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巍山彝族打歌文化的新媒介传播路径研究

2024-05-09杨艾伦王振宇

文化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巍山彝族娱乐

杨艾伦 王振宇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尤为关键。巍山彝族打歌是彝族人民集体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获得,并在民间村落广泛流传的优秀舞蹈艺术。以集体作为传承的主体,表现出其集体性。彝族聚集区各个年龄阶层的居民在集体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文化的自觉性,只要看到熟悉的动作就会自发进行舞蹈,集体就成为传承中自发的主体。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指出:“由于理性的东西在它的现实中同要达到外部实存,所以它显现出无限丰富的形式、现象和样态。”[1]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角度来说,这种意识与现实的相互影响同样体现在彝族打歌文化之中,由于舞蹈活动在彝族社会中长期存在,彝族人民逐渐产生了理性的社会共识。而我们探究起源往往是非理性转化为合乎理性的实在,沉浸在一种艺术非理性的角度来解读巍山彝族打歌的内容丰富性和内容的充实性,忽视当下的现实性,难以探寻其所面临的困局,以巍山彝族打歌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播情况试图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要远远大于这种丰富性。

一、大众传播的娱乐文化对巍山彝族打歌文化的影响

(一)“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但目前人口结构中占比较大的仍是农村人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传统中国的乡村处在熟人社会中。在“熟人社会”以村落为单位的社会中,巍山彝族打歌以村或地区为单位分成了不同派系,“东山打歌”唱“阿库者”,与“古则”类似;“西山打歌”主要代表是马鞍山的青云打歌,马鞍山打歌的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沉稳缓慢的祭祀部分,也有激情奔放的自娱部分;“五印打歌”动作轻捷潇洒、活泼跳跃;青华南山弦子歌是唯一用汉调歌唱的打歌……[2]

这种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的表演方式同时受到地理环境因素和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影响。21世纪以来的中国农村,逐渐摆脱土地束缚的中国人正由“熟人社会”转向“半熟人社会”[3],农村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改变,无疑给农村居民的传统伦理道德、社会关系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介已经不足以支撑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复杂多样的社会结构中生存。

(二)娱乐方式的转变

农村的传统媒介并非文字,而是口耳相传,在这样的环境下,打歌作为联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娱乐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在当今的传媒途径下,在农村比较广泛应用的信息媒介是手机和互联网,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介娱乐化的影响。学者李良荣指出:“传统的娱乐化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娱乐性内容占比越来越大,新闻节目受到挤压,即使是严肃新闻,也尽量用娱乐性来包装。”[4]虽然巍山彝族打歌的原始结构没有改变,大众娱乐化产生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并没有在彝族打歌文化中蔓延,但是村民的娱乐方式却发生了转变。村民通过手机或电脑等新媒介丰富娱乐生活,通过新媒介,村民可以欣赏不同类型的舞蹈,从创造者转变为娱乐活动的接受者。在快速浏览大量信息时,人们往往会产生感性的联想,这种联想既使人们一看到表面现象就对不同于自己的文化产生向往,丧失面对现实的信心。通过新媒介娱乐时,人们还可能会丧失判断能力,轻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很可能由于感性因素大于理性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举动。波兹曼预测:“人们不再彼此交流,他们互相娱乐。他们不交流思想,而是互换图像。他们争辩问题不再靠理论取胜,而是看重表面、名人效应和广告。”[5]

(三)人与人的联结减弱

受这种被动性影响最大的是村里的中青年群体,即使耳濡目染,这类群体也不愿意再去进行打歌活动,却转而享受新媒介带来的便捷的娱乐方式。这种大众媒介的娱乐化使人们成为了娱乐活动的享受者而非创造者,民众逐渐失去做出理性思考和合理判断的能力,不再具有创造性——仅仅为其所得材料的表面现象而满足,无需思考其真实性;同时,新媒介也加剧了农村传统社会关系的转变,在“熟人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需要靠语言和动作,费孝通指出:“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6]新媒介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再依靠语言的丰富性,而是根据新媒介所观看内容产生的感觉,也就是感性联想所带来的只属于自我的虚拟世界,因此,忽略了现实因素。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产生对立,打散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结,使人成为个人单位的孤立“原子”,而自我属性的人很难融入具有集体创造性的文化活动中。

(四)文化偏差产生的“固定成见”

“固定成见”(Stereotype)体现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偏差,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地区教育水平、经济上存在差异,在发展过程中,因文化习惯不同产生刻板印象而相互攻击的事件屡见不鲜。自网络走入大众以来,不同地区间的刻板印象从面对面的社交直接转移到互联网社交媒体[7],对地区的文化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同时,在网络上活跃的人群也可能会由于自己的行为影响造成大众对该地区的刻板印象,专注于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不同地区的内在文化,对当地文化的传播造成一定影响。

二、打歌文化社会价值的困境

云南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随着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巍山彝族打歌的社会价值正在逐渐缺失。学者范可认为,高科技发明与创新所引起的人们在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上的变动,是“瞬时性”(instantaneity)的。当下的问题是,文化变迁的后果能否为贯串历史过程的传统力量所吸纳[8]。阿尔贝特施韦泽认为:“我们对文化的物质成就估计过高,而不再考虑精神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本质不是物质成就,而是思考人的完善的理想,个人思考民族和人类的社会状况改善的理想,个人信念始终和有效地为这种理想所决定。”[9]打歌文化为何传承至今至今从未中断?是由于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在传统农村社会,由于地理因素限制,人们如果想谈情说爱,需要站在山头大声唱歌来打动异性,教育后代文化知识、联结社会、巩固人际关系也多用打歌的形式;彝族人婚丧嫁娶也少不了打歌,打歌活动贯串彝族人的一生。在恶劣的环境中,彝族人民通过打歌唤起对生活的希望,安慰逝者、鼓舞生者,给艰苦劳作的居民带来精神动力,通过这种精神上的鼓励不断将民族发展壮大。

像打歌这类农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民众。包含着农民生产活动与生活的自然规律、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社会运行的规范秩序,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乡村社会中农民的成长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但在当今丰富的物质生活下,打歌活动想要迸发生机十分困难。首先,打歌的教育意义几乎丧失,巍山县自由村村民反映,该村小学只有几个学生,其余都在县城读书,原因是学生忙于课业,编写的打歌教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其次,原来受地缘因素制约的地区现在已经得到了发展,打歌的情歌部分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有些打歌的唱法已经不符合现在的社会环境,不符合发展需要;再次,多数传承人和村民表示,打歌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远不如外出打工获得的报酬多,而外出打工的彝族村民离开故土,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模式,这是打歌活动逐渐衰落最重要的原因。打歌活动也由于社会的变迁由自发组织的艺术活动逐渐被“物化”,成为了交易的商品,而打歌表演者同样由自发的主体的创造者而被“物化”为商品属性的人[10],传承人和当地民众的表演热情逐渐降低,传承人的危机随之逐渐显露。

三、新媒介传播打歌文化的利弊

对于当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反思,首先,尊重文化是使传统打歌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文化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这种借鉴和效法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取的。但当借鉴变成抄袭,理性学习变成盲目效仿,人们不再追求创新,长此以往,地区的差异性与独特性逐渐消失,逐渐趋向一致,当这种一致达到一定程度时,“同质化”现象便出现了[11]。巍山彝族打歌文化传承人表示,即使如今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他们依然选择坚守传统的打歌方式,目的在于避免受到同质化的影响,尊重文化,保留传统打歌习俗的纯真,也是发展和传承之中的重要一环。

避免高雅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趋向庸俗化、同质化,需要考虑到文化传播期间存在双方面影响,在利用新媒介传播中对如何选取农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的问题应当慎重考虑。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推广和传播给广大群众的作用,但也要体现其文化价值。如何利用好新媒介,让大众接纳巍山彝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从而使观看的接收者成为传播过程的主体,还要保证打歌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失其本真,达到传播效果的同时保留当地文化的特色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

在巍山县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巍山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过新媒介传播当地特色文化的工作正不断推进,努力运用新媒介将打歌推向网络平台。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文化,巍山彝族打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重视。地方政府还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和分类,如文化遗产的地域属性、时代特征、精神内涵、价值体系、话语体系以及其他文化基因等方面的信息[12]。同时,政府应鼓励传承人提高自身的新媒介素养,接纳现代社会的文化,加强不同地区的文化联络,顺应时代变迁,同时也应尊重传承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运用合理的奖励机制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传承人也应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涵养,思考打歌文化对当下的现实意义,加强主体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新媒介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合理的方式使用新媒介推广打歌文化,将打歌文化向数字化转化,增强当地彝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唤起民众的自信,从而让更多当地居民自觉主动加入到打歌活动中,让彝族打歌文化在未来继续传承发展。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优秀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巍山彝族打歌是彝族历史的凝结,也是彝族人精神力量的源泉。研究彝族打歌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困境,防止农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娱乐化,在社会关系快速转型中找到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寻找新的解决出路,对于其他农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有着较强的参考价值。推动农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并焕发生机,除了政府加强引导,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传承农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绝非一日之功,应当谨慎地使用新媒介,保留文化的本真性,避免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质化、庸俗化,同时鼓励传承人提升新媒介素养,增强大众对农村优秀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猜你喜欢

巍山彝族娱乐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巍山喜迎60华诞
娱乐眼
巍山小吃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