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深度推进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市域实践
2024-05-09安徽省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吴友义裘伟东
安徽省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吴友义 裘伟东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多样化的校本课程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帮助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形成的基本保障。
由于校本课程建设的周期长、成效不显著,学校和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投入度不高,在芜湖市域校本课程建设的调研中普遍存在缺乏对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称“双新”)的深入理解、未扎根于核心素养培育及五育融合教育生态建设、未形成体系及特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可以发现校本课程建设缺乏系统完整的实施、保障系统支持及政府和社会介入少是导致校本课程建设难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决校本课程建设中的这些问题,芜湖市域在校本课程建设上进行了持续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的策略是在直属公办高中范围内,从实践层面深度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制定实施指导意见,探索“双新”背景下基于五育融合的市级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及市域实践模式构建,探索深度推进市域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创新机制。
二、深度推进市域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途径
(一)强化制度建设,做好顶层整体设计
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整体设计有利于市域校本课程建设的品质提升和特色打造。作为一项市域实践研究,我们回顾了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重点研究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机制、条件和思想基础,其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偶发阶段,即根据当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彼此间无紧密关联,相对独立,这是目前我市多数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样态;二是规划阶段,即有一定体系和结构的统筹规划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三是系统阶段,即结合普通高中“双新”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国家、地方、校本等各类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作统筹安排,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四是文化阶段,即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五育”融合为教育理念,形成学校课程价值观,并以此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纲要制定、课程实施与评价。基于对学校校本课程建设阶段性特征的分析,可清晰认识到同一所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走向,也便于同一时期的不同学校找到衡量自身和他校校本课程建设推进深度差异的尺子。依据“双新”要求,我市将校本课程建设深度推进的重点放在“系统”“文化”两个阶段,出台了《芜湖市普通高中“五育”并举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稿)》,对深度推进全市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开发原则和主要内容、课时安排与学分认定、开发程序与主要步骤、课程管理与评价实施、组织保障和过程监督等方面做出了阐述和要求,并于2019—2023 年,在市教育局直属公办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对基于“系统”“文化”视角的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评定,为我市深度推进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设立新课改项目,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深度推进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简单地通过行政管理进行顶层整体设计及实施推进是不能实现既定目标的,更需要通过专业领导来引领,有效推动学校追求校本课程品质的内生性需求,需要立足于市域校本课程建设的持续推进。为此,为促进普通高中适应“双新”要求,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芜湖市教育局于2018 年设立了新课改项目,用于支持学校特色发展,旨在通过“项目推进”这个抓手,充分利用相关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专业支撑。2019—2023 年连续五年组织了芜湖市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项目立项评审工作,共收到各直属学校校本课程项目申请156 项,经专家组评审,有88个项目予以立项。2021—2022 年连续两年组织专家评审组开展了芜湖市普通高中校本课程项目开发与实施执行情况检查评估,两年总计对54 个中期检查项目和23 个结项项目进行了检查评估,并给出评估意见,通过开展全市直属普通高中校本课程专题会议和通报评估意见,进一步推动了立项项目的有效实施。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把解决问题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导向,在行动上汇聚高校、科研院所、社区和家长等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克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市级教研部门与学校对接,先指导和培训教师,再通过中期检查和结项评估,反馈修改意见并补充完善,同时,甄选优秀项目案例进行示范展示,通过真实、鲜活的案例推动校本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提升学校课程品质,从而使市域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由抽象变得具体实在。
(三)打造市级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形成育人新模式
我市鼓励学校基于“面向全体、全面育人、尊重差异、多元成才”的教育理念,从学校课程规划、特色课程建设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积极构建各校特色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结合学校社团、综合实践和特色活动,创设兼顾系统性、层次性、生态性的教育氛围。市教育局在总结各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打造“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市级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从整体课程规划、课程资源开发、课程的深度实施和评价体系建设四个方面,以“促进学生成长”为核心,以“基础型”“研究型”“拓展型”课程为载体,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学校的内涵和教育的品质。我们针对课程体系中的三类课程分类推进,“基础型课程”侧重基于“五育融合”理念,是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强调教师基于对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的理解把握,开展基于学科本质理解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型”“拓展型”课程侧重依据各校校情和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开设“五育”融合个性化校本课程,根据内容价值分为五大类十九个方面,一是德育类课程,包括德育学习、德育活动、德育实践、德育环境等内容;二是智育类课程,包括学科知识延伸拓展、思想方法提炼、科学教育、实验教学等内容;三是体育类课程,包括健康知识与体育技能、体育规则与伦理、体育智慧与审美、体育实务等内容;四是艺术类课程,包括艺术特长技能、艺术鉴赏、艺术实践、地方艺术等内容;五是劳动类课程,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创新劳动、实践劳动等内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强调对国家课程内容的补充、深化与拓展,开展基于真实情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四)以“3425”实施路径为抓手,深度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1.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加强统筹管理。市教育局建立市级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市教科所建立市级校本课程建设专业指导委员会,各校建立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从不同层面加强管理和指导,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2.建立“四项机制”,推动校本课程建设。一是建立基于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估考核的激励机制。以评估代培,以考核代培,引领学校加强和完善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校课程体系顶层设计能力;二是建立基于市域合力的校本课程开发协作和共享机制。校本课程原则上由学校独立开发,也可以联合其他学校、教研机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共同开发,并通过专门的成果推广活动,如成果推广会、现场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共享课程建设成果;三是建立着力提升教师意识和能力的校本课程培训机制。对校本课程开发者、实施者给予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专家引领、校本教研、样本学校示范、经验交流等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建设校本课程的水平;四是建立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投入机制。我市通过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电子备课室、活动基地等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通过设立芜湖市新课改项目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用于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审核、课程评定验收及课程推广等工作。
3.建立“两个平台”,培育共享特色校本课程。一是培育平台,即通过市普通高中新课改项目平台,培育特色校本课程;二是交流共享平台,即通过市教科所“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管理系统、微信公众号及线下交流展示活动等途径分享学习经验,以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整个市域内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品质的提升。
4.建立“五个跟进”,加强教师专业化指导。一是教研跟进,着力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教学跟进,探索校本课程实施方式、实施效果,让学习真正发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深入发展;三是评价跟进,通过学校制定评价方案和评价实施指导意见,保障每一门校本课程评价的落实,并完成整体校本课程学业质量分析评估;四是管理跟进,通过组织校级交流展示活动和校长论坛,切实转变管理者的课程建设理念,开展交流研讨以提升校长的课程建设意识和领导力;五是校本教材跟进,指导教师编制校本教材、教学读本或讲义,提升教师的教材编写能力和水平。
(五)完善保障措施,支撑校本课程建设
1.打造适宜的制度环境。市教育局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立项评审办法、评价体系等规章制度来规范校本课程建设。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实施新课改项目中期、结项等的监测评估,确保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化。
2.建立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教师研修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研修模式,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开展课程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培训和交流研讨,形成推动校本课程建设的咨询、指导、开发和教师进修的智慧教育环境。
3.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育科研培训机构、学校、社区、家长等多方联动的协作机制,实现全市教育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全面共享。
三、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创新点
在芜湖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全市普通高中及各级教研机构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市级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市教科所在近五年开发出供全市普通高中使用的特色课程配套读本五种,包括《芜湖市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环境教育读本》《铁画艺术》《戏曲进校园》《芜湖市中小学(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为推动全市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五育融合”、实现全面育人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市直属普通高中基于项目建设形成的成果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层级较高。安师大附中校本课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官网展示案例。2022 年,市教科所立项省级重点课题“‘双新’背景下深度推进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区域性实践研究”并顺利开题。学校基于立项项目,建设完成省级课题3 项,出版相关专著4 本,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三是学校呈现特色多样发展,如芜湖一中的“五育五诚”课程体系、安师大附外的“博雅”课程体系、芜湖二中的活动课程体系、芜湖市汤沟中学的农村普通高中特色课程体系、安师大附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课程,以及芜湖十二中在航空飞行员培养方面、芜湖城南实验中学在体育竞技方面的突破,形成学校发展的特色与文化,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2022年9月,我市有三所高中学校基于校本课程项目建设,获“安徽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称号。
芜湖市域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整合。一是“双新”背景下规划和规范校本课程建设,是与以往的校本课程建设不同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课程建设实践,有助于提高对校本课程价值的认识,树立全新的校本课程理念,引领校本课程发展,推动国家课程规范运作、有效实施。二是结合市级纲领性文件实施、新课改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新机制及层级性的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制度创新。三是结合新课改项目的实践探索,在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市域实践的路径和策略方面及市域、学校和教师规划、设计和实施校本课程方面实现突破与创新。四是结合地域特征和地方文化色彩,实现地方文化与课程的融合创新。五是结合新课程、新教材的特点,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突破与创新。六是结合“双减”政策落地,实现减负增效的实践创新。芜湖市域实践、探索、追求研究与实践成果的高质量、高水平,力求为中部地区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可以复制与推广的模式。
四、深入推进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芜湖市域“双新”背景下深度推进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深度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推动了我市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深入、均衡发展,落实了国家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相关要求,实现了市域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课程品质的提升,助推了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2023 年,芜湖市入选安徽省“五大行动”省级实验区,在我市持续深度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将精准定位,助力芜湖市“五大行动”省级实验区建设,市域实践探索将重点围绕实验区建设方案内容,规划和规范校本课程建设,在实施路径和保障策略方面加强系统性、针对性的研究,在深度推进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辐射推广相关成果。坚持以实践探索为主,强化区域合力。坚持以项目建设的方式开展实践研究,实现各方面教育科研力量与高中学校优秀管理、教学力量的有机整合,加强教师专业化跟进指导,提升课程实施水平,使市域、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深入践行“五育融合”,助力全面育人。通过辨析校本课程与“五育融合”的关系、多元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在品德、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助力全面育人理念的落实。