祝的深度思考,关注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关注学生参与文化传播实践的态度。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实现“文化体验者—文化传播者—文化践行者”的文化身份建构,有效保障发展文化意识的效果。
四、小结
文化意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是高中英语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促进学生提升文化意识,实现“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1]6的目标,教师可以借鉴“文化体验式学习循环”教学理念,深挖单元及语篇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调查明确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的具体需求;梳理单元内各语篇子主题及其关联,形成主题观念,搭建文化意识的发展框架。同时,整合归纳语言知识结构,以语言大小观念作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抓手;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建构文化体验学习循环圈,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知识,加深对文化意涵的理解,比较并认同优秀文化,最终形成文明素养;以教、学、评一体化为保障,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而落实文化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莫兰.文化教学:实践的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HALL E T. Beyond culture[M]. New York:Anchor Books,1976.
[4]李宝荣,国红延,吴薇,等. 中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5]李宝荣. 英语学科学情分析的内容与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6):42-47.
[6]王蔷,周密,蔡铭珂. 基于大观念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1):1-7.
[7]蒋次美.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22):60-62.
[8]赵连杰. 英语学习理解活动中结构化知识的建构方法及启示[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9):28-32.
(責任编辑:周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