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对习近平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总体性认识

2024-05-09沈湘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中华民族

□沈湘平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1]31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和原创性贡献,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2],“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标识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本质。可见,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乃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本文尝试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总体性认识。总的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精准历史定位的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指导和科学遵循。

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关系中廓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坐标、意义格局得以首次系统而清晰地呈现出来,其本质规定也随之被科学地揭示出来。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中国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214,直接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4]。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文明所孕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核心、最宝贵的部分。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反过来塑造了中华文明,使之具有了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5]313。对于这一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还用过“根”“魂”“基因”“血脉”等形象的表述。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命脉,使中华民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化的DNA”。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这些都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指出,海峡两岸,都是“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中国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心灵根脉和归属”;放眼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4]。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7]。特别是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1]299。这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277。今天,“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5]8。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社会,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决不能离开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来理解中国社会,更不能脱离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基础,“以洋为尊”,生搬硬套西方那一套。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人类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曾论述道:“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四大发明’以及漆器、丝绸、瓷器、生铁和制钢技术、郡县制、科举制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我国在悠久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8]。不仅如此,“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9]。特别是在当前世界并不太平的情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平的特质和中国人民的相关奋斗,对于全人类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始终强调和衷共济、和合共生。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和谐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都是继承和发扬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引领着人类进步的潮流。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百年党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在新时代,党更是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理论创新的根脉,将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视为完全内在的关系。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下,中国共产党不仅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新的光彩,正在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渊源,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可能的基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必然的关系。他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5]7,“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5]5。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社会主义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第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式现代化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牢固的文化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特色的基本底色。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大历史观及本质角度看,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家底,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坚强基石;“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5]7。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之根。

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把握其基本内容一直是个大难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首要的是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1]313。他所强调传承发展的传统文化一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正是秉持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作了各有侧重的概括,总体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分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和作为思想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且相对而言更加注重后者,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11]。结合2017 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权威归纳,我们可以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容的论述概括为四个方面: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和历史文化遗产[1]313,前三者正是作为思想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基本内容的厘定,让人们得以“看得清”传统文化,有了学习、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

一是核心思想理念。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抽象、形而上的部分,也是最具思想性、哲理性的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1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列举过这些思想理念,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3]278。正如《意见》所归纳的,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的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在今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这六大核心思想理念可以说是我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纲领性“18字箴言”。

二是中华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质,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珍贵精神财富,反映着中国人独有的智慧、气度和神韵。习近平总书记从比较的角度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13]3;还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13]26。《意见》从四个方面归纳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人文精神具体内容的论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这些都是中国人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戏曲、武术、书画、服饰、礼俗等等,无不闪烁着独特的中华人文之光。在今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是中华传统美德。与西方文化高度重视理性、理智有别,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伦理、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14]16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这些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至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1]353。今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四是历史文化遗产。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侧重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些都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即历史文化遗产留存下来。历史文化遗产又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15];“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16]。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核心议程和重要引擎,也正是急遽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历史文化遗产问题凸显出来。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17],“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18],强调要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立足当今中国和人类的现实,坚持问题导向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我们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有了全新、全面的认识。

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归根到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3]15。“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总之,“‘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5]9。“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一道,成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方法和根本遵循。

二是提供治国理政的丰富借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19]。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借鉴。

三是襄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在2035 年必须率先建成文化强国。这意味着文化强国是现代化强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支撑。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强国的核心指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一定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再度辉煌。同时,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中华文明一直“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面向未来,只有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始终坚守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5]2。

四是提升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20]。他还现身说法地谈道:“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20]他认为,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他还具体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1]。对于党员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论语》中就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22]

五是蕴藏着解决人类普遍性问题的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人类面临“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困局,本质是“人类何去何从”的大问题,这是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历史之问,也是人类的命运之问。他认为,要解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而“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3]277-27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23]。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都是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解决人类普遍性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六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当代价值是使我们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8];“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4],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349。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但基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体现为对既有文化的高度认同、在现有世界文化格局中有坚强定力、对未来文化发展有坚定信念,但根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四、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党和国家、民族发展大局,有针对性地系统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工作要求,既为我们明确了使命和责任,也指明了完成使命、责任的路径和方法。

一要推进“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也是能够守住中国式现代化传统文化之根的思想方法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必须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25]。

二要“保护好”。针对一些地方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以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发展旅游、搞好经济要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15];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特别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同时,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4];“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15];“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6]。

三要“讲清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系错综复杂,“讲清楚”是传承发展的前提,但“讲清楚”也是个大难题,涉及“讲什么”“对谁讲”“怎么讲”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3]150;“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4]164。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对“讲清楚”的系统性、学术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27];“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4]。在“对谁讲”“怎么讲”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向国际社会“讲清楚”的问题,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23];“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4];要求“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8]。

四要“汲取养分”。古为今用,“说清楚”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直接就是为了有效汲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23],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23],要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14]164;勉励人们“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28]。

五要“教育引导”。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体人民、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作用。他强调“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14]160-161;要“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28];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4];“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7];“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29]。总之,就是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0],“使之成为我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20]。

六要“活起来”。为了更好实现“汲取养分”和“教育引导”,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层面的传统文化,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4];“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4]161还特别针对城市治理中的老城区改造提出要求,“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16]。对于思想文化层面的传统文化,更加强调“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7],要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30]。总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14]161。

七要“传播出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3]38,278,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极其关注的问题。他指出,“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思想情感交流,善于用外国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更好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要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作用,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4]161;“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4]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就考古、文明研究成果的国际传统运用提出要求:“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8]还具体要求“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8]。

八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哪怕是其中的优秀部分也不可能简单“复活”,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必须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双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要求[31]。“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3]通过“两创”,“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281;“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4]。同时,实现“两创”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任务,“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409。最终,“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340。

九要创造“新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从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守住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之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服从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古老文明的赓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5]1。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必须是“现代文明”,体现人类现代文明的精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25]。总之,“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1]。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自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住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5]12。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中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